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建炎元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建炎元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译文
在客店旁边不要因为柳树新生的枝丫而感到悲伤,
大地的各个角落现在都是一样的春季,
而四海之内又都是与我情同兄弟的好友,
我走到哪里遇见他们,不都是古人相逢吗?
模仿的实在不怎么高明,比王维差远了。
陈刚中,字彦柔,闽清(今属福建)人。高宗建炎二年(1128)进士(《永乐大典》卷三一五○引《绍兴正论》)。绍兴元年(1131)官太府寺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九)。五年,签判江阴军(明嘉靖《江阴县志》卷一六)。八年,因忤秦桧贬知安远县,卒於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三、一三七)。
建炎通宝是什么铜铸造的?
建炎通宝是由铜所铸造的。
1. 建炎通宝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种货币,它的铸造材料主要是铜,因为铜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常见且容易加工的金属材料。
2. 铜作为一种质地坚硬、抗腐蚀的材料,非常适合用来铸造货币。
它具有较高的弹性和热传导性,可以保证货币的硬度和稳定性。
3. 由于建炎通宝的铸造历史悠久,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所使用的铜材料可能会逐渐出现氧化和变色的现象,但铜依然是其主要的铸造成分。
建炎通宝是南宋高宗建炎元年铸造的钱币,建炎通宝钱计有小平、折二,折三等形制,钱文有篆,真二体,铜,铁兼行,直读,多为光背,版式数种,可为对钱。建炎通宝钱因铜铁兼铸,发行量较大,总体遗存较丰。
建炎通宝是中国古代一种流通货币,它的铸造材料通常是青铜。建炎通宝是南宋时期的货币,由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至1279年)铸造。南宋时期,这种货币广泛流通于中国大陆地区。
建炎通宝的铸造主要使用青铜合金,其中主要成分是铜,同时可能也包含一定比例的锡、铅和其他有助于铸造和提高硬度的成分。铜铸造的建炎通宝因其硬度和耐久性较高,长时间保存下来的例子也比较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建炎通宝铸造时间跨度较长,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代的铸造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建炎通宝的铸造材料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会稍有不同。
建炎通宝的详细介绍?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铸。“建炎通宝”有小平,折二,折三等铜,铁钱,钱纹篆书,楷书成对,铸造量较大,版别复杂,有大字,小字之分。“建炎重宝”不多见,为折三篆书,铜,铁钱均有。“建炎元宝”铸造量极少,钱文篆书,隶书成对,皆为古钱大珍。
建炎通宝存世多少?
10万玫左右。
建炎通宝,南宋高宗建炎元年至四年(1127→1130年)铸。有铜,铁二种币质,有小平.折二.折三币值。形制较厚重,钱文作篆真.隶三书体。建炎通宝是南宋第一版铜.铁钱,尽管钱形厚重,钱文.钱体规整,但终因存世量太多,故收藏价值一直不高,这也是宋钱的一大通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有什么区别?李心传为什么写了这两本书?
