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渡汉江宋之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渡汉江宋之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宋之问的《渡汉江》到底是岭外音书断还是岭外音书绝,有何依据?
对不起,我只能回答无可奉告,因为我连这首诗都未读过。以前看到宋之问的诗只有三两首,都过眼烟云罢了,有心研究学问的人会说书到用时方恨少,而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我读书会有什么用,所以读书虽少,也从未恨过,庸人耳!但我不得不感谢,民间的旧书,杂书,是这些不为人看重的废旧书本,像师友一样,陪伴我渡过无为的岁月。
这个很容易让人想到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贾岛的这两句,也是自古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觉得“推”好,夜静,“推”说明这个“僧人”不是一次来,和住的人熟稔。韩愈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正是因为静,所以敲显得“破”静,虽然衬静。“推”字显得“不忍”,虽然轻。意境正是界于“破”还“不破”,“不破”还“破”。而且“推”字是不是显示这个触碰门的人心境更为平静祥和?推门而入,如归其室。敲门声大,而且还要麻烦有人来开门。对于居于内着而言,僧人夜归已是见惯。因为这个僧人是个“雅僧”,所以尽量不打扰或影响别人是一种认知。
当然韩愈是大家,我只是个无名小卒。纯粹是个人意见,如果大家不认可,希望大家也别和我一般见识。
反过头来说《渡汉江》,这次跳出“推敲之辩”,换个角度说到底是“岭外音书绝”还是“岭外音书断”。推敲的选取,文学历史上是有明确记录的,贾岛最后根据韩愈的建议选了“敲”字。而《渡汉江》的“绝”与“断”则是古诗在流传下来的过程中因为记录问题导致的。虽然过去、现在乃至将来还会有人为此争辩用那个字更合适,可是也只是各说各家话。你说用“绝”好,可是宋之问当时写诗写的就是“断”怎么办?毕竟你不是宋之问。你说用“断”好,可是宋之问当时就用了“绝”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歌情怀,所以可以各说各话、各讲各理。只是我个人觉得这句也不是诗眼所在,争论的意义不大。
很多本来不是“坑”的地方,非要指定为“坑”,而且深挖广开。千百年来好事者,不是埋人是自埋。一根栓桩砸入地,从此都是转圈人。
仅代表个人思考,并不是攻击别人,只是希望大家遇到坑要么绕过去,要么架上木板踏过去,就是别跳进去和围着坑“稀罕”个没完。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应该是断。断可续,绝完结。
他的:近乡情更性,不敢问来人。两句十字很有名,写得很到位。
他人品极差,这首诗是他从流放地偷跑家,在渡汉江时写的,他骨子里的夲意是一一就象贼一样,可盗亦有道。他的可伶像,到也道出了世态真性情。
一一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我以为是“岭外音书断”。
一:“绝”“断”虽然都含“没有”的意思,但“断”兼有“阻碍、阻断”之意——盼着音信而音信全无,更能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从格律的要求看,“断”为仄,同对句的“春”平仄相对。
宋之问《渡汉江》的写作背景是:,宋之问由于参加了叛乱,失败后被发配到岭南地区!在偷跑回来过汉江的路上写的这首诗!整首诗是这样的。
岭外音书绝!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题主问岭外音书绝,还是岭外音书断,我认为是绝,就是没有的意思!因为宋之问当初是发配到岭南去的!发配过去了之后,偷偷的潜逃回长安!所以别人要给他写信的话,他就不可能收的到啦!这里从后两句也可以看得出来!要过汉江啦,马上要到他的故乡啦!他怕别人认出他来!暴露了他的身份!所以连家乡的情况都不敢问了!因为口音相同!
【渡汉江】的作者到底是宋之问还是李频?
这首诗的作者历来就要争议,毕竟年代久远,又缺乏背景资料和其他佐证,所以很难断定谁是真正的作者,但我倾向于是宋之问的,因为宋之问曾党附张易之而被贬广东,后又偷偷逃回,所以他才会“岭外音书断”,还“不敢问来人”,一个被贬在外的人当然不会收到大量的慰问信,而且宋的人品也有些问题,“音书断”一应该是比较正常的,再说宋之问并不是被赦免回家的,而是自己偷偷逃回来的,这样“不敢问来人”就很正常了,而李频并没有到过两广一带的记载(岭外指岭南),并且李频也没有“不敢问来人”的事,因此我倾向于是宋之问的作品。
渡汉江宋之问是断还是绝?
是断。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绝:断绝,中断。经:经过。复:又。怯:胆怯。
译文:我自从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中断,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又来到了春天。如今,我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虚胆怯。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渡汉江宋之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渡汉江宋之问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