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鲍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鲍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谁能通俗易懂地解释下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
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明英宗朱祁镇统治时期,冲突双方是大明和瓦剌,明朝的20万精锐部队伤亡大半,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获,朝中五十多位军政重臣死在了混战中,这是明朝建国之后面对的第二次大危机。
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前因
朱元璋灭了元朝后,并没有彻底的消灭元朝残余势力,蒙古贵族北逃后,分裂出瓦剌和鞑靼两部,大明和鞑靼、瓦剌建立了外交关系,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了统一草原归顺大明,在永乐十六年,马哈木的儿子脱欢兼并了鞑靼部,瓦剌部实力逐渐争强。
明英宗统治时期,脱欢的儿子将成吉思汗后裔脱脱不花立为可汗,自己受封为太师,控制着瓦剌部,在也先的领导下,瓦剌部控制了大部分的蒙古草原,当时瓦剌每年都会到大明上贡,大明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一段时期,来朝贺的使团通常会按人数给赏钱。
绰罗斯·也先瓦剌部首领
瓦剌的使团规模也不断的扩大,最多时达到了两千多人,并且还经常在边境制造事端。明英宗非常宠幸的太监王振负责给使节打赏,正统十四年也先带着两千多人的使团来大明,但是他上报了三千人,王振就只按照实际人数给瓦剌赏赐,还克扣了一些,当年也先回到蒙古后,就开始往南入侵。
前方没有准备,面对蒙古入侵明军节节败退,王振就开始鼓动明英宗亲征,于是明英宗让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监国,自己率军亲征了。本来以明军实力要打赢瓦剌并不困难,但是在这次亲征中,王振独断所有军务,最后明军因组织不当被瓦剌骑兵袭击,明英宗逃往土木堡,被瓦剌俘获。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土木堡之变后果
瓦剌本来是想要拿明英宗来勒索大明,直接被于谦等人回绝了,瓦剌率军继续南下直逼北京,于谦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从各地抽调兵力防御京师,于谦等人奏请皇太后,将朱祁钰立为皇帝,为明代宗。瓦剌一路攻破紫荆关、居庸关,北京保卫战打响。
战争持续了近三个月,瓦剌军队遭遇了顽强抵抗,最后只能撤军,瓦剌开始尝试和大明和谈,他们想要把朱祁镇送回来,明代宗却不愿意要,最后朱祁镇是在杨善出使瓦剌时被接回来的,明代宗在迎回了朱祁镇后,马上就把他软禁在了南宫,禁止一切外臣和他联系。
民族英雄于谦
在土木堡之变时,朱祁镇的儿子被立为太子,之后朱祁钰登基了,危机度过之后,明代宗贪恋权利,他还想以后把皇位传到自己这一脉,于是他就想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惜贿赂大臣,但朱见济被立为太子第二年就死了。
后来明代宗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大臣石亨亲眼看到明代宗病重后,和徐有贞等人策划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复辟,没过几天明代宗驾崩,于谦,王文等一批明代宗时期的大臣被处死。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明英宗复辟后,重用石亨,曹吉祥等人,结果这群人的野心不断膨胀,在朝中广结党羽,甚至还有想发动政变篡位的,也是从这之后,明朝党争越来越激烈,宦官专政成了常态,明朝的政治风气越发腐败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么说吧,大明王朝有一个恶邻,名叫瓦剌。瓦剌经常到明朝抢东西,不但明抢,还暗抢。
