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国家不幸诗家幸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家国不幸词人幸的下一句是什么?
原句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出自清代赵翼的《题遗山诗》。是赵翼为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文集”做的题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变换沧桑的感叹。
元好问,号遗山,曾经历金、元易代之变。所以,诗人说:“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元好问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学者,他的诗集集两朝文献于一体,虽然经历了战乱浩劫,却有幸得以保存。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不幸的时候就是诗人幸运的时候,描写的文风带了沧桑意味的时候,文句自然而然就公正了。就是说家国事历历在目,心中胸怀激荡,笔下自然就会有出彩的文章,大抵是与穷而后工一个道理。
1、出处诗句出自清代赵翼《题遗山诗》的最后两句,全文如下:
2、简介这首诗是由清代赵翼所作的七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变换沧桑的感叹。国破家亡之时,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诗人由感而发自然是好句能激起人们的认同。诗人在这句诗中颇有点自嘲的意味。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心声。
人间正道是沧桑,许多诗人词人因为国家的不幸,心间承载了太多愁情,他们笔下的诗词,也有了更深沉的韵味。
亡国破家身世苦,李清照的词风一改少女的清纯,转向对漂泊的厌倦,对亡国亡夫的思念。
《声声慢》、《醉花阴》中赋离愁的词句,才如此引发读者共鸣。
同样,纳兰性德经历王朝的更迭,身世的浮沉,他笔下《长相思》、《南歌子·古戍》才如此扣人心弦。
李煜,著名的亡国君主,旷世词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梦里不知身是客等诗句便是赋尽沧桑的心语。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诗,绝非仅是字面上“国家的不幸是诗词骚人的幸运,诗词中浸满沧桑句子就工整华丽”,更多的是一种辩证的看法,对诗人的同情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话要表达什么意思?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我不赞同这种说法。
我不是作家、诗人,热爱文学是我的初衷。一个喜欢舞文弄墨的人,每一个文字都会流露出他”她”的特性,有感而发吧!
是否一呜惊人,传承千古佳话,那得看写作人本身文学功底。
谢谢邀请,我谈一点看法:
所谓“国家不幸”即天灾人祸(自然灾害、动乱、战争等)国家的不幸必然危及个人和每一个家庭。诗人的生活当然也会受到牵连。
清初归庄在《吴余常诗稿序》中云:
太史公言:“《诗》三百篇,大抵皆圣贤发愤之作。”……。故自古诗人之传者,率多逐臣骚客,不遇于世之士。吾以为一身之遭逢,其小者也,盖亦视国家之运焉。诗家前称七子,后称杜陵,后世无其伦比。使七子不当建安之多难,杜陵不遭天宝以后之乱,……未必其能寄托深远,感动人心,使读者流连不已如此也。然则士虽才,必小不幸而身处阨穷,大不幸而际危乱之世,然后其诗乃工也。
在归庄看来,诗人个人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更可贵的是能把国家民族和自身的荣辱联系起来,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奔走呼喊。真实反映时代生活的诗作,才能引起思想情怀的共同激荡,从而成为不朽之作。
苦难是笔财富。经历了人生的苦难,写出的诗文,由于是真情实感,所以才感人至深。
我国有“诗穷而后工”的说法。“穷”不是说生活贫穷,更主要的是走投无路——“穷途末路”,便会“发愤著书”,屈原、司马迁是这样,李白和杜甫都是这样。正因为有了“安史之乱”这个唐帝国的大不幸,李杜都有着坎坷的人生经历。他们的诗作不只是反映个人的命运,更是关注国家命运才使李杜的诗作大放光芒。
总之,诗作源于生活。是社会现实成就了诗人。所以陆游说:“天恐文人未尽才,常使零落在蒿莱”。只有经历了社会离乱的愁苦才会写出感人的传世之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句诗出自清代赵翼所作的七言诗《题遗山诗》,是赵翼为金末元初的文学家元好问的诗集作的题诗。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这句诗想表达的意思:当一个国家经历战乱时,诗人们目睹这种种不幸和沧桑,激发了满腔的悲愤和豪情,这更能打开诗人的襟怀,从而写下千秋不朽的诗句。纵观上下五千年,越是在国家满目疮痍的时候,诗人们写下的诗歌越是字字珠玑,慷慨激昂。如屈原的《离骚》,《天问》;杜甫的诗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等等。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怀,成为千古流芳的佳作[赞][赞][赞]
