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苏轼定风波原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苏轼定风波原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苏轼的定风波是怎样描写竹子的?
作者集用他人诗句作词,写自己眼中之竹,自然贴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上阕中“秀”字照应“雨洗”,暗写雨后竹子的光泽,“乱”字则照应“风”。苏轼借笔下的“墨竹”,暗表自己虽处于人生低谷,但依然保持着高洁的情怀。
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雨后竹叶润泽,风吹竹叶清香,视觉嗅觉相结合,竹阴使杯里的酒带上凉意,这是触觉,多种感官结合,使竹子的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巧妙运用动词或化静为动,巧妙运用“洗”“吹”“侵”“过”等动词,细腻传神地刻画竹子的形神,写出了竹的动态美,使画面生动可感;正侧结合,既有对竹子形色香味的正面描写,也借“书秩晚”“酒樽凉”从侧面烘托竹色的青葱、竹荫的凉爽。
苏轼的“定风波"表达的意思是?
《定风波》为苏词名作,历来被人评为悠闲从容、旷达乐观。它不仅是苏轼的一首闲适词,更是一篇夫子自道之作。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
写下《定风波》的那一年,苏轼多少岁?
如果说是“莫听穿林打叶声”那首的话,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谪居黄州,“乌台诗案”虽已过去两三年,但还是处于仕途沉沦之际。而东坡毕竟是东坡,乐观,旷达,豪放,不羁,是从不改变的。
苏轼于1080年谪居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即1083年,苏轼降生于1036年(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历1037年1月8日)), 所以写下《定风波》的这一年,苏轼47岁
苏轼的人生经历 定风波
《定风波》这首词是写苏轼途中遇雨的经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但词之旨趣却不在眼前之景,而在表现一种处变不惊、安之若素的人生态度。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写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理为一体,日常生活小景的描写与它所寓含的深遂哲理融合无痕,令人玩味。
词的上片写的是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骤雨穿林打叶,竹枝芒鞋,吟啸徐行,从容潇洒之风神宛然在目。
下片写的是晴雨:“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冷酒醒之后,雨霁,日出,蓦然回首,风耶,雨耶,阴也,晴也,无不消逝一空,见出心境的豁达与自信。
苏轼平素“奋励有当世志”,但仕官偃塞,被政敌罗织“讪谤罪”下狱,几乎置于死地。劫后余生更多地用老庄之道自我排解,不以世事萦怀,淡忘得失荣辱。此词正写于谪居黄州任团练副使之时。“乌台诗案”劫难刚过,仕途极度沉沦,但词人“倔强犹昔”,不改豪杰之志,不敛疏放之态,得失、荣辱、生死皆能泰然处之,无论是风雨摧叶的逆境,还是晴光相迎的顺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便是苏轼的旷达,这便是苏轼的人生。
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不要听风穿树林,树叶带来风雨之声,这一切无所谓,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徐行。穿着草鞋,拄着竹仗,比骑马坐车更加一身轻松。谁怕风风雨雨?我漠视这些,一生任凭烟雨迷蒙,与我同行。冷冷的春风又把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斜阳的山头却来迎接我。回头望去,我来时淋雨的地方,一片萧条,归去时又一片平静,也没有什么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但在坎坷的一生中苏轼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心态,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轼一生成就是具大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建树,突出的是诗词书画都达到了独步天下的境界,还是历史少有的美食家和旅行家,这样一个集大成的学者,让我最羡慕他的是他的心胸,世界上本不乏光明,你缺乏的是寻找光明的眼睛。他就是中国历史上能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光明的人。
苏轼定风波愿你出走半生全诗?
《定风波·三月七日·三月七日》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 宋代
《定风波·两两轻红半晕腮·十月九日》
十月九日,孟亨之置酒秋香亭。有双拒霜,独向君猷而开,坐客喜笑,以为非使君莫可当此花,故作是篇。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
苏轼 · 宋代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 · 宋代
《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苏轼 · 宋代
苏轼一生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其中的一段更是在现在被改编成为一个朋友圈的网红句,即“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它是现代人根据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所改编的。原词是这样的: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苏轼定风波原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苏轼定风波原文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