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孟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孟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孟子》讲的是什么?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成书背景?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自春秋以来,奴隶主把奴隶们开垦的土地全部据为己有,成为他们的私有财产。
由于奴隶不断的反抗逃亡,使奴隶主的农业生产得不到稳定的发展,这就迫使奴隶主改变了他们原有的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采取出租的方式交给奴隶,以收取大部分的土地收获作为地租,这样,原来的奴隶主就变成了封建地主,而为奴隶主耕种土地的奴隶变成了租用土地的农民,于是产生了地主和农民这样两个新兴的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代表了社会的进步性。
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以及和农民阶级之间产生的新的关系和矛盾,打破了西周时期奴隶制的社会秩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结构。
在这种历史条件之下,新兴地主阶级在农业经济的不断增长中逐渐壮大,加速了奴隶社会的瓦解,于是新旧势力在这个时期展开了最后的殊死搏斗。当时的这种斗争,在社会意识形态上表现得最激烈。各阶级、阶层思想的代表纷纷亮相,站出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师承孔伋(孔子之孙一般来说是师承自孔伋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
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有《孟子》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共七篇,有哪几个内容?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其中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共有几篇?
《孟子》一书共14卷。
卷一、梁惠王章句上(计七章) 卷二、梁惠王章句下(计十六章) 卷三、公孙丑章句上(计九章)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计十四章) 卷五、滕文公章句上(计五章) 卷六、滕文公章句下(计十章) 卷七、离娄章句上(计二十八章) 卷八、离娄章句下(计三十三章) 卷九、万章章句上(计九章) 卷十、万章章句下(凡九章) 卷十一、告子章句上(凡二十章) 卷十二、告子章句下(凡十六章) 卷十三、尽心章句上(计四十六章) 卷十四、尽心章句下(计三十八章)孟子节选?
《孟子》节选原文和翻译: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孟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孟子》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