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荆州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荆州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赤壁之战后刘备成为荆州牧,为何东吴一直说荆州是借给刘备的?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是我们很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情节,但是这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是罗贯中演义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荆州当时有七个郡,分别是南郡、零领郡、江夏郡、南阳郡、桂阳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是赤壁之战后刘备平定的,这是以刘琦为荆州刺史的名义打下来得。刘琦是刘表的长子,刘表死后,刘琮向曹操投降,献了荆州,而曹操在赤壁之战打败,由刘琦收回荆州的这几个郡,也是合情合理。而南郡还在曹操手里,治所在宛城。而南郡的樊城和襄阳也都在曹操手里,所以后来关羽才发动了襄樊之战。而江夏郡的北岸部分也在曹操手里,南岸部分在东吴手里,江陵也是
周瑜喝刘备一块打下来的。
周瑜在世的时候,是打算沿着长江而是,攻击益州,孙权也同意了,可是周瑜走了一半,就病故了,鲁肃认为江陵城应该教给刘备,让刘备去抵御曹操,孙权觉得划算,就把江陵城给了刘备。
所以孙权借荆州是没有的事,而借江陵是有的。这在当时符合东吴的利益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刘备借荆州的说法呢?这是东吴为袭取荆州提供了理论依据,建安二十年,孙权看到刘备取了益州,就向刘备索要荆州,刘备当然不能给,就说:等我拿下了凉州,就把荆州给你。之后孙权趁曹操要打汉中的张鲁,刘备不得不回防益州,只能与孙权立下湘水之盟,荆州湘水西面的南郡、零陵均、武陵郡属于刘备,而湘水东面的江夏郡、长沙军、桂阳郡属于东吴。
甚至在建安二十四年,东吴雨曹威联合,吕蒙袭取荆州,这个总有个说法不是吗!东吴就说荆州是他们借给刘备的,刘备一直不还,现在是物归原主而已吗!
因为当时孙刘联合抗曹,孙权的大军正面击溃曹操,而刘备只是躲在后面捡便宜,甚至用计诈取了荆州,孙权耗费兵粮好不容易打退了曹操,却被刘备摘了桃子,自然不甘心,刘备也自知理亏,而且实力不济,只好推说是暂借荆州,而孙权由于害怕曹操卷土重来,也不愿意和刘备撕破脸,便勉强认同了这个措辞,同样这也为孙刘联盟的破灭埋下了伏笔,以至于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孙刘大战夷陵,让诸葛亮的联吴抗曹计划破灭,后面蜀吴虽然表面上修好,但是实际上双方的裂痕再难修复
说起来也是糊涂账。
荆州本来刘表的,刘备寄人篱下。产权归刘表。
后刘表病死,荆州归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实际掌握者是蔡瑁。此时产权仍然算刘表家。
但曹操来袭,蔡瑁代表刘家投降。产权归了曹操
赤壁之战,实质是曹操与孙权决战,孙权胜,曹操撤离,孙权作为战胜方,理所当然享受一切战利品的所有权。所以产权应归孙权。
但当时刘表大儿子未死,刘备借其名义一直留在荆州地界,孙权并未强力驱赶。而是命令周瑜乘胜追击,诸葛亮耍无赖,跟着周瑜屁股后面捡现成……所以才有三气周瑜的故事。
后来刘表大儿子病死,刘表家彻底失去了荆州的统治名分。加之战乱时代,实力为王。
所以荆州确实归孙权。
结果刘备赖着不走,孙权顾忌盟友关系,也没有强力驱赶,实际也怕伤了和气,担心曹操卷土重来。
所谓鲁肃被骗其实是幌子,孙权不点头,鲁肃说话管毛用。
后来刘备招亲,本是佳话,结果联盟连生间隙。
其实孙权抛过橄榄枝,准备与关羽结亲,但关羽心高气傲,一口拒绝不说,还侮辱孙权,这下,得,吕蒙渡江,拿回了荆州。
这下清晰了吧
孙权为什么要表刘备为“荆州牧”呢?
历史上是刘琦死后,众部下推举刘备为荆州牧。
《三国演义》小说及电视剧中,程昱、周瑜和诸葛亮都分析“孙权本忌刘备,欲以兵攻之;但恐丞相乘虚而击,故令华歆为使,表荐刘备,乃安备之心,以塞丞相之望耳。”三国208年荆州牧是谁?
