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感遇其二陈子昂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感遇其二陈子昂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陈子昂(659至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遂宁)人。唐朝诗人,初唐诗文革新领导人之一,因曾任右拾遗(一种官职名称),后世亦称陈拾遗。唐文明元年(684)进士及第,曾两次从军边塞,对巩固边防很有建议。受人诬陷,冤死狱中。现存诗有《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他带头声讨齐梁文学的绮靡浮泛之风,唤醒新时代刚健豪迈的诗文风格,是唐宋古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为唐朝诗文健康蓬勃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蓬勃向上的诗风,一扫齐梁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是“诗圣”,李贺是“诗鬼”,王维是“诗佛”等一样,陈子昂被后人称为“诗骨”。
我们来看看他的《登幽州台歌》吧,他以一种
高吭悲凉的声音,唤醒着整个唐朝的诗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气势磅礴,高瞻远瞩,居安思危,高屋建瓴。体现了一代大师对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的忧虑和感慨。之后人们大加赞赏如:
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白居易《被授拾遗》)
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韩愈《荐士》)
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杜甫)
一个人的外号,大多反映一个人的个人性格,特别是诗人的外号,基本上是反映了他的风格和思想。
李白风流潇洒卓尔不群,诗歌想象力若天外飞仙,所以被称为诗仙,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忠实践行者,一生忧国忧民,写了大量感叹民众悲惨生活的诗歌,所以被称为诗史或诗圣,因为圣人总是忧国忧民的。而初唐晚期的著名诗人陈子昂,被称为诗骨,则一方面反映了他的做人的风格,另一方面也是他诗歌精神的体现。
在了解他为什么是诗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著名文学评论家元好问的诗,他是这样评价陈子昂的: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元好问给了陈子昂极高的评价,认为他扭转了唐初以来宋齐梁陈的奢靡文风,是为唐诗作出巨大贡献的人,简直可以用黄金为陈子昂铸像。
那么,我们可以知道,在初唐时期的诗歌,一般是柔若无骨的,而陈子昂在诗歌实践上,是强烈反对这种柔弱无骨的文风的,他主张诗歌要有风骨。什么是风骨呢?我的理解是,诗歌要直抒胸臆,不去无病呻吟,要刚劲挺直而不是柔若无物,要反映大时代的时代精神,要反映时代的波澜壮阔,而不是靡靡之音。因此,陈子昂是推崇魏晋以来的魏晋风骨的诗坛领袖。
我们看陈子昂的诗歌,从一系列感遇诗到他的登幽州古台歌,都反映了这一点,这是从他诗歌的风格上来看的。
而从陈子昂的个人性格上来看,也称得上是个铁骨铮铮的人。他来自四川,带着四川人的豪情和骨气,他在那些当权的人面前,从来都是不卑不亢,从来不去卑躬屈膝。这种硬骨头也得罪了不少人,。他曾经两次被贬,越来越惨,最后在家乡被县令害死,尽管有人说是夺他的家产,也有人说是当朝的武氏派人暗杀了他。不管怎么说,是陈子昂的铮铮铁骨,成就了他的诗文,也要了他的命。
陈子昂生前没有留下诗集,他的朋友卢藏用帮他整理出版了诗集,据说在当时影响很大,简直可以和左思洛阳纸贵相媲美,这也是对诗骨陈子昂的一种安慰吧!