李心传(1166—1243),字微之,又字伯微,号秀岩,隆州井研(今四川井研宝五乡四颗村)人,南宋大臣、史学家,早年科举失利,绝意仕途,闭门著书,晚年受宋理宗起用为史馆校勘,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后官至工部侍郎,因言去职。有著作《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
庆元元年(1195年),曾参加乡试,未能上榜,于是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安心闭门著书。
直到晚年,才被崔与之、许奕、魏了翁等二十三人合荐为史馆校勘,赐进士出身,专修《中兴四朝帝纪》,又踵修《十三朝会要》。端平三年(1236年)书成,擢工部侍郎,以言罢,奉祠居于潮州。
理宗淳祐三年(1243年)致仕,同年病逝,享年七十八岁。
直言敢谏
李心传虽然埋首书卷,闭门著书,但一直都心怀天下,对百姓的生活关怀备至。端平三年(1236年),李心传被任命为工部侍郎,当得知一些地方的旱灾之后,立即上书。
他在上书中说:
“臣听说‘在残酷的战争之后,必然会有大凶之年’。大概是由于杀戮太多,赋敛太重,使老百姓心中充满了怒怨之气,干扰了阴阳的调和,乃至于达到极点。陛下应当与各大臣勤政爱民,共同去除容易导致动乱的政令,向老百姓宣布除旧布新,以作为消灭恶运、迎接吉祥的对策。而法制破坏未尝重新修订,老百姓劳苦不加意振兴德政,既没有能力改变过去旧的东西,而反过来会比过去的问题更严重。所以皇帝的德行还不能 达到没有过错,朝纲或许还苦于繁多而杂乱,公平清廉正直的官吏很少看到。而贪利无耻,敢于做坏事的人,却以战争为借口大兴干戈,四面八方地聚集起来,以求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像这样而希望五福齐来,百谷丰登,等于在缘木求鱼。 “经过臣的考察,招致旱灾的原因:第一是和籴增多,第二是流离失所没有归宿,第三是赋税检查不尽真实,第四是对犯罪的人仅仅没收资产而不治罪,这些都导致老百姓极度的怨恨。所有这些都发生于战争之后,而又没有去设法消除,所以愈加积累愈加严重了。成汤是圣明的君主,而他在桑林祷告,尚且以六件事自责。陛下很愿意把国家治理好,灾害祥异饥馑这些现象,记载不绝,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常规,那政事自然就乱了;赏赐积蓄赠送,毫无停止的时候,那老百姓自然就贫困了;陪都园囿寺庙,修建得非常勤,那土木工程当然就非常频繁;皇帝旧居的女道士,声势气焰嚣张跋扈,那妇女恃宠弄权的当然就多了;珍宝玩赏的呈献,很少听到有拒绝的,那贪污贿赂当然就盛行了;忠正恳直的语言,大都厌恶摒弃,那诬陷谄媚的人当然就得势了。
这六件事情或有一件,就足以招致旱灾。希望陛下赶快颁布罪己的诏书,修正做好这六件事情以挽回天心。群臣中有呈献聚敛剽窃老百姓财物的言论以求加官进职者,必须严厉地罢黜他们,使他们不得上诬圣德,这样则旱情虽然严重,还是可以阻止消灭的。可是如果老百姓怨于内,敌人逼压于外,事态危急,形势窘迫,那就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到那时陛下虽然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也不可能有办法了。”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宋代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二百卷。作者李心传(1167~1240),记述了建炎元年(1127)至绍兴三十二年(1162)共三十六年的史事。高宗一代曾有大量的时事记载,由于这些记载的见闻、详略、政见不同,对人物的评论也有所不同,故事多歧互,众说纷纭。李心传以《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官书为基础,参考其他官书,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进行了细致的考订,采用了他认为是可信的,辨别了他认为不可信的,并一一注明。对重要事件,本文不能全载的,也另加注明,但因作者撰写该书适在秦桧、秦熺父子恣意篡改官史之后,《要录》便不免因袭旧章,承其谬误。《要录》编纂多仿照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体例,书名《要录》,又是摘要而记,这与《长编》所定宁繁毋略的原则多少有所不同。该书堪称《长编》的继续,把李心传同李焘并称,也是当之无愧的。《要录》一书,包括宋高宗一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叙述,也记录了金太宗完颜晟、金熙宗完颜亶、金海陵王完颜亮三代的史事,为研究宋、金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该书可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互为补充,前者有较为全面的叙述,后者则保存了较多的原始记述。有此两书,对高宗一代史实可以得到较清晰的了解。
文化领域创作者(喜欢本人作品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按纽。
《建炎以来朝野杂录》是南宋史学家李心传的一部著名的史料杂记,虽名为杂记,实为会要体例。详细记载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典章,朝政,食货,兵农,职官,科举,礼乐,刑诉等,真眼于各类制度的沿袭,侧重总结制度的得失及经验教训,具有史学思想的闪光的,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本书具有强烈鲜明的批判精神,是其它史书无法比拟的。
