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荷花的作者是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荷花的作者是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叶圣陶的《荷花》里面是如何描写荷花的?你怎么理解?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
本文是沿着观赏荷花——变身荷花——又回到现实的线索展开。
第一部分讲述的是看到满池荷花是的景象,荷叶、荷花、花苞错落有致、层次分明虽繁密但却不冗乱。细节刻画也很到位,一句一句的读着文章,仿佛有一只大笔随着文章在你的面前描绘出了一幅清新脱俗的水彩画一般。
第二部分从观赏荷花而渐渐入迷,仿佛自己就变身成为了一朵荷花。随着自己变身为荷花,描写的角度也发生了转变,从刚才的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变为整个荷花池中众多荷花的一员,感受的又是另一种情趣——“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变身为荷花的也乐在其中了。在陶醉中,“过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呢。 ”
我是@李老师讲阅读,我来解读《荷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写了作者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展开想象,赞美了荷花千姿百态的美丽,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首先,全文作者从闻到,看到,想到,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文章开头也开篇点题,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介绍了作者是在哪里观赏荷花的,“一进门就闻到了一种清香,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荷花的香味传的很远,“我”的动作,也表现出“我”迫不及待想要了解的心情,引人入胜,想要赶快去看一看,这里从嗅觉的角度去写,未见其物,先闻其香。
接着,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重点去描写荷花,先从整体描写了荷花长得茂盛,从“挨挨挤挤”就可以看出,当然也从侧面也写出了荷叶旺盛的生命力。这里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比作碧绿的大圆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叶的颜色及样子,接着又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白荷花的姿态,其中,“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用的特别好,写出了百荷花的动感,我们好像也看到了这幅画面,百合花迫不及待,努力向上的动人姿态,更写出了白荷花从绿色的荷叶中突显出来,卓而不求的样子。作者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描写,写出了荷花花瓣的数量,花卉的颜色及花的样子,十分的生动形象,
其次,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自己想象成一朵荷花,和大自然的生物一起互动,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痴迷。在这一刻,作者和荷花融为一体,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最后,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从各种角度去描写荷花,遣词造句更是运用的出神入化。学习欣赏这类文章——写景类,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景而写景,一般会借景抒情或以景触情。
我是李老师,讲阅读的李老师,希望和大家交流学习。
叶大师用的是平铺直叙,白描手法写出了自己内心真实感受。文章里没有引用脍炙人口的诗句,他自己也没有诗意大发,一篇非常朴实,朴素的文章。也许做人也应该如此朴素吧,我对荷花的美还是停留在层面,长这么大才吃过寥寥几次的莲子汤,倒是在广东的三年,海口的六年,厦门的二十年经常吃荷叶包裹着的糯米鸡(一种类似粽子的食物)。那芬芳,那大自然的味道,欲罢不能。我更喜欢触动心灵的一些画面,其中就有央视的公益广告,一条小鱼跳出水面落在了荷叶上,荷叶里有一些水,但是小鱼儿在狭窄的空间里很不自在,这时候过来一个小朋友,轻轻地将荷叶拉动,倾斜,小鱼儿又回到了水中,虽然只有十秒钟的画面却会让人振聋发聩的感悟理解。荷花美,荷叶香,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
叶圣陶在他自己的散文中是这样子描写荷花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有姿势完全相同的吗?没有,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都可以画写生画。我家隔壁张家挂着四条齐白石老先生的画,全是荷花,墨笔画的。我数过,四条总共画了十五朵,朵朵不一样,朵朵都好看,如果把眼前这一池的荷叶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比齐白石老先生更大了。那画家是谁呢……。
作者还有用了一段把自己比喻成荷花是这样写的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我是这样理解的作者很喜欢荷花,在夏日里他来到公园散步看到了一池荷花盛开的美景,作者就观景而发,发自内心赞美了荷花各种姿态,写出了荷花的清新脱俗,栩栩如生的画面,还把自己与荷花融为一体,展开了丰富想象力。
叶老先生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的画面,还在文章里描绘出荷花处处都洋溢着满满的气息的活力,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作者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这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眼前有一池美丽的荷花,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可以在让我们读它时无限想象着荷花浮现在我们脑海里是怎样的一种画面。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被收录在小学语文书中。
叶老先生无疑是喜爱荷花的,短短的五段话,从荷花的气味、形状、动态的画面将荷花池的全景,都展现在读者眼前。
我更欣赏叶老先生动态写荷花的方式。我们都知道,荷花随风舞动,也是荷花唯一可见的动态动作。然而老先生将自己看作荷花,或翩翩起舞或静静的站着,与荷花相互体会着,彼此细碎的快乐,正是老先生这种写法的精妙之处。
荷花课文主要内容?
三年级下册荷花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夏日公园的一池荷花以及“我”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情形.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我”对大自然的热爱。
课文《荷花》的主要内容:“我”在清晨时去公园玩,闻到荷花香后就跑去荷花塘;“我”看到各种姿态的荷花,感到自己好像一朵荷花一样在风中舞蹈;过了一会儿,“我”想起自己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荷花》的作者
《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叶圣陶是中国现代作家、教育家,曾任任教育部副部长。叶圣陶的主要作品有《稻草人》、《春宴琐谭》、《倪焕之》。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荷花》是叶圣陶创作的一篇散文。
莫道荷花不染尘全诗是谁写的?
作者:无名氏。《荷花诗》
莫道荷花不染尘,无土无肥难生根。
花鲜只缘污泥厚,叶圆全凭植根深。
这首诗很有修行的味道,意思是不要说荷花不染上尘埃。无名氏指姓名不可考的人。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有一篇名作叫做《爱莲说》,其中他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传诵至今的文字,通过对莲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周敦颐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坦荡胸襟。
无名氏。
全诗为:
无名氏,荷花诗。
莫道荷花不染尘,无土无肥难生根。
花鲜只缘污泥厚,叶圆全凭植根深。
这首诗很有修行的味道,可惜,两个花,两个根,两个无字,成为败笔。下面改了三个字:
莫道莲荷不染尘,
无土少肥难生根。
花鲜只缘污泥厚,
叶圆全凭藕植深。
扩展资料:
无名氏指姓名不可考的人。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茶汤》:“ 宋 无名氏《南窗纪谈》云:‘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 宋 无名氏《九张机》,自是逐臣弃妇之词,凄婉绵丽,绝妙古乐府也。”
鲁迅《南腔北调集·经验》:“人们大抵已经知道,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
梁代萧统(501-531)编《文选》 (中华书局1977年版)。《行行重行行》为无名氏所写。
201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已经被抛弃。
关于莲作者?
周敦颐(1017—1073)
中国宋代思想家、理学家。原名敦实。字茂叔,号濂溪
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曾于知南康军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为爱莲池,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字桥。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荷花一文的作者是谁?
《荷花》的作者是叶圣陶。
作家叶圣陶笔下的《荷花》,依观察顺序而布局,先介绍荷花的样子,挨挨挤挤说明荷叶数量多,长势旺盛。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一比喻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荷叶的颜色、模样。接着,介绍白荷花的千姿百态,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分别描绘了荷花刚开始、全开时未开时的形态。尔后,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把自己融入荷景之中。寥寥四百字,把满池荷花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荷花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荷花的作者是谁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