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战国策全文及译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战国策全文及译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燕策)》古诗原文及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 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
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死。’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就会死!’两个谁也不肯放。渔夫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我担心强大的秦国成为鹬蚌相争中“渔夫”那样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恍然大悟,说:“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战国策苏代为燕说齐?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
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
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
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
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启示】 不可盲目崇拜权威,重要是实践
战国策.齐策一,齐人说靖郭君,译文?
【译文】
靖郭君田婴准备在薛邑筑城墙,门客多来劝阻。靖郭君叫传达人员不要给那些门客通报。有一个齐国门客要求接见,说:“我只要说三个字就行了,多说一个字就请把我烹死。”靖郭君就召见了他。门客急步前来禀告说:“海大鱼。”说完转身就走。靖郭君说:“你不要走,留下把话说完吧。”门客说:“我不敢拿死来开玩笑。”靖郭君说:“别这么说,您继续说下去。”门客说:“您没听说过海大鱼吗?用鱼网捕不到它,用鱼钩牵不上它;可是,当干得连一滴水都没有时,小小的蚂蚁、蝼蛄也能制服它。如今齐国也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远拥有齐国,要了薛邑又有什么用呢?可是当您失掉了齐国,即使把薛邑的城墙筑得天一样高,又有什么用呢?”靖郭君说:“好。”于是放弃了在薛邑筑城墙的打算。
狐假虎威《战国策》的译文?
狐狸常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狐假虎威》的译文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后因以“狐假虎威”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狐狸常用来比喻仰仗别人的威势或倚仗别人威势来欺压人
《战国策》这本书大家觉得怎么样?
感谢日新录的邀请。
《战国策》由西汉刘向汇编而成,其反映的思想很杂,有当时的儒、墨、道、法、纵横家等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还是纵横家的思想。
《战国策》历来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正统的儒学家对其更是嗤之以鼻。明朝李梦阳在《空同子集》中说:“《战国策》叛经离道之书也,然而天下传焉,后世述焉⋯⋯录往者迹其事,考世者证其变,工文者模其辞,好谋者袭其智。袭智者谲,模辞者巧,证变者会,迹事者该。”这说明《战国策》尽管为儒家所不齿,但其在文学、史学上的价值却不容后人忽视,尤其是历来备受推崇的语言艺术。
李文叔在《书<战国策>后》中称赞它“上薄六经,下绝来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因为其高超的语言艺术,所以诸如“辩丽横肆"、“敷张扬厉"、“气势磅礴”、“文采斐然"等赞美的词藻都被加到《战国策》头上。
(1)《战国策》的思想价值
中国东周战国时期,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个各诸侯国日益强盛,礼崩乐坏,天下纷争,出现了秦、楚、齐、魏、韩、赵、燕七国并立争雄的混乱局面。
七国之间明争暗斗,互相倾轧,于是善机关之谋, 专捭阖之术的纵横家便应运而生。纵横家们把谋财的意识、投机的行为、赢利的手段带到了政治生活中,形成了以“策略”为中心的思想流派。统治者利用纵横家们的计谋来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这些纵横家也 靠出卖自己的智力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奔走游说。在这样一个,而《战国策》中就体现了这个礼崩乐坏、群雄争霸的乱世崇“计” 的政治主张,重“利”的人生哲学,尊“时” 的处事态度,尚“贤”的用人策略,这具有积极的历史进步意义。
但《战国策》把策略摆到首要的位置上,把策略的作用夸大,把“贤人” 的作用夸大,是一种英雄史观,并不为后人所接受。尤其是纵横家们提出“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这种“顺时而取利”的唯利是图思想也和中国传统伦理相违背。李梦阳将《战国策》称之为“畔经离道” 之书,虽然是从正统儒家的观点出发,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2)《战国策》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全书所涉及的人物约有610余名,上至国君、太后,下至平民百姓、公子王孙、武将谋臣、说客策士、嬖臣宠姬,描绘出丰富多彩的人物风姿和性格特征,能够深刻感受到《战国策》写人艺术的美。
《战国策》是在继承了前代的传统,文体、文风、文采等方面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色,成为战国时代集大成的历史杰作,在文体方面有承上启下的辉煌建树,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3)《战国策》的史料价值
《战国策》就“史料” 而言,应该算是真伪参半,不可全信。但尽管如此,它仍有不可低估的史料价值,对我们研究战国的历史和当时的思想倾向都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魏王欲攻邯郸的翻译?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译文: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我最后说:‘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您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战国策全文及译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战国策全文及译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