"国家不幸诗家兴",这种观点肯定了文坛上诗的繁荣景象,但是不全面,不科学。需要指出,诗人大部分是不上战场的文人,不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但是,他们并不都是风花雪月,吃喝玩乐,四处观光。而是一腔热血,忧国忧民,用豪迈诗句表现出爱国激情。例如,曹植就发出"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言。再如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颠沛流离,陷入艰难困苦之中,但是他时刻心系国家,忧国忧民,慨叹"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終"?而当"剑南忽传收蓟北"时,他激动不已,"初闻涕泪满衣裳",是多么高兴啊。陆游更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使到了临死时,他也不忘国家兴亡,谆谆告诫儿子"王室 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李清照尽管是女流之辈,同样爱国,她赞叹霸王喋血江边"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类似于以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必赘述。诗人们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诗言志,诗代表了他们的心声。相信没有哪个诗人会为国家动乱高兴,只是没有能力去参与制止战争而已。所以,那种"国危诗兴"的说法是片面的,脱离了现实生活,只看到了局部,没有看到事情的实质,是在用障眼法迷惑大众,我们不能认可。
2".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论与看待诗及诗人的片面观点雷同,仍然是不顾客观事实,妄下结论,不值一驳。如果这样看问题,只能起到哗众取宠、扰乱视听的作用。应该纠正这种观点,还诗坛一片新天。
诗人,是特具敏感神经的富情感动物,尤其是具有饱满家国情怀的诗人。“国家有不幸”,会触及诗人郁积的情感闸门,奔涌喷薄而出;这时的诗人,激情最饱满、想象最丰富、思维最敏锐,思想最深刻,所以往往能出好的作品,这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至于“赋到沧桑句便工”就露出教人“刻意”的马脚了,我所不取。
(图片来自网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国家不幸的时候就是诗人幸运的时候,描写的文风带了沧桑意味的时候,文句自然而然就公正了。
就是说家国事历历在目,心中胸怀激荡,笔下自然就会有出彩的文章,大抵是与穷而后工一个道理。1、出处 诗句出自清代赵翼《题遗山诗》的最后两句,全文如下: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简介 这首诗是由清代赵翼所作的七言古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变换沧桑的感叹。国破家亡之时,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诗人由感而发自然是好句能激起人们的认同。诗人在这句诗中颇有点自嘲的意味。表达了诗人无奈的心声。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出自清代赵翼的“题遗山诗”.原诗是这样的: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栗,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国家遭遇风霜,飘摇不定,诗人才会有素材,而且感情才会激昂亢奋,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一直是安定的生活,诗兴是会被磨浅的,必须是极度的愤怒,极端的情感,才会有极好的诗词.这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当然,文人学者除了才华,还有文人本身的生活经历,文人生活沧桑,句子中的感情就会饱满真挚,这就是赋到沧桑句便工.
江山不幸诗家幸意思?
“江山不幸诗家幸”,又做“国家不幸诗家幸”:国家遭遇风霜,飘摇不定,诗人才会有素材,而且感情才会激昂亢奋,诗歌是激情的产物,如果一直是安定的生活,诗兴是会被磨浅的,必须是极度的愤怒,极端的情感,才会有极好的诗词。这此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国家不幸诗家幸全诗?
国家不幸诗家幸出自明代赵冀《题遗山寺》,全诗如下: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拓展知识:作者简介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所著《廿二史札记》与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合称清代三大史学名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家不幸诗家幸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