这暗抢的正式名称叫“贡马”,大家别看有个“贡”字就以为是无偿上贡,才不是呢,贡马是强卖,把马匹以远高市场价的价格卖给明朝,明朝不但要给马钱,还要赏赐送马的那些使者。
为了在邻居面前摆阔,明朝很大方,从不还价,赏赐也是按人头来的。不管实际上需不需要这么多人送马,反正只要人来了,就都给赏钱。
(电视剧里的朱祁镇)
后来瓦剌灵机一动,找到了一条新的创收之路。既然你们又不点名,我说多少是多少,那我们完全可以人不到而虚报嘛。明明使者只有100人,却上报200人,明朝还是按200人的数量发赏赐。
这么干了许多年都没事。明朝虽然知道他们在弄虚作假,但以天国上邦自居,拉不下面子和瓦剌掰扯这种小事,便睁只眼闭只眼,就当救济穷兄弟了。
但到了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的胃口越养越大。一次贡马出动了2000多人,还谎报3000人。其实最多一、两百人就能把马平安送到大明了,只是瓦剌勇士们都不想放过这个打秋风的机会。
这次明朝怒了,你真当我大明人傻钱多速来啊?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次明朝不照以前的套路来了,按实际人数赏赐,马匹也按市价,不愿再当冤大头。
(电视剧里的朱祁镇)
在这里要提到一个人,明英宗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虽然很多人将他视为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因为不当冤大头这个决定就是他作出来的,并且说服了朱祁镇。但是,在一开始并不能说他是错的,难道就任由瓦剌这么勒索下去吗?肯定不行。
地主家也不富裕,凭什么养着你瓦剌?何况,如果你跟我家和睦相处倒也罢了,可你不是啊,时常到我家烧杀抢掠,我又不是圣母,不可能这样都不动怒。
但明朝的怒只是小怒,瓦剌的才是大怒。瓦剌太师也先(实际上的瓦剌首领)是新一代的草原雄鹰,有志于统一蒙古草原,颇有能力。他觉得明朝的拒绝是一种侮辱,率军三万分成四路杀入大明。
以上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前因。
前面提过的王振虽然是太监,也有一颗建功立业的心,撺掇着朱祁镇御驾亲征,两人却都没什么领兵作战的经验,也无天赋,把几十万明军折腾得首尾失顾,军心涣散,在土木堡被也先击溃,连皇帝朱祁镇都被俘虏了。
说实话,就连也先本人,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收获。他都有点不知道怎么处理朱祁镇了,见面后的第一个反应是大礼参拜。
至于后果嘛,这一战明军输得太惨,朱棣留下的精锐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主力损失殆尽,后来新建的三大营已无当初的战力。而且皇帝还丢了,为了不让瓦剌借皇帝做出不利大明的事,于谦等大臣拥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隐患。
(网络配图)
最主要的是,此战是明朝自建立以来前所未有之惨败,战后,边防政策由积极进攻转变为被动防守,军事方面变得消极保守。
总之,土木堡之变是明朝一大劫难,若是应对失误,当时就有可能改朝换代,幸好有于谦等人力挽狂澜。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土木堡兵败的罪魁祸首真的是王振?
一般传统史学观点如《明史》、《明实录》都认为此战大败的原因是由于太监王振干政所导致的,明英宗受到奸人王振蒙蔽,才酿成天子被俘虏,全军覆没的惨剧。
而王振是何人?明英宗的曾祖父明成祖在位时便净身入宫,历宦三朝,又自小作为明英宗太子伴读,深得太子信赖。王振干政一定程度是是存在的,如打压文官集团、残害文武官员、陷害名将于谦,但是,一个太监能得宠到随便改变由兵部决定的行军路线?
王振所代表的基本上都是明英宗自身意志,也就有了明英宗夺门之变后对王振召魂平反。
所以我认为,王振固然有很大的责任,古人讲究为尊者讳,所以将所有原因归咎于王振,而一个太监究竟真的是能做到挟天子出征,还是为天子背锅呢?