说到陈子昂,不得不提他的一首短诗——《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经典的一首诗歌,我们读过的大多数诗歌,都是字句工整,尤其是在唐代,是最讲究格律和平仄的,而他却独辟溪径,写了这首看似不合“常规”的特殊诗歌,被后人称作为最具有“汉魏风骨”的,因为其苍劲有力,感染力强,而被流传千古,这也是陈子昂被誉为“诗骨”的主要原因。
陈子昂,字伯玉,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是我们梓州射洪(今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人,因为曾经官至右拾遗,所以人们称其为陈拾遗,又因《登幽州台歌》被称为“诗骨”。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女皇武则天很重视他的青年才气,却又因为反对武后而下狱,两次从军,后回乡为父守孝期间,被诬告入狱,冤死在狱中。
陈子昂的诗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仅存100多首,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组诗《感遇》、《蓟丘览古》,以及《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由陈子昂的诗歌,可以窥见他的诗歌革新主张。他的《修竹篇序》提到“汉魏风骨”,反对“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他的这篇短文,就像宣言一样,标志着唐代唐诗风的革新和转变。在这之前,南朝的形式主义诗风,给后世以不好的影响,常常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一针见血,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由于陈子昂等“初唐四杰”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才得以出现。陈子昂进一步发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实,刚健的诗风,彻底肃清了齐梁诗歌中绮靡纤弱的习气,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也是陈子昂得以叫“诗骨”的原因。
当然,陈子昂对诗歌的新见解,全部体现在他的诗作之中,前面我们举过的《登幽州台歌》只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在初唐到盛唐诗风发展转变的过程中,陈子昂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时人和后人都给了他很高的评价。白居易"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韩愈"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宋刘克庄"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
我是青鸾惊鸿,感谢喜欢。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陈子昂的诗歌,其思想内容质朴,语言风格刚健,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诗歌大多词意激昂,风格高峻,一扫齐梁及初唐宫廷诗人的颓靡之音,风格高昂清峻、大有“汉魏风骨”,所以被誉为“诗骨”。
陈子昂家中豪富,从小就有任侠的性格,年轻时不喜读书,偏好武艺,是个古惑仔式的人物。后来有一天误入书院,听到朗朗书声,突然醒悟,闭门苦读,学得大成。
后来携诗文入京,无人能识。他以一把古琴,三十多首诗篇名动京城,京兆司功王适读后,惊叹的说:此子必为天下文宗。
后来虽得武则天重用,却被奸人陷害,只活到了不惑之年。孤独就是杰出者的天性,陈子昂的诗中没有哲人的思辩,没有思想家的呐喊,却只有一颗孤独的心灵,面坚着天地的浩大与苍茫,面对着历史的沉重与古朴,流淌下清澈的泪水,《登幽州台歌》才是唐诗中的绝响。
谢邀。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为何被誉为“诗骨”?
为什么称陈子昂为“诗骨”,历来就有很多说法。
说得最多的就是陈子昂的个人性格。毕竟作为武则天的谏官,挑毛病是他的职责。而初唐魏征、虞世南留下来的直谏遗风很显然还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个时代的大臣们还不都是阿谀奉承之辈,敢于说话、宁愿被处罚也要直言还是被文人世子所敬重的出仕原则。
陈子昂就是这么一个文人,以至于遭到武则天的嫌弃,两次发配从军,最后在丁忧,被权臣武三思指使下狱杀害,年仅四十一岁。其实他的前辈们直言敢谏,都是安然荣华,为什么到了陈子昂这里就横死了呢?这是时代大势的变化。武则天为天下之先,要以女性地位称帝,在舆论、人心各方面都要加强管控,当然这也是太宗遗风。
研究中国史的都知道,谏官不再直言,就是从初唐始,虽然唐太宗能容得下魏征、虞世南之流,但那也是他个人风度。集权、独裁的制度逐渐完善、门阀政治的逐渐消亡,让甚为最高领导者的人逐渐不再接受谏言——至少从心理上已经开始拒绝。
而陈子昂依然恪守着敢言天下事,敢论天子非的“文人死谏”的原则,最终也算是“死得其所”,就这一点来看,着实是骨气铮铮。
但以诗论雅号,虽然于个人品性有关(宋之问之流诗才极高,但人品太差),但毕竟还是要以作品说话。
提到陈子昂的作品,自然是《登幽州台歌》和他的《感遇三十八首》,因为当时格律体仍未形成,所有他的作品都是古风。特别是《登幽州台歌》,属于典型的拟古,虽然因为句子少为今人熟悉并喜爱,但实际上当时而言,走向格律化的大潮之中,陈子昂的这种复古在内容上是雅正的,但是在形式上是有些过于复古,缺乏新时代的气息。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不是读起来类似于《楚辞》、《垓下歌》、《大风歌》这些作品呢?顺便说一下,这首诗实际上也是押韵的,者发“zhǎ”音。