《建年以来系年要录》是研究宋高宗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重要的文献材料,作者也是李心传。李心传在著书的过程中,广泛搜集各种记载资料,并经过精细的考证。书中关于岳飞的事迹记载也较为详细。本书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关于岳飞的事迹梳理探究,以期从此角度还原真实的岳飞,以便我们后人全面体会和继承发扬“岳飞精神”,弘扬发
展中华人文精神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关于这部书的编修目的,李心传在《杂记》甲集序中曾说:“心传年十四五时,侍先君子宫行都,颇得窃窥玉煤所藏金匾石室之副;退而过庭,则获闻名卿才大夫之议论。每念渡江以来,纪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犹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制度之因革,有司之传,往往失坠,甚可惜也。乃缉建炎至今朝野所闻之事,凡不涉一时之利害与诸人之得失者,分门著录,起丁未(建炎元年,1127 年)迄壬戌(嘉泰二年,1202 年),汰类相从,凡六百有五事,勒为二十卷。
这两本书都是李心传所撰写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主要记载了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为金人掠走后,赵构建立南宋然后赵构退位共36年的史事,为宋高宗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参考意义。
后来的《宋史》和《续资治通鉴》等作品,多以此书为参考。可与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互为补充。
至于为何编写《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其实很简单,之前宋高宗时期秦桧权倾朝野,写了一本《高宗日历》,把里面凡是不利于秦桧要么删除要么乱改,使得后人看这书对于研究宋高宗时期的各方面很有问题(《高宗日历》现在已遗失,后人也无法了解当时的一些记载了)。秦桧死后,于是为了拨乱反正,李心传在《高宗日历》、《中兴会要》等史书为基础,又参考各类官书,以及一百多种私家记载、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史料,进行详细的考订,仿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体例,编成此书。
但是此书的也有些问题,毕竟很多原始资料被秦桧给销毁了,再加上对于金国的一些史料记载也是当方面的,所以要阅读的时候也要辩证地看。
而《建炎以来朝野杂记》根据李心传自己描述:
“每念渡江以来﹐记载未备﹐使明君﹑良臣﹑名儒﹑猛将之行事﹐犹郁而未彰﹔至于七十年间兵戎﹑财赋之源流﹐礼乐制度之因革﹐有司之传﹐往往失坠﹐甚可惜也。乃辑建炎至今朝野所闻之事﹐凡有涉一时之利害与诸人之得失者﹐专门著录﹐起丁未(建炎元年﹐1127)﹐迄壬戌(嘉泰二年)﹐以类相从﹐凡六百有五事。”
意思就是从建炎南渡之后,李心传阅览的各方面资料写的汇编,说简单点就是跟古代很多笔记类似的一种杂记。杂记的更加宽泛,不仅仅在于庙堂,还在于民间记载,可给我们清晰地看到南宋初期中期的一些社会面貌。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为南宋史家李心传撰,二百卷。记宋高宗一朝史事,起始于建炎元年(1127),迄止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接续。该书是以国史、日历为主,旁及稗官野史、家乘志状、案牍奏议、百司题名,取材甚富。遇有异同,并存之以待后来论定;对重要史事,尤能据实直书。宋理宗宝祐初年刻于扬州,元代已少流传,今本自《永乐大典》中辑出。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亦为南宋李心传撰,四十卷。记载南宋高、孝、光、宁四朝史事,始于建炎元年(1127)。该书有甲、乙两集,分门编类,大纲细目粲然悉备。甲集二十卷,分上德、郊庙、典礼、制作、朝事、时事、杂事、故事、官制、取士、财赋、兵马、边防十三门,凡605事;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成书。乙集二十卷,分类与甲集同,但少“郊庙”一门,成书于嘉定九年(1216)。该书取材极为丰富,有关四朝礼乐、刑政以及职官、科举、兵农、食货等,无不具备。虽名为杂记,而体例实同会要,足可与《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互相经纬,为研究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宋徽宗孙子?
宋徽宗的孙子赵旉,也是高宗赵构唯一的儿子。
赵旉(1127年7月23日-1129年7月28日),汉族,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南宋皇帝(一般不被承认,史称“元懿太子”),宋高宗赵构之子。
建炎元年(1127年7月23日),生于南京应天府宋城县(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同年九月,拜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封魏国公。建炎三年(1129年),苗刘兵变,宋高宗退位,苗傅、刘正彦立魏国公赵旉为傀儡皇帝,改元“明受”。26天后,宋高宗复位,立魏国公赵旉为皇太子。同年七月,赵旉薨逝,谥号元懿太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建炎元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建炎元年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