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谏有风险,有哪些关于古代君王善于纳谏和不纳谏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例...
1、魏徵总是言人之所难言谏太宗,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谏太宗,事后总能做出妥协谏太宗,克制自己谏太宗的脾气与欲望,从而成就谏太宗了求谏纳谏的佳话。
2、项羽不纳谏,没有在鸿门宴上面杀死刘邦,所以造成后来刘邦坐大,直到被刘邦灭掉,让人唏嘘。纳谏 臣民规劝或批评君王,叫作“谏”。君王接受规劝或批评,叫作“纳谏”。我国历史上最善于纳谏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
3、楚王,不纳谏,任用赵括,导致楚军40w为坑杀。项羽,自负不纳谏导致楚汉之争出国战败,自己最后也乌江自刎。李后主,沉迷酒色,导致亡国被虐杀。太平天国(4天王) 不自省分等级最后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唐玄宗迷醉于女色最后导致亡国,又毁前半生英明。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尚且在世,就被称为“太宗”呢?
所以魏征是绝对不可能在李世民生前写出《谏太宗十思疏》这种题目的,也可能当时的奏疏根本就没写题目。又不是应试考作文,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把要讲的讲清楚,为什么要有标题?皇帝看奏章是必须要看的,又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看文章主要看标题。
贞观十一年(637),盛唐王朝内修外治,国泰民安,李世民因此洋洋自满,渐有享乐之意,大修殿宇、广罗珍宝、四处游玩、劳民伤财。时任门下省侍中的魏征对此颇感忧虑,于是在当年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贞观十一年,即637年,魏征为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居安思危,特意呈上《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很是重视,还特意回以《答魏徵手诏》。
事实上魏征当年写给李世民的那份奏疏并不是叫做《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这个叫法是后人给的,魏征这份奏疏的原名是叫《十思疏》。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野史上有脏唐乱宋的说法,认为男女关系过于混乱,社会风气过于开放。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逼父退位,达到了人生巅峰,早期李世民励精图治,希望通过政绩消除玄武门的不良影响,后期有点懈怠了,于是有了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一直以来,唐太宗的后宫中充满了各种奇谈怪论。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所作,难道李世民生前就被叫太宗了吗?
至于魏征写的这篇劝谏疏为什么叫《谏太宗十思疏》,而且称呼李世民为太宗,完全是因为后世之人在编撰史书时,重新给这篇著名的劝谏疏取的名字,而魏征给李世民上的这道劝谏疏原本就没有题目,只有内容。
所以魏征是绝对不可能在李世民生前写出《谏太宗十思疏》这种题目的,也可能当时的奏疏根本就没写题目。又不是应试考作文,只要把事情说清楚,把要讲的讲清楚,为什么要有标题?皇帝看奏章是必须要看的,又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看文章主要看标题。
贞观十一年,即637年,魏征为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能够居安思危,特意呈上《谏太宗十思疏》,李世民很是重视,还特意回以《答魏徵手诏》。
太宗,就像谏太宗你不能当着嬴政的面叫谏太宗他秦始皇。还有一个最有助于理解的例子,就是父亲在世时我们绝对不能称之为先父,否则容易被抽死。因此,魏征在写这篇奏章的时候,李世民并不会看到《谏太宗十思疏》这几个字,这个标题的出现只是后人为了传阅方便而起的。
关于谏太宗和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注释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