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及翻译
1、渝鉴真东渡:改变。(4)竟鉴真东渡:终 鉴真东渡;翌:第二。白话释义: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鉴真东渡,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
2、东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
3、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4、那时鉴真眼已经瞎了,但是东渡志向不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了日本,次年,在奈良的东部建造了法坛,传授了戒法。 古文 翻译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
东渡扶桑是什么意思?
1、“东渡扶桑”是指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东渡扶桑”所说的是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扶桑”原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因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部位置,因此成为“东渡”。“鉴真东渡”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东渡扶桑是指鉴真大师多次东渡日本,最终到达并留下了许多成就的故事。
3、东渡扶桑是指向东航行至日本。东渡扶桑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以下是关于该词汇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东渡扶桑通常指的是向东航行,目的地是扶桑国,即现在的日本。在古代,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海上交流非常频繁,东渡扶桑往往与僧人、文人、商人的海上旅行相联系。
4、东渡扶桑是日本古代时期称呼日本群岛的名称,意为“东方的小太阳”。在当时,日本受中国影响很深,因此称呼也多采用汉字发音表示。虽然此称呼目前已不再使用,但日本人仍对此有深刻的文化记忆,并将其视为日本文化历史的一部分。东渡扶桑的称呼也表明了日本在东亚历史形成过程中的独特性。
5、东渡,渡海向东。古代日本称为“扶桑国”。东渡扶桑的是鉴真大师鉴真原姓淳于,14岁时在扬州出家。由于他刻苦好学,中年以后便成为有学问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
6、许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扶桑是指日本。记得上学时讲历史,说东渡扶桑就是指去日本了。但是,前几天看《燕山夜话》,其中有一篇文章谈到扶桑是指墨西哥。当时感到很惊讶,于是就赶紧查字典,而《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还是均称扶桑是指日本。
文言文《鉴真东渡日本》的译文是什么
1、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2、鉴真及其弟子准备在大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东渡日本准备工作在顺利地进行着,但四月的时候鉴真大弟子道航认为如海和尚只是少学晚辈,不适合跟随鉴真东渡如海和尚大为不满,就秘密向淮南采访厅采访使沈景清诬告道航通海盗,说“道航。
3、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十二年(753)十月二十九日,69岁高龄的鉴真携带大量佛经和艺术品,从常熟鹿苑(今属苏州张家港)黄泗浦入海,开始了第六次东渡。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在次年抵达奈良,实现了东渡弘法和传播华夏文化的宏愿。
古文鉴真东渡日本翻译
1、译文:唐朝有个有名望的和尚叫鉴真,本名叫淳于,是扬州江阳人,14岁出家为僧。渐渐长大,周游长安与洛阳,拜访名师,专门研究佛教清规戒律。在天宝元年,接受日本普照和尚的邀请,东渡日本。但是东海风急浪高,有时翻船、有时缺少粮食、有时失去方向(迷路)。经历了12年,5次渡海都没有成功。
2、东渡事由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
3、那时鉴真眼已经瞎了,但是东渡志向不变。天宝十二年,终于到达了日本,次年,在奈良的东部建造了法坛,传授了戒法。 古文 翻译 天宝二年(743),鉴真和尚应日本高僧荣睿、普照之邀东渡传教,但连续5次因风阻未果。
4、鉴真东渡日本文言文翻译 原文:唐高僧鉴真,本姓淳于,扬州江阳人,年十四出家为僧。 稍长,遍游长安、洛阳,寻问名师,专研戒律。唐天宝元年,应日僧普照辈延,东渡日本。 然东海风骤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渡未成。其实僧目盲,唯至不渝。 天宝十二年,竟至日,翌年与奈良东建戒台,授戒法。
5、鉴真东渡的意志弥坚,他从海南岛回到扬州后,不顾双目失明的困难,继续筹集文物准备东渡。
6、祖逖传》译文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性豁荡,不修仪检。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辄称兄意散谷帛以赒贫乏,乡党宗族以是重之。后乃博揽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就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鉴真东渡的历史故事
1、江浙一代既然不便出海,鉴真于是决定从福州买船出海,率30余人从阿育王寺出发。刚走到温州,便被截住,原来鉴真留在大明寺的弟子灵佑担心师父安危,苦求扬州官府阻拦,淮南采访使遂派人将鉴真一行截回扬州。第四次东渡不了了之。748年,荣睿、普照再次来到大明寺恳请鉴真东渡。
2、“东渡扶桑”是指的历史事件:鉴真东渡。“东渡扶桑”所说的是唐朝时期的高僧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的历史故事。“扶桑”原是古代对日本的称呼,因日本位于中国的东部位置,因此成为“东渡”。“鉴真东渡”极大的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3、鉴真东渡是中国唐代高僧鉴真(俗名陈元晋)前往日本传播佛教的历史事件。以下是该故事的梗概:公元742年,唐朝时期佛教僧侣鉴真决定前往日本弘扬佛法。他携带佛经和法器,以及三十名弟子,于同年出发。鉴真的东渡之路并不顺利。在途中,他们遭遇到海上风暴,船只被迫停泊在琉球(今日本冲绳)附近的一个岛屿上。
4、尽管在东渡的旅程中,鉴真历经磨难,但他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对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成就和精神,至今仍被两国人民铭记,成为中日友好的象征。他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成为一段传奇的篇章。
5、其中,鉴真和尚的东渡故事尤为突出。出生于公元688年的鉴真,自幼在扬州大云寺学习禅宗,后来成为江淮一带的授戒大师。他不仅佛法精湛,还组织僧人抄写经书,建造寺院,对日本留学僧影响深远。
鉴真东渡几次
1、鉴真东渡六次才成功。第一次鉴真东渡:鉴真于742年鉴真东渡的冬天第一次起航东渡鉴真东渡,带着21名弟子和4名日本僧人开始东渡计划,第一件事是造船,造船期间,鉴真与弟子开玩笑,但该弟子恼羞成怒,向朝廷告鉴真东渡了一状,说鉴真造船是为了与海盗勾结,准备攻打扬州,这使得东渡计划天折了,一千人等遭到了拘禁。
2、鉴真东渡六次。唐天宝12年即公元1753年12月20日,66岁高龄并且双目失明鉴真东渡的鉴真和尚,在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一行的陪同下,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在5次东渡失败后,第6次东渡日本终于成功,踏上了日本的国土。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
3、鉴真和尚是唐朝僧人,先后东渡日本六次(另一说为七次)。鉴真和尚(688年—763年6月25日),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翻译家。鉴真和尚年十四时,就智满禅师出家,研极三藏,尤精戒律。
4、六次东渡 第一次 742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第二次 744年1月,作了周密筹备后,鉴真等17僧(包括潜藏下来的荣睿、普照),连同雇佣的镂铸写绣师修文镌碑等工手85人,共100余人再次出发。结果尚未出海,便在长江口的狼沟浦遇风浪沉船。
鉴真东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鉴真东渡的意义、鉴真东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