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侯晋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侯晋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演义王昶属于哪个政权?
三国演义王昶属于曹魏政权。王昶,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三国时期曹魏将领,东汉代郡太守王泽之子。出身太原王氏,少有名气,进入曹丕幕府,授太子文学。
曹丕即位后,拜散骑侍郎,迁兖州刺史,撰写《治论》、《兵书》,作为朝廷提供施政参考。魏明帝曹叡即位后,升任扬烈将军,封关内侯。齐王曹芳即位,迁徐州刺史,拜征南将军。太傅司马懿掌权后,深得器重,奏请伐吴,在江陵取得重大胜利,升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晋爵京陵侯。正元年间(255年),参与平定“淮南三乱”有功,迁骠骑大将军,守司空。
王昶(?-259年),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曹魏大臣、将领。少时知名,初为曹丕的文学侍从,曹丕继位之后,王昶由散骑侍郎转任洛阳典农、兖州刺史。魏明帝继位,出任扬烈将军、徐州刺史,封关内侯、武观亭侯。伐吴之后升任征南大将军,晋封京陵侯。镇压毌丘俭之后升任骠骑将军,又因平定诸葛诞有功而升任司空。王昶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死后谥号穆侯。
西魏宰相?
陆通(?-572年),字仲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魏、北周大臣,
陆通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吴郡陆氏,陆通曾祖陆载入北,陆氏世居河西郡(今属山西),陆通初仕北魏,起初跟随尔朱氏,尔朱氏灭,入关投奔宇文泰,封为都昌县伯,西魏建立,晋封都昌县侯、都昌县公,历任徐州刺史、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太仆卿,赐姓步六孤氏,晋爵绥德郡公。北周代魏,历任小司空、大司寇,以使持节、柱国、大司马、蒲陕秦襄四州总管致仕。
清代的镇国公和辅国公算是公爵的一种吗?
其实这就是清朝的特别之处,作为一统天下的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文化,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吸收整合然后再变异。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本来是中华特有的制度,清朝入主中原接触后,对于他们本民族简陋的分封方式开始进行改革,一番变革之后清朝的爵位出现了三种分支。
一种是只针对宗室的宗室爵位,它有12等,每等又有几个分级,题主所提问的镇国公、辅国公就属于此列,一般来说宗室爵位由宗人府进行商议授于。
一种是专门针对蒙古的蒙古爵位,类比于宗室爵位,不在探讨之列,不细说。
一种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此种制度在尧舜时代就开始实行,中间虽有变异但基本上差别不大,清朝建国之后也开始在外姓中推行这种制度。
按照严格的公侯伯子男爵位制度来说,清朝的镇国公、辅国公不算,但所按照宽泛的来说清朝的宗室爵位是上述爵位制度的变异,所以说它们是也是可以的。
另外按照清朝不同爵位俸银不同来对比的话,镇国公、辅国公是可以类比于公爵的,只不过略有差异。比如按照宗室爵位镇国公的俸银是700两、辅国公的俸银是500两,正常公爵清朝分三等一等公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
一个是宗室爵位,一个是给异姓功臣爵位。不一样,很难对比。不过有个例子能参考。乾隆时的名臣一等忠勇公傅恒死后,乾隆特许赏赐按宗室镇国公的级别治丧。所以宗室中等级别的爵位镇国公单论级别在功臣最高的一等公之上。
是公爵的一种,但比较特殊,这两个爵位是只能授给宗室的爵位,只比亲王,郡王低一些,也算是能给满清爱新觉罗直系后代很高的爵位了,这两个爵位不同于满清授予异姓功臣的爵位,那种爵位才是我们惯常听到的公侯伯子男那种排列。
在清代,分为入八分镇国公和不入八分镇国公(奉恩镇国公)。
八分是爱新觉罗家庭内对分配与待遇的规定!
入八分镇国公是五等爵,次于固山贝子、高于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在入八分辅国公以下,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为第七等爵。
辅国公,也分为入八分辅国公和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辅国公)。
入分辅国公为六等爵,是入八分公中最低级的爵位,低于奉恩镇国公,高于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为八等爵,低于不入八分镇国公,高于镇国将军。
镇国公和辅国公都是超品,比一品高,是仅次于皇帝的最高品级,普通官员无法得到,甚至连丞相一般都不能得到。
清代爵位应该是分三种:宗室爵位、异姓爵位和外藩爵位。
宗室爵位不多说,有十二等(或者加上世子、长子为十四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分、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异姓爵位比较复杂,有公、侯、伯、子、男及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等共计二十五等。文臣封公、侯、伯爵者有:康熙朝的张廷玉为三等勤宣伯,道光朝的孙士毅为一等伯,咸丰时,许诺有大臣能收复金陵封王,后曾国藩克金陵,大臣以文官封王太贵,将王爵改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其中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其弟封一等毅威伯;左宗棠为二等恪靖侯;杨遇春封一等昭陽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薨后晋封一等侯;袁世凱封一等侯,未受。另外还有孔子嫡裔封衍圣公。
除了文臣封爵,还有武臣封王,如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忠勇王黄芳度等,数量有限,且康熙以后少有。
外藩爵位有七等,与宗室爵位差不多,为汗、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外藩爵位尤以分封蒙古为多。
一般情况下,三者各不干涉,但也有例外,如乾隆时福康安封一等嘉勇忠锐公,是异姓爵位最高等级,后追封嘉勇郡王,子德麟袭贝勒,即由异姓封宗室爵,仅此一例,故福康安也被说成是乾隆皇帝私生子。
综上,镇国公、辅国公只是宗室爵位和外藩爵位的一种,与异姓爵位的“公”爵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异姓爵位“公”爵是最高一等,而在宗室爵位和外藩爵位中,镇国公和辅国公都只能算是低等爵位。清代异姓公爵少有(衍圣公、福康安),但镇国公和辅国公无论宗室还是外藩都有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侯晋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侯晋封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