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夜雨寄北的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写作背景是晚唐时期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因思念长安亲友而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
写夜雨寄北时李商隐被贬到哪里了?
写夜雨寄北时李商隐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这首《夜雨寄北》是脍炙人口的。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
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李商隐到四川的东川节度使的梓州幕府做幕僚时的作品,当时诗人的家人都在京城,他却来到了巴蜀做一个幕僚,诗人模仿家人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却说雨下的好大,路不好走,并畅享将来一起剪烛夜话,说说今天的雨。
李商隐是河南人,由于受到牛、李党争之祸牵连,被贬谪到四川一带,寄人篱下,过着幕僚生活,直到唐宣宗大中十年(856)才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经梓州回到长安。《夜雨寄北》大约写于大中二年(848),当时,他正滞留四川。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写夜雨寄北时李商隐的妻子?
开成四年(839年),李商隐的仕途走的跌宕起伏,和妻子王晏媄聚少离多,王晏媄自己支撑一个家,为李商隐生下了一儿一女。夫妻分离,书信往来是寄托相思,挂牵的唯一方式。
那一年,他远赴桂林任职,回来途中,几经波折,借道巴蜀,正好遇上巴蜀连绵不休的大雨,使得行程被误,羁旅巴山途中。
妻子王晏媄得知丈夫消息,千里外托人捎来书信。信里的叮咛与深情,让李商隐在巴山秋雨的深夜,万千思念,无尽的凄苦孤独涌上心头。
无法回信,又无法尽快回到妻儿身边,想想自结婚后和妻儿总是短聚长别,感慨万千,歉疚无限。
和发妻每次短短相聚,总是缠缠绵绵,共剪西窗,秉烛夜谈,执手相看泪眼。提笔一挥而就,一首千古绝唱《夜雨寄北》就这样诞生了。
李商隐夜雨寄北解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解析:寄北是指寄给北方的妻子。巴山即大巴山。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我也不知道。此刻正是秋夜,巴山的雨下得好大,池塘里的水都涨满了。何时才能回来和你一起坐在西窗下剪落下的烛花,告诉你今夜我对你的思念之情。
全诗反映了诗人对妻子的深深的情思,话短情长,会人回味。
夜雨寄北的哪一句表达了诗人思乡难归的忧愁?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晕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答: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到底是写给妻子的,还是写给友人?
夜雨寄北,明显是写给友人,不可能是给妻子。为何非往他妻子身上强行解读?
李商隐属正常人类,有些人总爱强行矫情,过度解读李商隐,整的李商隐都不知往哪寄了。你觉得李商隐写给老婆,那就请推翻我的观点。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丨李商隐—夜雨寄北
1.写作北背景
李商隐851年秋去巴蜀梓州,做柳仲郢幕府,共4年。夜雨寄北就是此阶段所写,这点没异议。因此,诗作时间点至少851年秋天起。
李商隐妻王氏,于851年春夏病逝。李商隐岳父王茂元,病逝时官任河阳军节度使,死后被追为司徒。王茂元这地位,其女儿亡故时间定不会错。
李商隐写夜雨寄北时,妻子至少已亡故几个月。还什么“君问归期”?咋问?归哪?地下叙话?
2.夜雨寄北推敲
君问归期未有期丨
这句类似起兴,你或说其实没人问他。李商隐此时父母、恩师、岳父、妻子都死了,孤独李商隐远赴巴蜀,“君问”可能性极大。
亲友挂念,写信问候很正常,谁还没几个好友,何况李商隐?这比穿越“妻问”自然合理的多。
巴山夜雨涨秋池丨无非孤独思念,略过。
何当共剪西窗烛丨
意即秉烛长谈,没人规定共剪西窗烛必须是夫妻夜话。知己老友促膝叙旧夜话,古今常有。
温庭筠和李商隐同受朋党之争排挤,李商隐巴蜀时曾写过3首诗赠温君。是不是给温庭筠呢?
却话巴山夜雨时丨
最后这句,暴露了李商隐不可能是写给妻子。
李商隐一直受累于仕途,夫妻不到12年聚少离多。妻子患病一直不好,李商隐疏于照顾。后,李商隐没再娶。很显然李商隐对妻子非常愧疚。
李商隐若写给妻子,会想什么?父母、岳父都不在了,老婆病重,孩子年幼,自己远在巴蜀,妻儿死活不知...李商隐完全不想这些,诗中却说“宝宝啊,等我回来咱秉烛长谈巴蜀那个山,那个水,那个夜,那个雨,还有浪漫的那个我哟...”?
有人说李商隐玩人鬼情未了。他不也会想起妻子最后的凄凉?想起妻子30多岁就香消玉殒的心痛?李商隐难道不该无限伤情、心碎如巴蜀夜雨?
诗中却只字不提,竟一门心思跟老婆分享自己孤独?他回去不该急着先问老婆这几年怎么过的?他的心到底在哪边?李商隐疯了么?
也别说李商隐不知妻子过世,妻病子幼,李商隐一走几个月连个电话不给家里,谁信?
他老婆才死不久,想起不应沉痛?竟然缠绵?哪里读出来的缠绵?是李商隐写,就得缠绵?
那些说李商隐写给妻子的,请你反驳我对“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段分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商隐夜雨寄北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