那么陈子昂被称为“诗骨”是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呢?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本非如此。确立陈子昂在初唐诗人群众超然卓立地位的,是他的一篇小文章。我们称之为初唐诗文改革运动的“旗手”,也是因为这篇小序《修竹篇序》。他在这篇文章中总结了齐梁体的问题,并为盛唐诗人明确了唐诗在内容创造的未来的方向。
我们今天提到初唐诗风归正,离不开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和陈子昂,是因为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对初唐四杰的诗风路线正确一锤定音。但是实际上我们仔细通读这些诗人们的作品,并结合初唐文史的发展,就会发现,初唐四杰在文风上对齐梁体猛烈批判,但是作品却齐梁之风甚浓。这就有点说一套、做一套的味道,其原因有可能是时间伊始,这些诗人意识到了问题,但是一下子改不过来。
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高官大儒,基本上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学生,本来就对这种华丽文风深恶痛绝,如礼部侍郎裴行俭,相当如组织部长。而王勃的《上裴侍郎书》,里面不仅把南朝齐梁体说得一成不是,还波及到曹植,甚至汉魏的诗。以显示自己对齐梁体的深恶痛绝,这当然是讨好高官的上进表现。而王勃的诗,实际上大都是南朝风范,当然有进步,也不过就是隋炀帝的风格,属于隋诗的套路。
所以,方向是正确的的,但他们并没有去认真思考,更多地做出批判的原因只是因为仕途上的出路,不管心中怎么想,在自荐的时候,都是要把齐梁体作猛烈批判的。
而稍晚一点的陈子昂,才是真正做出思考和得出论点的诗人,也正因为如此,陈子昂的诗可能没有四杰华丽、出众,但是他在诗歌史、诗文革新上的地位是更高的,称之为“旗手”是名副其实的。
《新唐书·陈子昂传》:“唐兴,文章承徐庾之风,天下尚祖,子昂始变雅正。 ”
韩愈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那么为什么初唐四杰对齐梁体的批判更猛烈,却没有被评为“诗骨”,而扭转了他们这种矫枉过正批判之风的陈子昂,却有幸获得这个称号呢?因为陈子昂并没有盲目批判齐梁体对诗体形式的进步作用,而是在内容上提出了“汉魏风骨”这一理论——注意,这个词是陈子昂提出来的——并且指出了只有内容和形式相结合才是唐诗未来的出路。
而“汉魏风骨”这个词成为后世千年文风、诗风归正的代表词汇,用“诗骨”来称呼提出这个定义的陈子昂,真实在合适不过了。
陈子昂《幽独空林色》中“空”的解释是什么?
空:空绝、幽静。
释义:幽独:幽雅清秀,独具风采。空林色:空绝林中群芳的秀丽色彩。
出处: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原文:兰若生春夏, 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 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 袅袅秋风生。
赏析:此诗通篇用比喻手法,前四句用兰若压倒群芳,“幽独空林色”的风姿,比喻自己出众的才华,后四句以“白日晚”、“秋风生”写兰若枝衰叶败,芳华逝去,隐喻自己不被赏识,虚度青春。“岁华”和“芳意”,借花草凋零,悲叹自己年华流逝,理想破灭,寓意凄婉。一个“竟”字,道出了诗人郁闷已久的悲愤和不平。本诗用字也很讲究:“幽独”和“空”三字,写得极妙,既突出了兰若卓然不群、不愿同流合污的个性,又体现了全诗孤芳自赏的思想。“迟迟”,写从夏入秋,白昼日短的逐渐变化特点,用词准确;“袅袅”,形容秋风乍起,凉而不寒,形象传神。
玉影阁前隐芳华出自?
陈子昂。
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组诗,共三十八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二首。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遭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如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陈子昂感遇其二的思想?
《感遇(其二)》是陈子昂所写的以感慨身世及时政为主旨的一首诗。诗中以兰若自比,寄托了个人的身世之感。
陈子昂颇有政治才干,但屡受排挤压抑,报国无门,四十一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这正象秀美幽独的兰若,在风刀霜剑的摧残下枯萎凋谢了。
子姣的含义?
子姣
——子:本义为婴儿,儿或女;也指天之骄子、有学问、有德行的人。,用作人名意指人中龙凤、才华、品质高尚之义;
姣:指美好、美丽、长相出众的意思。,用作人名意指貌美如花、婀娜多姿之义;
相关诗词: 古监(王令) ...。 鉴面只知西子姣,照心难见比干真。 主人深有收藏意,当待清明不受尘。 感遇诗三十八首(陈子昂) ...,叹息此珍禽。 挈瓶者谁子,姣服当青春。三五明月满,盈盈不自珍。 高堂委金玉,微缕悬千钧。如何负公鼎,被夺笑时人。 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 瑶台有青鸟,远食玉山禾。昆仑见玄凤,岂复虞云罗。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感遇其二陈子昂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感遇其二陈子昂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