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卢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卢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颜体一脉的历代书家?
1:柳公权
柳公权学颜真卿“脱筋换骨”,他将颜体字形拉长、笔画相应变细,但其用笔方法并未改变。
2:苏轼
苏轼学颜真卿“肉中见骨”,实乃学颜体的重要策略,即下笔不能拘谨,用笔胆子一定要大。
3:黄庭坚
黄庭坚学颜真卿“得之笔法”,他学颜体最不像“颜体”,却对颜体笔法游刃有余。
4:刘墉
刘墉学颜真卿“由严变婉”,刘墉学颜体书法,意趣横生、结构遒媚。
5:钱沣
钱沣学颜真卿“惟妙惟肖”,钱沣学颜体,毫不夸张地说,专业技能是最强的。
6:翁同龢
翁同龢学颜真卿“兼收众长”,他最喜用钱沣的笔法写颜体,并将北碑与颜体合二为一。
回答:颜真卿则开创了雄强沉厚、宽博端庄的格局,以阳刚大气为审美与碑学相辉映,凡阳刚、雄强之书家无不有颜真卿之身影。
1号·杨凝式
对颜真卿行书的效法始于五代杨凝式。
他把颜体风神,理解得颇为透彻,而且更狂放,把书卷气与颜体的风格结合起来,《卢鸿草堂题跋》是非常优秀的代表。
2号·蔡襄
蔡襄的碑书得颜真卿姿态,也懂颜真卿的用意,纸书的真行草则过于文人化更类似王羲之体系。
3号·苏轼
苏轼的行书取扁宽之势,重厚之笔遍见
正是模仿颜真卿的结果,而其结密的体态,健雅的笔势更是对鲁公气度的膺服,也使他的书作时有郁勃忠义之气,
如被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是他与鲁公最为相通之处。
4号·米芾
米芾从颜真卿学到不少,特别是《争座位帖》给了他很多营养。米芾《贺铸帖》只是性格乖张,难得颜书质朴磊落,多有扭捏做作,颜书的大智慧成了米芾的小聪明。
5号·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得到了颜真卿楷书的真谛。耶律楚材《送刘满诗卷》楷书健劲、刚毅、豪迈,只是缺乏颜真卿的遒媚,而《送刘满诗卷》则是将颜真卿化为己有的典范。
6号·傅山
傅山气节甚高对颜真卿特为推崇,傅山书法从人格至书法都身体力行,傅山算是读懂颜真卿的人,厚重的“四宁四毋”
是非常经典的总结。
7号·沈周
沈周书法元明两代赵董书风唱主角,颜体行书体系处于低谷,但学颜书家并不少见,如沈周、吴宽、李应祯、文征明、徐谓、李流芳等。
清人榜书多出于颜真卿,如刘墉、钱沣、何绍基、翁同龢等。
8号·刘墉
刘墉书法被康有为称为“集帖学之成”的刘墉,有“浓墨”宰相之称。虽然史称刘墉治帖学始于赵、董然其行书的宽厚丰肥,无疑更多地得之于颜真卿。
9号·伊秉绶
伊秉绶是个独放异彩的人,隶书、行书都显示他的匠心独运。他以颜真卿楷法入隶,使其隶书不仅古意盎然、平实凝重、雄健浑朴,古朴美、阳刚美、金石美兼而有之。
10号.何绍基
清代对颜真卿行书下力最多的是道州何绍基。何绍基书法风貌的形成与他的独特的“回腕”执笔应甚有关联,但更重要的仍在他个体的创造力,他以飘逸灵动之趣入颜氏骨格,独生一种纵横奇崛之美,从何绍基身上,我们又一次领受到颜氏书法折射的灿烂光辉。
近代谭延闿,现代沙孟海、舒同等都堪称颜氏遗风。虽然其中有不少失之怪,失之板,失之俗,但都算高手,这也说明了颜真卿的强大,只有最强大的东西才值得膜拜。
梦想是什么?
什么是梦想,一个人没有梦想有多可怕?
