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苟以天下之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苟以天下之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苟以天下之大古今异义?
"苟以天下之大"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原文是“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臣请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以天下之大,能够屈尊去服从六国,那么我愿意跟随。这里的“苟”是假设的意思,表示一种假设的情况;“以”是介词,表示“用”或“凭借”;“天下”指的是整个国家或世界;“之”是助词,用于连接定语和中心词;“大”是形容词,表示范围或规模的广阔。
这句话反映了一种谦虚和服从的态度,即使面对天下之大,也愿意去服从和跟随。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了尊重和服从的重要性。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
“苟以天下之大,”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天下”的定语“大”借助助词“之”的帮助后置了,这种类型的定语后置句格式是“中心语+之+定语”。
“苟以天下之大”,还原后就是“苟以大之天下”,翻译为“如果拥有这么大的天下”。
这类定语后置句常见,如荀子的《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还原后就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定语后置句常见的格式,还有“中心词+定语+者”,如“人马冻死者甚众。”还原后就是“冻死者人马甚众。”
还有“中心词+有+定语+者”,如“客有吹洞箫者”,还原后就是“有吹洞箫者客”。
注意:以上的“之”“者”都是助词,翻译时省略掉。
苟以天下之大是定语后置句式。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这句话从文言文句式的角度考虑,属于文言文倒装句中的定语后置句。这句话出自北宋苏洵的《六国论》。在这句话中,苟,句首表假设连词,如果;以,介词,凭着;天下之大,即大天下,形容词作后置定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凭着这么大的天下,(又走了六国被灭亡的老路)。
天下为公公而忘私是什么意思?
“公而忘私”的意思是: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该成语的结构为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公而忘私”的出处:
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译文:这种习俗蔚成风气,那么做臣子的就会只为君主而不顾自己,只为国家而不顾家庭,只考虑大家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私利,见到有利益而不轻易沾取,见到危险也不轻易回避,全都按礼义的要求办事。
“公而忘私”的寓意:
人的生命固然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活着,而在于它所蕴含的道德价值。生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能“载义”,而一桩桩义举,都有益于对生命的开拓、充实、丰富、延长、保护……为义而死之所以静美,就是因为它虽是生命的结束,但死中振奋着永垂不朽的精神,死得其所,重于泰山。一个人能够献身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无论是生是死,都是实现了生命的价值,都能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公而忘私、克已奉公是一种美德。自古以来,有千千万万的人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公而忘私、流血牺牲,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保证了国家的安宁、统一和强大。作为青少年,也要像仁人志士那样做一个公而忘私的人。
“公而忘私”的造句:
我们要学习焦裕禄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那种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代代南中学子公而忘私,披肝沥胆,投身党政军文,效命科农工商,为富强国家推进社会尽心竭能立业建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苟以天下之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苟以天下之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