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书法千字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书法千字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行书可以一开始就临赵孟頫《洛神赋》等行书字帖吗?还是一定要从临《圣教序》开始?
既然已到了学习行书阶段,那肯定是有一定楷书的基础了。不然无论学习任何一家,都会有一股“野气”。
学习行书最好还是首选“墨迹”本,其次才是取法高低的问题。根据古今书家经验:大都依次以元、宋、唐、晋、魏为取法顺序。绝少以明清书家为宗法对象的。
元只有一家可宗法,即赵孟頫。且墨迹本众多精良。
宋有“宋四家”,但历来书家只是多临米、苏;多读黄、蔡。
唐的行书取法有些复杂。个人面目鲜明、流派众多是其难点。历代以学《圣教》的态,取李邕的势为多。
六朝是行书取法的终点。不仅钟、王,几乎家家都可宗法,且不脱王氏书法体系。只是以求不同的“韵态”而已。
总结下来回答问题:学赵孟頫是首选;但不一定从小行楷《洛神赋》入手。可先临《前.后赤壁》☞《闲居》等赋后,再上手《圣教》;学赵孟頫要学其骨势,不要重其丰腴;学《圣教》不要学其“瘦硬”,要重“韵态”。此为个人浅识,以供参考!
[临池管窥]谢谢阅览!
对于学习行书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很多初学者关心的问题。
学习行书,需要有一定的控笔能力。行书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因为这一特性,成为历代书家最喜爱的一种书体。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多以行书名世。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赵孟頫……
行书从什么地方开始学习呢?很多人主张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开始。《圣教序》,是怀仁耗费二十五年时间,搜集王羲之写的最好的字镌刻而成。给学习王羲之书法的人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但是,《圣教序》是石刻,没有相当的书法功底,对王羲之变幻无穷的笔法有所认识,直接从石刻的《圣教序》入手学习,便无法探知道行书多变的奥秘。临写出来的字干硬无神,全无王羲之韵逸洒脱之气。
赵孟頫《洛神赋》墨迹本,是赵孟頫的行书代表名作。全文并序九百余字,一气呵成,酣畅淋漓,锋芒变化,毕现毫端。对学习书法的朋友来说,最难的是怎么下笔。下笔的角度、轻重、方向、映带承接,在石刻中是很难看到的。而墨迹中,这些东西清晰的呈现在纸面。越是细致精微的地方,越是书法的机枢所在。把这些东西学到手,理解透彻以后,再去学习《圣教序》,就不会受困于石刻中干硬的点画。写出有血有肉,神飞韵逸的行书。
学行书,临《洛神赋》还是临《圣教序》,其实都有道理。但我更赞成圣教。
赵孟頫是书法史上最接近王羲之的书家,他简化了王羲之的笔法,让王字变得易学,从《洛神赋》从手学行书当然不错。
而《圣教序》是集的王羲之的字,虽然行气上有些问题,但《圣教序》胜在字数多,相当于一个王羲之的“字库”,学习行书,直接取法“书圣”无疑l是最好的选择。
但学习《圣教序》一定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同时临习王羲之的其他经典手札作品。圣教因是集字,连贯性稍差,而其手札正好可弥补这一缺点。
我的看法您同意否?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我觉得学行书就要学自己最喜欢的,有自己的审美观,但也需要大家的审美观,多看看大家的评论,吸取好的,放弃不好的,我学王羲之、赵孟頫的为主,已学三,四年了感觉还好。
初学行书,既不赞成学习《洛神赋》,也不赞成学习《圣教序》。
理由是:
对初学来说,这刚好是两个大坑。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但不是其代表作。调子太平,几乎没有节奏,字形大小正侧变化也微乎其微。
赵孟頫《洛神赋》局部
但凡名家的大件作品,尤其是长卷,一般来说,很少有写的特别出色的。因为要考虑通篇的前后一致,协调统一。大篇文章一次性抄写成,就不能任性放胆写,多大的家都一样。比较一下宋元明米芾,苏轼,赵孟頫等人的行书作品,大件都显得相对拘谨,而手札,短文绝大多数则写的极为精彩。
赵孟頫的字,总体上来说调子文雅平正,精微精准。看笔法不难,但字法的机巧微妙变化,极难。且只适宜写小字,一放大那种华滋温润的感觉就没有了。
现代的书法表现形式,又是以大字为主。即使专写小字,把握不好,极易写的又软又俗。观察一下当代写字的,赵体行书写的好的,几乎没有见过,就是这个原因。因此,赵孟頫行书基本上不适宜初学。
赵孟頫是一剂治疗粗糙荒率的良药,但那是写到一定程度后出现问题时的事,是后话。
《圣教序》是集字刻帖,基本看不清笔路。集字的毛病就是不能选笔法,结构上变化大的字,同样是因为要考虑通篇协调统一的问题。《圣教序》同时还必然存在摆字的问题,字与字之间基本没有呼应顾盼关系。
王羲之《圣教序》局部
初学极容易写的又干又硬,又平又正,字与字之间互不相关,造成章法的简陋单调,毫无生气。