没有梦想,将会变成行尸走肉。“每个人都会死,但并非每个人都真正地活着。”
梦想,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心中努力想要实现的目标。诸如事业与爱情等等。
梦想是最珍贵的种子,只要有雨露的滋润,就会生根发芽。
每个人的梦想不同,同一个人的梦想也会随意年龄改变,如老人希望身体健康,孩子希望快乐成长,年轻人希望多赚点钱。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 南朝 梁武帝 《与何胤敕》:“本欲屈卿暂出,开导后生,既属废业,此怀未遂。延伫之劳,载盈梦想。”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虽限山川,常怀梦想。” 明 高启 《咏隐逸·卢鸿》:“ 开元 始求治,贤哲劳梦想。”
都说平平淡淡就是福,又说失去后才懂得珍惜,所以无数人经历过生活的波折和磨难后,会变得得过且过,已不在有理想可言。
曾经有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姆·玛斯特恩做过一个调查,他向3000人问过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而活着?”结果表明有94%的人说他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玛斯特恩的调查结果说明了大部分人都没有为自己的人生设立目标,只是得过且过,混日子。而这部分人绝对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生活的幸福指数和知识的接受程度都很低,他们身边的亲朋好友也是如此。
我曾经在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每天的日子,似乎除了维持这具皮囊的生命延续,毫无意义。
平淡其实不是福,如果你毫无目标,没有梦想的话,你很苍白。
前不久我看到一个新闻,说一个69岁的无腿老人成功登顶珠峰。
水里的鱼,天上的鸟,地上的虫,你说他们幸福吗?他们没有痛苦,也没有幸福可言,“幸福”是一种它们从未体验过的高级感受。
你说平淡是福,你和那些花鸟虫鱼一样,没有人说你不对,只是你根本理解不来那些为了梦想而不惜一切的人是怎样的情感。
梦想这个东西,你一旦拥有,不管你最后能不能成功实现,你的生命都是极其充实的,从此再与空虚无缘。你很清楚你自己应该干什么,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它无时无刻在勾引着你“来呀,来追我呀”。
梦想可以崇高也可以平凡,可以正义也可以邪恶,可以宏伟也可以渺小,可以奇葩也可以普通。梦想是很私人的东西,只属于你个人,你不用在意别人怎么看,如果你总是在意别人是否认可,那么它不是你的梦想,而是自欺欺人。
“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一个人没有了梦想,那么他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有了梦想,才会变得伟大。有了梦想才会有生存的动力,生命的价值才会被放大,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梦想是我们生命中的蓝图,生命比盖房更需要蓝图,然而一般人从来没有计划过生命,每天只是醉生梦死地度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老去的那天,还没找到人生的方向。
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才能算得上真正地活着。一个人连最基本的生活目标都没有,活着也没有意义,他们的生活只是单纯的混日子,熬时间罢了。没有目标的活动无异于梦游,没有目标的生活也只不过是一种幻象。所以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需要梦想的支撑。
我们的人生因为梦想而伟大,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心中有目标才会创造历史,心中没有目标也只能平庸地过一生,碌碌无为。既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地活一次,我们应该设立一个高度,超越自我;我们应该设立一个目标,一生而为之奋斗,超越自己。
每个人的梦想不同也会随意年龄改变,说一下我的梦想吧:我只希望老人身体健康,孩子健康成长,至于我本人吗能有点小存款(我不是特别看重钱财的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呲牙]
什么才叫梦想、超凡脱俗的梦想
符合两个条件才叫梦想:
一:今天想了一下,再想起来是三个月以后,这不是梦想。梦想是那种随时随地都可能想起,只要空下来就会抓紧人的渴望,类似开始恋爱第三个星期的感觉。但是比恋爱还要持久。
二:别人习惯的日常,不构成梦想,那只是一种俗世理想,或者说欲望。比如,要有一部什么牌子的车子,甚至一艘什么样的游艇,一架多大的飞机,都不算梦想。想要一部听语音指令、自带十万度电的全智能汽车,这就是梦想,并且超凡脱俗。
不要以为这是空想,如果一个人从十六岁就有了类似的梦想,也许到了五十岁就把它实现了呢。你相信世间有这样的事情吗?
