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世民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李世民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世民的字是什么?
李世民的字,历史上没有记载下来。李世民受封秦王的时候,还不到20岁。之后,李世民奉命东征西讨,忙于统一全国的战争,是否有空闲回家举行“及冠”之礼就不得而知了,即使举行了及冠之礼,取了“字”,但是,对于文武百官和下属黎民来说,怕是没有任何机会来称呼他的名和“字”了,因为在当时,其地位的尊贵只有李渊、李建成在其上。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不仅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算他驾崩了,只有唐朝还在,就必须避他的讳。
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
唐朝,是一个把避讳制度玩出天际的朝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过,它不遵循“二名不偏讳”的原则。
所谓的“二名不偏讳”是在《礼记》上的避讳准则,李世民,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开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显然,唐朝并不遵守这样的准则。
不仅是写文章要避讳,连传统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是直接叫做观音菩萨,以至于现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避国讳
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讳,叫做避国讳,对于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即避开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将韩擒虎,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讳,被改成了“韩擒兽”。
李虎的名字恰好还和老百姓对尿壶的称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壶一度叫作“虎子”。
这怎么可以,于是唐朝不允许管尿壶叫虎子,感觉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样,被改成了“马子”。
马子的称呼后来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马桶。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人学港台腔介绍女朋友就是“这是我马子”,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爷爷叫李昞,老爹是开国皇帝李渊,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为“甲乙景丁”,陶渊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后的皇帝也没闲着,比如复姓淳于,愣生生的为了避唐宪宗李纯的讳,被改成了单姓“于”。
避家讳
除了避开国君以及先祖的名讳,家讳也是压在唐朝臣民头上的大山,国讳虽然比较苛刻,但毕竟注意一点就没事了,不影响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讳就不一样了。
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贺,本来打算应考进士科,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放弃了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科犯了李贺家讳“晋”,被人家发现后,才华横溢的李大诗人只好打消了考取进士科的念头。
最过分的是,地方长官的家讳,在他管辖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讳,所以别以为“州官放火”是笑话。
日本圆仁法师在唐朝游历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笔记,有一天他到达扬州,官府便告诉他,此地节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讳为:府、吉、甫、云。原来,节度使的父亲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栖筠。
避讳是中国的一项“国粹”。
中国有句古话:"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什么叫为尊者讳,就是长者的名字不能随便提,比如不能直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名字。
为什么说避讳是国粹?因为欧美人没有这讲究,他们理直气壮地直呼爸妈名字,爸妈不仅不责怪,还眉开眼笑。
长者的名字要避讳,君王的名字就更要避讳了,不能喊、不能写,不然就会追责,严重者要被杀头。
父母生养自己,名字避讳也就罢了,国君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凭什么要避讳,这不是霸王条款吗?
但是在皇权社会,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不服不行,霸王条款就是你明明不服还必须认可。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山海经》中夏后启只能被写作夏后开。
东汉光武帝名叫刘秀,当时的"秀才"只能改名为"茂才"。
在清朝康熙皇帝名字玄烨,用了千百年的"天地玄黄",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南京玄武湖不得不改为元武湖、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
最过分的是,为了避讳,连神仙的名字也要躲开皇帝的名字。
宋真宗名叫赵恒,广寒宫里的仙子"姮娥"就要改为"嫦娥"(这个新名字倒是沿用下来了)。
不但皇帝名字要避讳,个别皇帝连自己的曾经从事的职业也成为敏感词,大臣不能提。
明朝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杭州知识分子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的时候,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怒不可遏,这不是变着法子讥讽我当过和尚,又当过盗贼吗?