《圣教序》是治疗软缓靡弱的一剂良药,但同样是写到一定程度出现这一问题时才有效力。也是后话。
《圣教序》近两千字,倒是学习行书结构的最好范本之一。
对初学,建议还是从米芾《蜀素》《苕溪》二帖入手。毕竟笔法丰富,笔势爽快,风格特点突出明显,易于感悟学习。
初学基本要求是先把笔写活练熟,笔要能压下去,要能把字写劲利,写厚实。不然大多会形成用笔尖绕字,写出来轻飘飘的镇不住纸;或者笔画形成干硬的死杠杠。
而学米芾,一般很少出现这两种情况,这也是大多数人入门学习行书以米芾为范的原因,也是实践证明成功的路径。
井底之见,谬误难免。欢迎题主和书友们批评指正兼讨论
关注“快乐书法营”,快快乐乐玩书法
家里适合挂什么书法?
根据自己的气质属性决定,有人喜静,挂一些安静的书法(篆书、隶书,楷书)。有人喜动,可以挂个性张扬的书法(草书、行书)。有人性子急,可以挂是自己收性的作品。有人性子慢,可以挂个性飞扬的作品。有人喜欢研究书法,可以挂一些名家碑帖、金文石鼓。就看您自己的心性了。
目的不同,选择就不同。
要清雅风格的啊,你可以考虑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行书千字文》,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家庙碑》、《劝学诗》、《颜勤礼碑》,还有唐太宗撰文的《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怀素和尚、柳公权、虞世南、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董其昌、八大山人、文征明、祝允明等人书法都很雅致。
赵孟頫行书千字文与洛神赋的区别?
《洛神赋》是赵孟頫的名作,文美字美,而且兼顾大众审美观而不俗,属于雅俗共赏的佳品。此帖是初学行书者的最佳入门字,字字规范,完全可以做教科书,而审美又超越了教科书,因此作为最佳行楷入门范本,当之无愧。
《千字文》,从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看不到任何起伏,读不出丝毫懈怠,整体行笔就像是提前设定好的精密仪器一样,让人望尘莫及,亦是初学行楷的极佳范本。
赵孟頫书写的《洛神赋》、《千字文》都是赵孟頫的书体墨迹,尤其是《洛神赋》,最能代表赵体的书写风格,在用笔上“园活遒美”,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的字姿,园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丰膄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
而《千字文》也是赵体,但感觉在炫技,行笔起伏变化较少,笔法高古峻秀,缺少连贯流畅,与《洛神赋》相比缺少生气和灵动,但我们从中掌握行书结构变化准确性,就象一台校正仪。
写千字文什么格式好?
写千字文的格式一般有行书、楷书、隶书等多种形式,具体选择哪种格式要根据个人喜好和能力而定。一般来说,千字文的字体大小应该与正文相同或略小,排版要整齐,每行字数不宜过多或过少,一般控制在12-16字之间,同时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的合理搭配。
另外,可以在千字文的上下留出一些空白,以增强整体的美感和阅读体验。
南朝智永的千字文是草书楷书行书篆书哪一种?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
法度谨严,笔力精到,或字字区别,个个独立;或映带相关,连绵一气。然皆下笔有源,使转有法。体现所谓意在笔先,熟能生巧达到了神化自若,变态无穷的意境。所以智永的千字文是楷书和草书两种。
智永的千字文是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版本虽达八百多本,其实,传世的共有两本。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此卷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对日本书道产生深远影响。其余在中国本土者,南宋之后,俱成劫灰。只有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虽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称善本,但和墨迹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多了。智永墨迹版被书法界评誉为最佳版本!
书法千字文哪个版本好?
王宠草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真行草十册》这两个版本是最好的。
王宠(1494-1533),字履仁,号雅宜山人,南京长州(今江苏吴江县)人。他早年很不得志,在科举考试中,六次落榜。但他擅长诗文、书画,精通六经,在当时名声很大,拜他为师、向他学习的人很多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书法千字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书法千字文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