其实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大多都有这样的经历,终生的沉浸,才有了普惠世间的成果。并不是要人人都普惠世间,但是至少可以在看到孩子有类似梦想的时候,不要打击他,给他鼓励,让他在梦想中找到兴趣,这是对他最大的善意。
其实也是对世界最大的善意,没人知道哪个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成就,使得这个世界又美好了一些。
从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二者风格差异较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从最开始的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再到小篆大篆隶属楷书,这些都无时不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史,当然了,文明古国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还有生活习俗,思想观念以及社会整体风貌的改变,可以说文明的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南北朝书体是带有明显隶意的楷书体。碑中一部分横画仍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但结体却方整而近于楷书。用笔以方笔为主,端重古朴,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却飞动之势常现。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此碑为“端朴若古佛之容”是很恰当的。
东晋时期流行的是玄学,对人物的品藻注重才调性情,上层贵族或放浪形骸、或寄兴思辩、或悠游山水、或栖心文艺,在动荡的现实中寻求思想精神的适意,书法也成为因寄所托的一种艺术方式,王、谢、庾、郗、卫、陆等许多大家族以书擅名、英才辈出,创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高峰,以二王风格为代表的小楷、行书、今草,成为后世无可代替的典范。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楷书的前生,是从象形描摹的甲骨文演变而来。从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其中篆书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代替。
到了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已进入北碑南贴时代,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导致了地域之间的文化习俗的变化加速,书法风格也跟着产生很大差异,南朝继承东晋传统,以行楷,行草为主要字体;而北朝则主要使用正在演变中的隶楷错变字体。南朝书法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是承接东晋遗风,而北朝书法以无名书家为主流,带汉隶之遗型。
后来……南北朝间的书风差异,随着时间和局势的变化渐渐地相互融合。楷书源于隶书,是从汉隶演变而成形,依照过渡时期的区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是楷书的过渡书体,汉魏是楷书的初级阶段,唐朝是楷书的成熟阶段……
唐朝以后楷书逐渐成熟——以唐代三大书法家为代表各领风骚:
欧阳询的正楷:用笔刚劲险峻,线条方润,架构规整而不失开朗俊美!得二王书体之妙,源出古隶,而脱古隶之束缚,有六朝北派书风,却摆脱了六朝北派书风的古拙。
虞世南楷书:虽以魏晋为基础,却一扫魏晋弱怯,字体婉雅,线条秀逸,外柔内刚,有沉稳闲雅之韵味!
褚遂良楷书:虽源出右军,字体结构奔飞却不失动中取静,以疏瘦劲道见称,媚而有趣。
从南到北朝到唐朝,由隶书演变成楷书,是古人在实际运用中,逐步改造汉字的形体结构的结果,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岁月,要说其中的差异是肯定很大的,因为汉字由繁而简的过程,是一个删减变化的过程,目的是让楷书更美,更易于书写,更规范化,之所以在演变中风格就会大变。
到了唐朝……上面例举的书法三大家,表现风格就更具特色。现在知道了吧!南北朝到唐朝,楷书的演变经历这就是楷书的变化过程,演变过程的风格差异到了唐朝就成熟了,稳定了,因此唐朝三大书法家的楷书风格完美诠释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
南北朝时的楷书以魏碑的形式存在,它是隶书向今楷过渡嬗变的时期。而唐代则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
先说说南北朝时的楷书。
“北朝墓志与南朝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分势的消长。南朝真书当时南方民间心风的影响,力去分势;北朝真书仍收中原旧习,大多尚具分意。”
北朝因缺少精研书法的文化氛围,仍继承了汉代重视碑刻的传统,将新兴的楷书应用在碑刻上,此时魏碑表现的是粗犷、雄强的风格体貌。
▲《张猛龙碑》
《张猛龙碑》就是魏碑的代表碑刻之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精严而富于变化,格调高古二韵趣横生。
而在南朝,更注重才调性情,以帖学发展为主,表现的是一个高贵脱俗的“韵”字。其中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家将文字进行改革,追求的审美崇尚自然、直率而又富有野趣。
到了隋代,北碑与南帖并存,南帖北碑趋于融合,以《董美人墓志》为代表。
▲《董美人墓志》
《董美人墓志》从字体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也可以看到外方内圆的用笔。
书法发展到了唐代时,审美追求“尚法”。唐朝对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当时书法以南帖为正宗主流,同时融入北碑,使南帖遒丽的风格中糅合进魏碑雄强的风骨。其中,唐楷最有代表性的书家是欧阳询。他的书法法度严谨,笔力险峻,同时融合了魏碑刚毅朴茂的特征。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用笔方整、紧凑,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
以上是魏碑到唐楷的大致演变过程,从中可看到这一时期楷书由一种不成熟的书体逐渐成熟的过程。
总体而言,魏碑趣味性强,风格各异,但各种写法尚不成熟。而唐楷则发展成熟,法度严谨,但也逐渐失去变化与上升空间。
我是【写字吧】,期待你的【关注】!