明英宗意气风发,想要如汉武那般开疆拓土,可京城中含着荣华富贵的年轻人又怎么会明白战争不是儿戏,或战或走举棋不定不说,以疲惫之师居然正面硬撼北方铁骑,回京时居然又临时改道,这些都是英宗所为,倘若少耽误几日,明朝精锐会否不尽失于此战役?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
蒙古族瓦剌部落向明朝贡马邀赏,宦官王振不愿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遂于同年七月,分四路兵马骚扰明朝。
而二十三岁的明英宗也同样想要建立功业,加上王振的耳边风,明英宗随即率兵北上亲征。
土木堡之变造成的后果
- 军事上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北京保卫战,明朝三大营精锐尽失,幸得于谦用兵入神力挽狂澜,才免都城沦陷 ,北京后方的河北山西才不至于生灵涂炭。
- 政治上导致了后来的夺门之变,明英宗回归之后皇位争夺导致政局混乱,明朝土木堡之变导致了大明开国武将家族和靖难武勋新贵全部死光,同时以于谦为代表的文臣开始掌控军权,文贵武贱的局面开始形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打无把握之仗,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土木堡之变就是闹着玩,让太监王振忽悠了,50万大军遇到敌人,还没有开战,就想着逃跑,在运动战中大败, 在大败中被俘虏,在俘虏中苟延残喘,在苟延残喘中复辟
土木堡之变是指明朝正统年间,明朝50万大军在明英宗带领下讨伐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遭遇蒙古瓦剌部的合围,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接着瓦剌大军越过长城,进攻北京的事情。土木堡之变的前因是因为蒙古瓦剌部在正统年间强大起来,在蒙古和明朝的互市时常有边境的纠纷。明朝不允许瓦剌在蒙古中一家独大,于是明英宗想学成祖朱棣亲征瓦剌,征服瓦剌人,出兵50万讨伐。土木堡之变的后果就是明朝由盛转衰,国防在对蒙古的政策上由进攻转为防御,并且明英宗本人被俘,京师被瓦剌包围,差点酿成宋朝南渡的悲剧。
土木堡之役的惨败是女人干政的结果吗?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失败事件,和宋代的靖康之耻类似。但靖康之耻是因为金国太强,北宋实在打不过。
而土木堡之变,则完全是大明王朝自己送人头。少年天子明英宗带领五十万明军北上抵抗瓦刺入侵,结果被几万瓦刺军队杀得大败,五十万军队全军覆没,随军大臣几乎全死,明英宗自己也被俘虏,实在太惨。
在国力强盛的明朝初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惨的土木堡之变呢?
1、军事战术上的失误
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英宗决意出征到军队开拔,仅仅用了两天进行军事准备,50万大军战争所需要的粮草岂是两天就能准备完成的。由于粮草准备不充足,在部队行军到大同之前,军队的后勤补给就已经跟不上了,加之天气寒冷,许多士兵冻死饿死。整个明军的战斗力已经不行。
在英宗选择撤退的时候,更是来回变更撤退路线。这个操作是很致命的,直接让明军后卫京营被瓦刺的军队咬住,英宗先后命恭顺侯吴克忠、派成国公朱勇和永顺伯薛绶迎战,这三人都是跟随成祖朱棣南征北战的老将。
但依旧不敌也先率领的瓦刺骑兵。结果其所率京营全军覆没,先后战死。至此明军最有战力的部队被全部消灭。
2、明朝败坏的军政制度
在英宗眼中自己的明朝是强大的,但其强大也仅仅是英宗的个人幻想,早在英宗即位之初,明军的战斗力就已经孱弱不堪,全国军队缺额严重,明面上10万人的军队,实际人数可能还不到3万。
京营是明朝的禁卫军,可以说是待遇最好的军队,但即使是这样的军队,也出现了大量的缺额,甚至达到了三分之二。
军队还时常被征召去干苦力,也就是说,英宗时期的明军兵员缺少,训练不足,整个明军战斗力已经弱到了极限。英宗统帅的明军真实数量估计也就20多万。
3、对瓦刺军队的轻视
自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先后七次进行北伐。成祖朱棣即位后又五次出征漠北。几乎打得蒙古各部,望风而逃。可以说英宗之前,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一直是主动出击。蒙古部族不敢对大明王朝发动大规模的入侵。
而瓦刺部落的入侵,当时惊动了整个大明王朝,但英宗认为蒙古各部依旧软弱不堪,不会是明军的对手。所以在战略和战术上对其都十分轻视。其实也先统领下的瓦刺,战力早已远超当时的明军。明军与瓦刺军队的交战更是几乎无一胜仗。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瓦刺军队围困北京城,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进行抵抗。1450年)瓦刺放回明英宗,1457年夺门之变英宗复辟。英宗个人结果上比北宋徽钦二帝,要好很多。
在明史中,将土木堡失败的结果归罪于太监王振,但在我看来,太监作为依附于皇权的存在,其所有行为都是受到皇帝认可或者指示的。土木堡之战中,能臣武将数不胜数,怎么可能是一个太监能够完全掌控的呢?