于是他气愤地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
皇上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徐一夔脑袋就搬了家。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的名字需要避讳吗?答案是肯定的。
王世充是大郑皇帝,被李渊父子消灭。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按朝廷规定,是名字带"世"字的人,都要避讳,必须把名字改了。
因此在唐代的文献中,王世充的名字全部被写作"王充"。
跟李渊父子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大将徐世勣,受到李渊表彰被赐姓李氏;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后此人名字要改,不能再叫世勣改名李勣。户部在汉代一直叫度支部,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到了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改为户部,此后户部名称一直被后来的王朝沿用,直到大清灭亡。
所以说,只要皇帝叫了什么名字,这些名字都成为敏感字。
有人调侃说,幸亏皇帝没有叫"饭"的,如果那样,请人吃饭难道叫"请人吃食"?皇帝如果以那些汉语中的最常用字为名,比如一、是、有、和、人、大、为、上等字,真要是去“避讳”,执行性这方面简直是太难了。
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世”和“民”,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那么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的“民”字,要不要避讳呢?
客观地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世"这个字必须避讳,"世"字出现的时候可以简笔,将"世"去掉一笔,简化为"丗"。如"名标于汉丗。"(贞观四年,安定胡公〈质〉墓志铭) ;如"公侯丗袭,将相门传。(贞观八年,处士李君〈继权〉墓志铭) "。
对于"民"这个字的使用,要求就不那么严格,只要世和民两个字不连起来使用就成。
唐太宗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也许没有想到过日后儿子要当皇帝,起的名字太俗了,两个字都是常见字。如果都要避讳,对官员和百姓来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因此这个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挂在嘴边的皇帝,没有那么任性,在避讳上没有那么刻薄。
李世民登基之后,发布一道相当慷慨的命令,大意是说,自己名字中不必两个字都避讳,只要避讳"世"字,世和民两个字不连在一起的话,“民”这个字是可以使用的。
"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由此可见,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民"字是不必忌讳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将民部改为户部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是唐太宗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李治(唐高宗)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孝心和崇敬,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的。
李世民在位时避讳的是世界的世,而不是民。观世音菩萨在唐朝被叫做观自在菩萨原因就是因为要避了李世民的忌讳;同样名将李世绩就因此改名为李绩。古代不是长辈和上司所有的字都要避讳,他们可以选出某个字要求避讳。
家有家讳,家讳又叫“私讳”。唐代避家讳,一般要避三代之讳,不仅要避自己的父亲,还有祖父和曾祖父,在户籍中要注明三代之名,从小就接受避讳方面的教育。杜甫写诗极多,诗中却无“闲”字,只因“闲”是杜甫的父名。李贺的“不得举进士”,在唐朝并非特例,他的英年早逝,与“不得举进士”之间也并非有必然联系,只不过才子佳人早逝总是让人扼腕叹息。
李贺
唐朝的法律也并非不近人情,《唐律疏议》中有规定,倘若所任官职冒犯了父祖之讳,可提出申请,调任他职。另外,唐代举子还应避讳考官。表示对父祖和官职的尊敬,需时时牢记在心。
国有国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臣民须要给予绝对的尊敬,皇帝的名字绝对不可言、不可书,遇到必须回避,这种行为称作“国讳”或“公讳”。
国讳不仅包括在世的皇帝,还包括已入土的,还包括古代圣人,就连遇见宗庙也要回避,因宗庙是国家的象征。另外,太子储君的名也要避:唐高宗立李忠为太子,于是乎,中书舍人就改名为“内史舍人”,以避开“忠”。如原六部之一的“民部”因避李世民的“民”,被换成了“户部”。干支年号、地名、官名也需要避讳。
李世民
王勃在赫赫有名的《滕王阁序》中开头写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到了唐代宗当政之后,便不再出现,而是被替换成了“南昌故郡”,为了避讳唐代宗的名字李豫,这就是地方的避讳,故而滕王阁内的石碑、苏轼的手书都写作“南昌故郡”。而南昌,为汉豫章郡治,滕王阁就在南昌市。
《唐律疏议》规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可是犯了“大不敬”大罪,是当时最严重的“十恶”罪之一。
《唐律疏议》明文规定:“官文书误,不请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误不奏请而行者,亦如之。……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笞,是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罚。
所谓“嫌名”,就是像“禹”与“雨”,“丘”与“区”。所谓“二名”,是指说“徵”便不再说“在”,说“在”便不说“徵”这类的。即名字是两个字,只需避讳其中一个字就可以了。