谢谢邀请。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代表体系是魏碑,又因为北北朝时期的魏碑更成熟、更有代表性,所以魏碑又成为北碑。北碑,严格说也是楷书。
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书体
我国的书法文化在历史上经历过两次隶变,一次由篆书演变为隶书,一次由隶书演变成楷书和草书。
隶书向楷书演变,首先经过魏碑阶段,进而过渡到楷书。
所以,魏碑既带有隶书的特征,有具有楷书的意味。
魏碑同唐楷的主要不同点
魏碑既然是隶书的过渡书体,它同成熟时期的楷书,即唐楷就有许多差异。
1,波磔笔画比较夸张,尾部明显上杨,还具有隶书“雁尾”的样子;
2,竖撇笔画比较夸张,往往仍然写作竖弯,不似楷书那样流畅简洁,也带有隶书的特征;
3,横折笔画不同于唐楷,往往不用顿笔,而用圆转笔法。
基于这个问题,我们先快速浏览下我国文字的演变史,从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字体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距今约3000多年。后有初始于商末,盛行于西周的金文,承接甲骨文发展而来。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而提出“书同文”,将文字和书体统一,于是有了“秦篆”,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地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而在秦朝由篆书又演化出一种字体——隶书,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除此之外,还有草书、行书、魏碑体、瘦金体等。
在书法界有个说法叫“汉隶唐楷”,可见楷书在唐朝已成主流。
楷书有什么特点?
楷书字形方正,是由古隶演变形成。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也逐渐分为南北两派,其中,北派带着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风格则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被称为魏碑体。南派书法则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魏碑体是北朝碑刻书法作品的统称,因现存的魏碑书体都是楷书,因此也叫魏楷。其特点主要有三点:
横画和捺画保持隶书的特点,常伸展到字形边界甚至超出边界;
字形与隶书相比呈扁方形;
突出的特点是捺撇向两侧伸展,收笔前的粗顿以及抬峰,使整个字形厚重稳健略显飞扬、规则中正而有动态,颇具审美价值。
楷书从南北朝到唐朝,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在隶书向楷书转变过程中,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他更因为在书法中的贡献,被认为是中国“书史之祖”。后来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给人以精美之感的书法,恰与钟繇形成对比,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影响了今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和尚,作为南朝的书法大家,在永欣寺潜心研习了二三十年,留下了“退笔冢”、“铁门限”的典故。他传的“永字八法”对后代楷书立下了典范。
被大家公认的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为: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除了王羲之,其他三位均是出自唐朝。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初唐四家”的称号,分别为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和褚遂良,四人皆以楷书见称。
可见,楷书在唐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虽然这些名家都以楷书见称,却各有特色,可以说后人是在继承前人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出别具一格的特点。
颜真卿是唐代中期最杰出的书法家,也是王羲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其书法初学褚遂良、张旭、初唐四家,后来博取众长,在前人基础上自创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辉,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比如传世墨迹楷书《自书告身》。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亦是极富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其书法结构匀称,字字严谨,一丝不苟,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有斩钉截铁之势,骨力道健。他与颜真卿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称。
为何楷书在唐朝得以大力发展
在唐朝之前,知名的书法家并不多见,自然楷体的发展就比较缓慢。结合唐朝历史我们知道,大唐就是一个艺术国度,“歌舞凌烟阁,酒酣意淋漓”,琴棋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全面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些所包含的艺术内涵也逐渐渗透到了书法之中,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峰,从南北朝沿袭而来的树碑立志之风,大大推动了书法的发展,而到了唐朝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提倡和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爱书法的皇帝,不仅请虞世南做自己的书法老师,还把书法好坏作为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标准。
可以说,书法在唐朝获得了未曾有过的最好的外部发展条件,也因此涌现了诸如上面提到的大量书法家。正是大气的唐朝盛世,才孕育并发展了大气的唐朝艺术,包括本文浅谈的书法,这也是造成其前后差异较大的原因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卢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卢鸿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