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徐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徐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的读音?
这些名字的读音如下:孔融[kǒng róng]、陈琳[chén lín]、王粲[[wáng càn]、徐干[xú gàn]、阮瑀[ruǎn yǔ]、应玚[yīng yáng]、刘桢[liú zhēn],他们是有名的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中徐干的“干”是读第四声还是第一声?
徐干(gan,第四声)(170年-217年),字伟长,汉末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品:《中论》《答刘桢》《玄猿赋》.其著作《中论》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文化学者影响深远。
徐干是北海郡剧县(今山东寿光)人氏,他少年所处的时代,正值汉灵帝末年,宦官专权,朝政 腐败,而徐干却专志于学。当时的州郡牧慕徐干才名“礼命蹊躇,连武欲致之”。他“轻官忽禄,不耽世荣”。曹操曾任他为司空军谋祭酒参军、五官将文学,他以病辞官;“潜身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过着极贫寒清苦的生活,却从不悲愁。曹操又任命他为上艾长,他仍称疾不就。建安中,看到曹操平定北方,中国统一有望,即应召为司空军谋祭酒掾属,转五官将文学,历五、六年,以疾辞归。“身穷穷巷,颐志保真”,虽“并日而食”,亦“不以为戚”。(引并见《中论序》)后授上艾长,也因病未就。建安二十二年(217)春,瘟疫流行,干亦染疾而卒。后来曹丕论及徐干时说:“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矣!”
建安四杰
没有建安四杰的称呼。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当时文坛上有七位文学家成就最大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当时有建安七子之说。
而曹操父子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被称为建安三杰,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建安之杰。
名字带桢的名人?
刘桢(180―217),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名士、诗人。他的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东汉建安年间,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建安二十二年 (217),刘桢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
建安十六年(211年)后,辅佐曹丕
有赵祯,刘桢,钱世祯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
早年历封庆国公、寿春郡王、升王,官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即位,时年十三岁。
邺下文人集团有哪些人?
曹操建都邺城(今河北临漳县邺北城),这里聚集了大量名流学士,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邺下文人集团”。
主要包括“三曹”和“建安七子”即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孔融、阮瑀、徐干、陈琳、刘桢、应玚等。除此之外,聚会于邺的作家还有繁(pó)钦、杨修、吴质、丁仪等。
徐干《中论·艺纪第七》里的“造艺者将以有理乎?”一句怎么理解,将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
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 艺之兴起,是因为民心有智慧吗?造艺之人也将因之以为人们有理吗?(回答,否)人生在世,心能感知外物,感知外物就会产生欲望,产生欲望事情就会繁多起来,事情一繁多,人们就很难理顺。是以圣人因智得以造艺,因艺得以立事…… (个人翻译,仅供参考)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徐干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