避讳的方法有很多种:用形近字避讳,改用同音字,或者干脆另造字来避讳。也可直接把要避讳的字删除,空着不写,这是唐人创造的新避讳方法,唐初名将李世绩就因此被改名为“李绩”。还可以把要避讳的字缺笔少画地写,一直沿用至清朝。当然最好是在一开始取名时,就直接避开所有名讳。
在大唐,无人敢说“虎”字,倒不是唐人怕大老虎,而因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于是唐人把虎叫做大虫,一直流传至今。和李世民一起打下天下的虎牙将军,只能叫“武牙将军”。而姚思廉写《陈书》中提到韩擒虎,只能把“虎”去掉,以避开忌讳。
姚思廉
提到李世民避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要讲唐朝开国大将徐世绩名字的叫法了。
徐世绩因为战功,李世民赐他姓李,且李世民在位时规定:世和民二字不连用即可。所以徐世绩应该叫李世绩。
李世民死后,李治为了纪念父亲,规定世和民都得避讳,李世绩又改叫李绩。
李绩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又被武则天下令剥夺赐姓,李绩符合规定的名字又变成徐绩了。
李世民字号?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出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唐高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被尊为“天可汗”。字敬真,谥号:文皇帝.庙号太宗,被称为,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年号,贞观,尊号文武圣皇帝,后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
李世民的字号是唐太宗,唐朝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次子,从十四岁起兵反隋为大唐建立下世之功,先被唐高祖封为秦王,天策上将,天下兵马都招讨,后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登上皇位,后历精图治让四方诚服,让唐朝成为了世界强国被外邦称为天可汗
别名唐太宗,天可汗,二郎!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唐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为什么没表字?
学术界一般观点是,李世民的表字是鲜卑小字,就类似于现代社会孩子取的小名,都是以动物为名。
当时取名的时候是觉得贱名好养活,但是作为一国皇帝,却使用这种名字作为表字,是有损他的威风的,所以在编写史书的时候就没有记录下来。
唐太宗的名和字?
一、唐太宗叫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唐高祖李渊的唐高祖李渊嫡次子,年号为贞观。
二、人物生平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于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受封为秦公,后晋封为秦王,他是杰出的军事家,率部平定了薛仁果、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隋末群雄,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最终统一天下。
武德九年(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二人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在位时间只使用一个年号贞观。
李世民登基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并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史上著名的明君。他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唐朝130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举措
一、任人唯贤
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学馆的模式,新设弘文馆,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此外,李世民亦不计前嫌,重用建成旧部魏徵、王圭,降将尉迟恭、秦琼等,人才济济。
二、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制更趋于完善。如中央朝廷方面延续了三省六部制,特设政事堂,以利合议问政,并收三省互相牵制之效;地方上沿袭了隋代的郡县两级制,分全国为十个监区(道)。在位期间,积极推行了府兵制、租庸调制和均田制,并加强科举制等政策。
三、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其中魏徵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在早朝时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
又如王圭、马周、孙伏伽、褚遂良皆以极谏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国富民强,纳谏的气度不如初期,偶尔也发生误杀大臣的遗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纳言的风范。
请把唐代各个皇帝的名号、名字、字等说一下?
1唐高祖李渊 2唐太宗名李世民 3 唐高宗李治 4 武则天 6 唐睿宗李旦 7 李重茂 8 李隆基 9 唐肃宗李亨 10 唐代宗李豫 11 唐德宗李适 12 唐顺宗李诵 13 唐宪宗李纯 14 唐穆宗李恒 15 唐敬宗李湛 16 唐文宗李昂 18 唐宣宗李忱 19 唐懿宗李漼 20唐僖宗李儇 21 唐昭宗李晔 22 唐哀帝李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世民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世民字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