明朝的土木堡之变是整个明史中的一段耻辱,皇帝被俘、大臣被杀、随行家眷更是惨遭凌辱,完全就是明版的“靖康之耻”。
有功帝王得,有过后妃背,身为背锅侠,孙太后表示土木堡之役的惨败确实跟我无关。一个王朝的兴盛有其必然性,女性不当为王朝的衰亡背锅。秦始皇为了避免让女性背锅,就没有册封过皇后,这导致所有脏水都只能泼到秦始皇身上。后世帝王没有秦始皇的胆魄,都立了皇后,有的还立了不止一位皇后,如果施政有误,那么就可以让皇后、皇太后来背。
夏亡于妹喜,商亡于妲己,西周亡于褒姒,西汉亡于王太后,西晋亡于贾南风,大唐衰于杨贵妃....按此逻辑,明朝由盛转衰,就可以让孙太后来背了。孙太后跟她的婆婆张太后相比,明显执政手段不及张太后,因此孙太后不可以指挥或者发动土木堡之役。事实上,明英宗被俘后,孙太后果断摈弃了部分朝臣的南逃主张,采纳了兵部侍郎于谦等主战派的意见,让庶子朱祁钰即位,是为景泰帝,终于化解了危机。
由是观之,孙太后对于大明有再造之德,如果孙太后跟慈禧太后一样,在外敌入侵之时果断逃跑,那么大明就亡了。1435年1月31日,明宣宗朱瞻基逝世;同年二月初九日 ,张太后立皇太子朱祁镇为皇帝,张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孙皇后被尊为皇太后。1449年,明英宗亲征瓦剌,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孙太后和钱皇后立刻筹措一批珍宝作为赎金送出,以使皇帝获释。明英宗被俘居于漠北之后,孙太后数次给明英宗寄去御寒的棉衣。明英宗还朝之后,被明景帝幽禁在南宫,孙太后多次前去探视。
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将领密谋发动夺门政变,复立明英宗,他们先秘密告知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同意。正月十二日 ,明英宗复辟为帝,废景泰帝朱祁钰为郕王。为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明朝前期发生过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和"夺门之变",孙太后以丰富的政治经验及无可替代的皇太后之尊,力挽狂澜驾驭两"变",对维护明朝统治和国家安定发挥了作用。
“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代由强盛转向衰弱的国变,明英宗被俘也创造了明朝历代皇帝“天子守国门”最为严重的一次败绩。
当时明军人数大概有五十万,而也先的军队最多不过五万人,在双方军队人数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也先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内就全歼了明军,俘获了明英宗,这实在是太离谱了。实际上在这场战役发生前,隐藏着明代军政的腐败,以至于明军在不到两天的时间就被敌方全歼。
事实上,早在明宣宗时期,京营就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明英宗刚继位时“在京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选用不敷况。”就是上报的40 余万兵额,实际上只有 25 万人;而京营的兵力只有5 万 6 千人,而和上报的18 万总兵额相比,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可见当时明军已经腐败到了什么程度。到了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前,兵科给朝廷上报的 320 万兵额,实际连一半人员都不到。
我们可以参考正统三年,兵部右侍郎于谦在奏文中写到“天下都司卫所发册坐勾逃故军士一百二十万有奇”,这说明在土木之变前,全国卫所的空额问题已经达到了 120 万之多,土木之变时发生明军兵败的情况并不奇怪。
明朝军队空额的原因很多:(1)除了士兵对从军本身的抵触,而且各军官克扣士兵军饷,收受军人贿赂,私设军人为家仆;(2)后勤筹措拨发银两过程中贪污严重,在供给衣装等军资时侵夺军资;(3)从派遣调用角度讲,工部役占士兵营造建筑、替官营作坊劳动等,都是造成明军腐败的原因。朱元璋在建国时,杀了很多因贪污腐败的官员,而且他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的监督体制来制约腐败。但朱元璋死后,这套监督体制,并没有被延续下来。
比如以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为例,俺达犯京师,皇帝急命京营出战。
但是京营军在籍几十万人,实际居然只有五、六万在编人员,“户部支粮则有,兵部调遣则无”、“今之提督武臣……平时则役占营军,以空名支饷,临操则四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这说明朝廷的监督机构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这些监督机构也参与了腐败。
中国古代有两大背锅侠,一个是太监,一个是女人。
明朝灭亡,有人归咎于魏忠贤;西周灭亡,有人归咎于褒姒;商朝灭亡,有人归咎于妲己,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其实,国家灭亡是多种因素导致的结果,哪里是一个女人,或者一个太监所能决定的。
有人说,土木堡之变是孙太后,也就是《大明风华》里面的孙若微干政导致的,事实真的如此吗?
