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第后赋菊古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不第后赋菊古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不第后赋菊表达作者什么志向?
《不第后赋菊》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与抱负的热切愿望,也表现出作者在实现理想这条道路上必胜的决心,从侧面也表达出诗人对于自己科举落榜的不甘之心,更是展现出了诗人豪壮的英雄气概与高洁品格。
古诗全文如下:
不第后赋菊
作者: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不第后赋菊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如何评价黄巢《不第后赋菊》?
这个应该是押韵的,他押的仄韵。八,杀,在平水韵里都属入声,属仄韵,甲不在同一韵属这需要专家考证。现在大家都统一学的普通话,对古韵有点陌生。所以新古韵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个人以为新韵是发展的趋势,因为诗是写出来给人看的,如果大家都不明白,就没意义了,只要诗句有亮点,意境到位一样能传承古诗词的。一点拙见。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
但是黄巢在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其中在又一次落第后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诗。他一生只留下三首诗,而且都是与菊花有关,说明黄巢对菊花的钟爱。因为菊花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所以黄巢写诗以菊花言志,不满唐朝末年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的《不第后赋菊》诗是这样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是在重阳节期间开花,但黄巢为什么要写“待到秋来九月八”呢?意思是寓意着他对起义的迫不及待。九月九才是重阳节,为什么要写成九月八,他就是要呼唤革命暴风雨的火种早日来到。其次“我花开后白花杀”,说明自己这朵菊花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可以抗击任何的抗风暴雨,当我盛开的时候,也就是我成事之后,腐败没落的唐王朝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两句则是对菊花盛开后对比百花凋零后的所展现的一种愿望,把菊花作为胜利者的一种高度的赞誉,也预示着一种新旧制度的更替,渴望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这就是黄巢的《不第后赋菊》诗的基本涵义,也是笔者对《不第后赋菊》的评价。如有不到之处,还请各位看官补充……
该诗头两句实见气促,口语入诗,非是不行,然易流于直白。自古用杀字押韵,还真没几人,因为韵险易犯,后两句就韵,抒发不第后牢骚,用正语,气魄宏大,让人见之眼明,因而历来为诗家所推崇。诗为本事,故能流传至今。后世步其尘者,多能成其逼格。然成则黄巢,朱重八,不成宋江,张元,相差实不可以道里计。从来胡诌几句不难,难的是让胡诌的话成为现实。如何使自己的成功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历史的风流人物,这里面确实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言为心声,二十八字,便见格局,这首诗确实做到了。
黄巢《不第后赋菊》借咏菊抒领袖情怀,表达起义必胜的信念和美好憧憬。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 (820~884),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号冲天大将军。 “自古英雄皆解诗”,黄巢就是一个 “马上打天下,笔下写壮志”的 “解诗”英雄。他精通武艺,也爱读书,能诗能文。科场失利使他透过吏制腐败看清李唐王朝的本质。
起句“待到”二字意味深长。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正是菊花开放的鼎盛时期。所以诗人热烈企盼的“遍地黄花”盛开是指日可待的。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既押韵,也透露出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到来的战斗激情。
承句称菊为“我花”,蕴含浓烈的主观情感,菊花即我,我即菊花,正如周敦颐爱莲、林逋爱梅、黄庭坚爱兰,黄巢是对菊花情有独钟,他在另一首诗中似乎把菊写得更加幽寒:“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而字里行间仍满溢对菊的爱怜。“我花”“百花”相对,金菊傲霜盛开,百花遇霜而凋,突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又将菊和百花比作敌我两个阵营,菊花指代起义军,百花象征不耐风霜的唐朝将士。“杀”字既写秋气肃杀,百花凋残,更赞美菊花凌寒独放,压倒百花的英姿。
第三句写菊花绽放的盛景:京都长安,菊花满地,金光闪闪;浓香四溢,直冲云天;花团锦簇,彩绣辉煌。真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菊花的盛大节日!“冲天”极写香味之盛,直冲云天,比之“扑鼻”更甚,透露出战斗的豪迈气概;“香阵”化无形浓香为有形香阵,以虚化诗笔写金菊数量之盛;“透”字突出菊香沁人心脾、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浸透长安城之氛围可观可感。原来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和平均主义思想。
尾句用黄金盔甲喻菊,立意独特,是全诗点睛之笔。诗一改陶潜笔下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为封建文人孤标傲世精神象征的俗套,结合自身生活战斗经验进行奇特想象,写出战斗生活豪迈粗犷、战天斗地的动态美。满城活色生香的菊花披上战斗盔甲,极易使人联想到农民起义军一举拿下长安城的胜利前景,诗人正是借菊花来渲染起义军大获全胜,笑逐颜开的喜悦。
本诗是黄巢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诗以菊抒怀,语言凝练含蕴,想象奇特合理;咏菊而不见一“菊”字,让人看到起义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屡举进士不第”,这首诗是他落榜后愤慨写下的。所以,并非是咏菊。诗中的"不第"是指科举落第,"杀"在这儿是指草木枯萎,"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此诗开篇“待到”二字,我想,他是要等到时机成熟之后举事。“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暗喻,更是诗人黄巢的畅想 。当黄巢攻破长安 , 建立大齐时 , 幻想成了现实, 诗人便也成了英雄。从唐王朝的角度来看,黄巢这首诗是反诗!
赋菊就是以菊花为对象创作诗歌。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通过描写菊花的不畏严寒、香气浓郁和颜色金黄等特点,抒发自己的远大抱负,这样的写法叫托物言志。
下面的菊花都是用手机在今天随意拍的,用来应景。
《赋菊》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作者是谁?
《赋菊》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百花已经凋零了,只有菊花还迎霜怒放。那时候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着长安城。满城都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赏析:该诗作者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他在这首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别样的坚强气质与高洁品格。
这首诗虽只有寥寥四句,但突出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展现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描绘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赋菊”虽是一首咏物诗,但语言朴素,气魄宏伟,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简介: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七上12首古诗中心思想?
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第后赋菊算是爱国诗词吗?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第后赋菊古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第后赋菊古诗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