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王珪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王珪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珪是什么人?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进知制诰再以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母逝,假归服丧三年,后复被召入京城,为学士兼侍读。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宝文阁作飞白书,命王珪诚岁月姓名,分赐侍臣,欧阳修得双幅大书,王珪夹题八字云:“嘉祐御礼赐欧阳修。”仍于绢尾书翰林学士臣王珪奉圣旨题。后议立太子,中书召他起草诏书,他说:“此大事也,非当面接受圣旨不可!”第二天,仁宗亲自召见,他对仁宗说:“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乱。这次果真是陛下的圣意么?”仁宗道:“朕意已决。”他再拜称贺以后,才退而起草。宋英宗即位,理应提升草诏人,但因有人将他在中书召见时拒不草诏事进了谗言,疑他对已不忠,于是,置而不理,以观后效。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内殿,升他为端明殿学士,赐他龙盘金盒,安慰他说:“从前误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窦尽消了!”宋神宗最爱王珪的文采,即位后,提升他为翰林学士承旨,专为朝庭草拟重大典章。熙宁三年(1070年),拜参知政事。熙宁九年(1076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元丰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丰改制),超授王珪为银青光禄大夫。元丰五年(1082年),拜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丰六年(1083年),封郇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请皇太后立延安郡王为太子。太子立,是为宋哲宗。于是拜他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岐国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于任中,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太师,谥号文恭。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因邢恕等人诬陷,王珪被追贬为万安军司户参军,削夺诸子官籍。徽宗即位,归还他赠谥。蔡京掌权时,又剥夺追回所赠谥号。政和(1111年—1118年)年间,再次恢复赠谥。
清朝朱珪是什么人朱珪为什么能谥号文正?
朱珪(1731—1807年),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与其兄朱筠,时称“二朱”。萧山蜀山街道越寨村,后迁黄阁河村。随父朱文炳由萧山侨居北京大兴县,故入籍顺天府。乾隆十二年(1747年),17岁殿试为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主河南乡试,会试同考官。秋,授福建粮道。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擢按察使,兼署布政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补湖北按察使。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任山西布政使。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权巡抚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按察使,授侍讲学士。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命在上书房行走,教嘉庆帝读书。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督福建学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内阁学士。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以及之后,历任两广总督,吏、兵、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职务。嘉庆四年由安徽巡抚上调北京。嘉庆十一年(1806年)十二月五日卒,终年77岁。帝谥“文正”。
王珪(1019—1085),字禹玉,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宋仁 宗庆历二年(1024年)进士。辅佐英宗、神宗、哲宗三位皇帝,哲 宗时被封为岐国公。其诗文辞藻华丽,著有《华阳集》。
秦桧夫妇是什么人?
秦桧的夫人叫王氏,古代的女性都不留名字的,史书上都只留下姓。秦桧的妻子王夫人出生豪门,是回北宋著名宰答相王珪的孙女。王珪第四子王仲岏之女嫁与秦桧为妻。秦桧做南宋宰相近二十年,大权独揽,不可一世,但在美貌泼辣的娇妻王夫人面前,却只能忍声吞气。
王夫人不能生育子女,秦桧仅与丫鬟生下一个儿子,王夫人不顾秦桧反对,将丫鬟母子赶出家门。而是将王氏的哥哥的儿子,认为养子秦熺。
秦桧不喜欢秦熺,而亲生儿子林一飞却不能认祖归宗,令秦桧抱憾终身。
童贯是王珪的儿子?
童贯不是王珪的儿子
王珪有两个儿子。长子王崇基,官至主爵郎中,袭封永宁郡公。次子王敬直,娶唐太宗第三女南平公主,封南城县男。
王珪(570-639年),字叔玠,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
而童贯是宋朝的太尉,两个人就不属于同一个朝代。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童贯说自己的母亲原本是前宰相王珪的妾。
《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全书二百五十卷,采编年体例。“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
正史上的号称“王铁鞭"的北宋将领王珪究竟有多厉害?