不是的!
这个锅,孙若微不需要背,因为她是朱祁镇的母亲,哪有往亲妈身上泼脏水的,亲妈不干净,儿子能干净吗?
朱祁镇不傻,他找来找去,后来终于找了个更好的背锅侠,即大名鼎鼎的王振。
王振恰好是个太监。
1449年,瓦剌进犯大明边境,朱祁镇御驾亲征,带着22万大军浩浩荡荡杀奔北方,当时瓦剌仅仅有5万大军,以22万对阵5万,平均四个人打一个,似乎怎么打都会赢。
朱祁镇信心满满,摩拳擦掌,仿佛只要他大喊一声“冲啊!”,22万大军就潮水般地冲了过去,瓦剌吓得屁滚尿流,哭爹喊娘,狼狈逃窜。
朱祁镇想的太简单了,简直是视战争为儿戏,当时于谦等大臣极力反对,一则御驾亲征风险太大,二则明军准备不足,但朱祁镇固执己见,坚持要打。
这时候,太监王振果断地站了出来,一一驳斥群臣,说道:“皇帝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大明将士以一当十,不日之内,便可击败瓦剌。”
王振是朱祁镇的代言人。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22万大军全军覆没,朱祁镇也成了俘虏,王振也被杀死了。
京城危在旦夕,好在于谦及时站了出来,稳住了局势,打赢了京师保卫战,几年之后,瓦剌放回了朱祁镇。
朱祁镇“复位”成功之后,局势得以稳定,“秋后算账”的时候到了,22万条人命,几亿财产损失,国力损耗不可估量,谁来为这次惨败负责呢?
朱祁镇自己?
朱祁镇确实是战败第一负责人,但他毕竟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如果他承认了,那他这个皇帝怎么有脸继续干下去啊!
所以,他必须找一个“替死鬼”,这个“鬼”就是王振,好在王振在土木堡战争中死掉了,死得恰到好处,死无对证。
于是,朱祁镇把责任一股脑地推给了王振:“是王振这家伙怂恿我御驾亲征的,是王振为了显摆,让大军绕道而行,到了他的老家,结果被瓦剌伏击的,当然了,朕也有用人失察的责任。”
好家伙,朱祁镇推的一干二净,难道你是个二傻子,王振怎么说,你就怎么做嘛?
土木堡战败,孙若微有责任吗?
应该也有,她有不竭力劝阻之责,倘若她寻死觅活,一哭二闹三上吊,你朱祁镇要去御驾亲征,娘就死给你看,这样朱祁镇不就不去了嘛?
呵呵,当然这是玩笑了。
说到底,战败的责任还是朱祁镇,大家认为呢?
土木堡之役的惨败不是女人干政导致的,而是因为宦官王振。王振跟英宗的关系非常好,在英宗的倚重下,王振权势越来越大。
1449年七月,北方瓦剌部进犯边境,好大喜功的王振不但轻视敌人的力量,还想建奇功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怂恿英宗亲征。7月17日,英宗便以王振等为随从,率领50万大军出征了。
7月28日,大军到达大同东北的阳和,这里伏尸遍野,血流成河。原来几天前,大同总督宋瑛、总兵武进伯朱冕及都督石亨在阳和迎战瓦剌也先,明军全军覆没,宋瑛、朱冕都战死了。这时的王振才感到害怕,建议英宗御驾回师。
既然要回京就要火速撤军,但这时王振的私心又起了,他竟想回老家蔚州看看,带着英宗显显威风。但部队已经走出40多里了,于是仓促改道宣府回京。就在迂回改道的过程中,也先率领骑兵追了上来。派了国公朱勇带3万骑兵抵御,王振和英宗仓皇逃跑。
8月13日,英宗的军队逃到了土木堡。本来可以退到居庸关,确保安全的。王振却担心运送他金银珠宝的车队落入也先手中,坚持留在居庸关等候,于是英宗决定停止行军,在土木堡过夜。而这时的也先消灭了朱勇的大部分兵力,连夜杀到土木堡,困住了英宗的军队。经过一场激战,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虏。战乱中,护卫将军樊忠悲愤交加,用铁锤将王振打死。
英宗就这样,为了一个宦官的颜面,自己做了阶下囚,也导致了大明朝由盛转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鲍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鲍辉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