208年8月之前,刘表是荆州牧;208年8月之后,刘琮是荆州牧。
公元208年8月,原荆州主人刘表病死,其子刘琮接任荆州牧,9月曹操兵至新野刘琮直接宣布投降,从此便被曹操掌控于股掌之间,而此时荆州也全部落入曹操之手。
三国时期牧、刺史和太守的区别是什么?
东汉和三国的最高行政区划是州,州下面设郡,州牧和刺史都可以翻译成州长,所以州牧和刺史可以算是一个级别的官员,也就是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不过东汉时全国只有十三个州,一个州的面积可能有我们现在两三个省大。而太守也就是郡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长。
秦始皇统一天下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到了西汉为了监察地方官员设置了刺史,刺史的本意是巡视地方监察官员,但是一个刺史通常会巡视若干个郡,为了方便就设置了州,大多数州用的都是古称,也就是大禹分天下为九州的名字,但是西汉刚开始设置州时并不算是行政区划,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形成的,而原本只是临时派出的刺史渐渐变成常驻再渐渐总揽地方行政,最终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州长!
而州牧也是古代官职,大禹时代分天下为九州每个州的长官就是州牧,牧就是管理的意思,他和刺史的区别在于刺史可以翻译为州长而州牧可以翻译为全权州长,也就是说刺史遇到有什么大事或者认命官员时得先禀报中央,而州牧可以自行处理,事后写个奏折说明一下即可,甚至不说也没啥。
上古时代设置州牧是因为那个时候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制度也很粗糙,中央无法对地方形成有效的管理,所以不得不放权,周朝时采取分封制很大原因也是因为这个,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央也就越来越集权,州牧这个官职也就取消了,而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本就已经减弱,刘焉或者是为了避祸或者为了独霸一方就向中央提出重新恢复州牧一职,以便地方官员能够有效管理地方,中央同意了并认命刘焉为益州牧!当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各个刺史本来就可以算是土皇帝,州牧的区别在于他是名正言顺的土皇帝!
牧指的是州牧。州牧是刺史的别称,西汉末年首次出现,之后废设无常。
东汉太常刘焉,就是刘璋的父亲,向汉灵帝建议,现在的刺史和郡守贪污腐化,导致民怨沸腾,应该选任公正清廉的人担任地方军政长官,并自荐担任益州牧。灵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各州设立州牧遂成为定制。
刺史,是监察官。汉武帝在全国设立十三个监察区,监察长官是为刺史,负责监察当地官员百姓。刺史虽然品级低,但直属于中央,无须向地方军政长官负责,所以权利还是很大的。东汉设立十二个刺史,在司隶设置司隶校尉,其权利相比西汉有扩大,有时可以负责领兵作战,到汉末和州牧地位相当。
太守,是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东汉末,三国时期,这三者的权利大小:州牧≥刺史>太守。
司空、司马、司徒基本可以等于三公。
司空掌水土、礼仪、祭祀等,司马掌军事,司徒掌行政。东汉末,省司马,设太尉。东汉末的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
三国时期,沿用东汉制度,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另外又在三者之上设立大司马,由大将军升迁,曹仁、曹休、曹真曾担任此职。
东汉末年,天下十三州,州下设郡(国)、郡下设县。如果将州视为现在的省,那么郡(国)就是地级市。州牧与刺史,很多时候混用,但实际有很大区别,两者职责根本不是一回事。
首先,从官职名称来看,刺史是个监察官,主要负责考核地方官员的德、廉、能,相当于中央组织部的官员,只管理官员,不管理百姓。州牧的管理对象是辖区官、民,是地方高级行政长官。
第二,从官秩看。刺史虽负责考核监察官员,能决定官员命运,权力很大,但是官秩只有六百石,跟县令差不多;州牧是两千石级别的大官,跟中央三公一样。
第三,一州,如果有刺史就不再有州牧。一般情况下,用兵频繁的地方设州牧,其他州设置刺史。
具体来说,闹黄巾之前,地方设置的是刺史,黄巾闹大了以后,就设置州牧,增加地方权力。州牧最大的权力是可以募兵,而在闹黄巾之前,地方官员都没有兵权。
但是不管怎么改,刺史也好、州牧也好,管理对象是太守,太守是郡的长官,太守的职责一直没有变化。三国乱世,州牧、刺史都管不住太守了。比如荆州刺史王睿,被荆州下去内的长沙郡太守孙坚杀了,幽州牧刘虞被辖区内的右北平郡太守公孙瓒杀了,渤海太守袁绍夺了上司冀州刺史韩馥的地盘。讨董之战结束,袁术跟孙坚一起进攻荆州牧刘表,袁术的南阳郡还是荆州地盘。
州牧,刺史,太守都是地方官员体系,
而三公:司徒司空司马都属于中央官员体系。
州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州设州牧,指管理某州人民之意,属行政官员。