究竟有多厉害并不好评价,这里说的不好评价是因为王珪确实很厉害,但是由于正史记载太少,我们缺少许多横向的对比,以至于要问多厉害,还真一时回答不出来是有多厉害。根据《宋史》烈传第八十四回王珪传记载,体现出王珪厉害的主要有以下两战役。
一:延州之战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李元昊以宋朝延州为目的地,大举侵犯北宋。王珪率领三千骑兵为救援先锋开始到处救火,结果打到师子堡的时候,由于敌人众多,王珪部被里外多层包围。于是王珪奋勇出击,从敌军中杀出一条血路冲到了城墙下面,结果守城将领却害怕敌人太多而不敢开门放他们进去,只是给丢下来了一些粮草。
面对这种局面,王珪也没办法,吃饱之后决定半夜冲击敌营。而且由于他一直勇猛,就给自己身上挂了白旗,直接杀入敌营吸引火力。西夏军看到王珪这么勇猛,直接全部都跑了。
二:好水之战
次年,西夏景宗李元昊率10万精兵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区,好水之战爆发。当时庆州知事,环庆路副总管任福被李元昊包围,王珪率4000宋兵前去救援。当大家都不敢上的时候,王珪身先士卒,冲入敌营一根铁鞭大开大合,最后打到铁鞭弯曲,手掌开裂,最后因为眼睛中箭才返回军中,当天夜里就重伤不治,壮烈殉国了。
关于记载王珪的实际基本就是这两次同西夏之间的战争,我们可以看得出王珪个人战力确实很强,每每都是身先士卒地冲入敌营。但由于没有具体的兵力对比等,你说到底有多厉害,还真形容不出来。
若非看到是北宋将领王珪这几个字,恐怕得把多少人给带到坑里去。王珪这人真的太有名了,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北宋仁宗名相王珪,元朝画家王珪,明初武将王珪。在加上此王珪,整整穿越了唐宋元明啊这是!可见王珪之名,真如雷贯耳。
为了区分这么多王珪,就把王珪的字说出来好了。北宋将领王珪,字秉直。若出现王秉直,别奇怪啊。
既然是号称王铁鞭。一般来说,用双鞭或单鞭这种武器的人,力气相对比普通人较大,秦琼、尉迟恭等等就是例子嘛。
因为王珪是武将,在宋朝那种笔杆子政策下,用枪杆子的人一般是没有地位的,更别谈写入历史了。而王珪能写入宋史,虽然少却也足见不凡之处了。说起来这种现象跟某时代还挺像的,英勇战死的被践踏,花天酒地的被传颂,厉害厉害。
史料很少,只记录了王珪的两战事迹,北宋与西夏的延州之战,以及好水川之战,王珪战死。所以王珪有多厉害这是难断定之事,可自行无限脑洞的去想象。
历史的妙处在于可以在简短中发现微妙之处。要想知道王珪的厉害,可以从他的敌人们着手。
延州之战。王珪率三千骑救援,急行军且没有补给之下,被敌军以鸟笼战术围困。突击中一人对二将,生夺敌将兵刃,将敌将击杀,敌军惊溃。怎么说呢,猛将,臂力过人,悍不畏死。
至于题目问有多厉害的这种问题,客观的话就是勇猛之将。不客观带主观的话可以吹出天际来,可以吹出银河系来。其实,由题而言,不正有那种意思?
好水川之战。王珪的最终一战,从这一战的历史记述里可以看出他来。引用王珪出战前对家人说的话,再由他的敌人着手来看王珪。
“我前后大小二十余战,杀的敌人多了,这一次恐怕回不来了。我如果死了,你们要马上离开这里,不要让敌人把仇恨转移到你们身上。”
这是白话文。关键词在二十余战与仇恨这几个字。这么多场战斗他的威名已经被敌军认识到了,从这段记载中,不难看出王珪明知自己恐怕有去无回,怕敌人迁怒于家人,让他们离开。
记载简短,但不难看出西夏军队对他的忌惮。武将有威名好处在于能像铁壁一样震慑敌胆,敌军因为惧怕自然会迁怒到其家人。
有威名的武将的坏处在于,敌军知道你强大,不会再跟干你硬碰硬这种傻事,只会群起而攻之。因为你就是个大靶子,是荣幸也是悲哀 。
好水川一战,宋军被围。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王珪誓死奋战,数次率军突击,直到眼中箭,于夜间不治身亡。按历史记载的人数计算,在这最后一战中,若历史没有夸张的话,他应该是独自一个人斩杀了敌军近两百人。
猛将无疑。而从战后西夏军搜寻王珪家人这件事,换个角度来说,可见西夏军对他的惧怕。这种情形,应该是担心他家在出现王珪式的这么一个人吧,就好比辽军害怕宋朝出现杨业之子杨延昭那般的人来。
其实啊,王珪铁鞭一甩,金枪横尸遍野。难道不猛?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王珪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王珪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