刺史,“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所以刺史是属于监察体系的。
所以在此时看,州牧相当于省长,而刺史相当于巡视员+政法委的部分职能。
后来,刘焉建议东汉政府把州刺史改称州牧,扩大了州长官的职权,加速了军阀割据的形成。所以在此之后,州牧和刺史职能权力基本重叠类似,二者渐渐合为一官。
此时不论是州牧还是刺史都是有职能并且权力很大的,在后来的三国时期,像蜀汉,都没有占领凉州(或者短时间占领了一小部分)同样设了凉州牧,比如马超,,意思就是等这块地方打下来了,你就是这个州的最高长官,以此来对官员的认可,即“遥领南北朝后州和郡”。同样的还有蜀国的冀州刺史张翼、兖州刺史邓芝、并州刺史廖化、凉州刺史姜维;吴国青州牧朱桓、豫州牧诸葛瑾、徐州牧全琼、幽州牧孙韶等
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所以太守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因为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也带了组织部的部分权力。南北朝后州和郡地方大小类似,行政长官也趋于相同。
司徒:在古代掌管行政和百姓的教化,一品,相当于古代的宰相、丞相。类似于想在的国务院总理。
大司马:执掌军政与军赋,为朝廷大臣,常统率六师。职能类似于之后兵部尚书。
司空:《后汉书·百官志》在“司空”条下,原注说:“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扫除乐器。大丧则掌将校复土。凡国有大造大疑、谏争,与太尉同。”类似于后来的工部。
司马地位则渐渐下降成了中级的军官,例如白居易担任的江州司马。
总的来说三国官制与东汉官制大致相同,但是趋势发生改变。
曹魏曹操秉政时期的“外重内轻”结构改变为“外轻内重”结构。尚书台的权力开始下滑,逐渐成为执行机关。侍中得以成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同时,中书省也开始建立。
蜀汉则继续承接汉制,以丞相、大司马、大将军等政府首脑执掌大权的体制。
东吴官制也相仿。
州牧和刺史是州一级的官员,太守是郡一级官员。
西汉武帝首先划分十三刺史部,州此时只是监察区,不是行政区,刺史那个时候属于中央官员,只是下派到地方监察地方行政,此时是郡县两级行政层级,刺史只是六百旦的小官,而太守是两千担的高官,太守不属于刺史的下属。
到了东汉,刺史的权利越来越大,渐渐地常驻地方,并且成为了州一级的长官,此时行政层级开始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太守开始成为了刺史的下属。
公元188年,汉灵帝在位时,刘焉为了一己私欲,奏请皇帝改刺史为州牧,从此也开启了地方割据。当然,此时的州牧和刺史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有个别州改刺史为州牧,比如幽州牧刘虞,冀州牧韩馥,益州牧刘焉等。
州牧比刺史的权力更大,军政大权一手抓,太守是其下属。
三国时期大致就是如此。
总之,州牧和刺史后来是一个级别的,但是权力略有不同,州牧大于刺史,而太守是他们的下属。
牧伯是尊称吗?
牧伯,是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牧伯】州牧、方伯的合称。汉朝之后州郡长官的尊称。
【牧守】州郡的长官。州官叫牧,郡官称守。
【牧圉】⒈牛马的场所。⒉养牛马的人。⒊财物。
【牧宰】州县长官(县官叫宰)
《汉书·朱博传》:“今部刺史居牧伯之位,秉一州之统,选第大吏,所荐位高至九卿,所恶立退,任重职大。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唐 李白 《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诗:“出山揖牧伯,长啸轻衣簪。”
王琦 注:“《尚书正义》:《曲礼》曰,九州之长曰牧。《王制》曰,千里之外设方伯,八州八伯。然则牧、伯一也。伯者,主一州之长;牧者,言牧养下民。郑玄 曰:殷 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 曰牧。后人称太守曰牧伯,本此。”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太宗皇帝 即位,牧伯皆遣子弟奉方物为贺。”
王闿运 《常仪庵先生墓志铭并序》:“及君祖父,父子甲科,位登牧伯。”
牧伯是东汉对一州长官的尊称 ,又叫州牧。
汉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改刺史为州牧。后废置无常。
汉灵帝时,为镇压农民起义,再设州牧,并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军政大权。如汉末刘表为荆州牧,袁绍为冀州牧,都等于割据政权。以后历代设都督、总管、节度使等,州牧之名即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荆州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荆州牧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