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赠念法华经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赠念法华经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关于写粉藤花的诗句有哪些 四年级上册?
【玉阶怨】虞炎
紫藤拂花树。黄鸟度青枝。思君一叹息。苦泪应言垂。
【都尉山亭】杜审言
紫藤萦葛藟,绿刺罥蔷薇。
下钓看鱼跃,探巢畏鸟飞。
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
胜迹都无限,只应伴月归。
【奉和圣制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赋得登字)】萧嵩
帝曰简才能,旌贤在股肱。
文章礼一变,礼乐道逾弘。
芸阁英华入,宾门鹓鹭登。
恩筵过所望,圣泽实超恒。
夏叶开红药,馀花发紫藤。
微臣亦何幸,叨此预文朋。
【紫藤树】李白
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
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岑参
野寺聊解鞍,偶见法华僧。
开门对西岳,石壁青棱层。
竹径厚苍苔,松门盘紫藤。
长廊列古画,高殿悬孤灯。
五月山雨热,三峰火云蒸。
侧闻樵人言,深谷犹积冰。
久愿寻此山,至今嗟未能。
谪官忽东走,王程苦相仍。
欲去恋双树,何由穷一乘。
月轮吐山郭,夜色空清澄。
【和杜中丞西禅院看花】杨巨源
一林堆锦映千灯,照眼牵情欲不胜。
知倚晴明娇自足,解将颜色醉相仍。
好风轻引香烟入,甘露才和粉艳凝。
深处最怜莺蹂践,懒时先被蝶侵凌。
对持真境应无取,分付空门又未能。
迎日似翻红烧断,临流疑映绮霞层。
幽含晚态怜丹桂,盛续春光识紫藤。
每到花枝独惆怅,山东惟有杜中丞。
规子吟古诗?
规子吟有关诗句,例如:“吟诗清苦规寒子,舂确辛勤慕老能。”
出自:听叫居亲求语
[宋] 释绍昙
幼把儒冠颺壁根,朅来巾侍乳峰僧。
吟诗清苦规寒子,舂确辛勤慕老能。
锦镜闲看花琐碎,瀑崖戏击玉棱层。
惜分阴语宜鞭策,望汝来挑暗室灯。
作者简介:释绍昙(?-1297年),字希叟。理宗淳佑九年(1249年)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1260年),住平江府法华禅寺。
李商隐的北青萝是什么?
北青萝① 李商隐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②。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③。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④。注释[注释] ①青萝:指山。
②崦(yān):指日没的地方。
③初夜:黄昏。
④“世界”句:语本《法华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生中。”意思是大千世界俱是微生,我还谈什么爱和恨呢?赏析[赏析] 诗人在暮色中去寻访一位山中孤僧,通过体味山中疏淡清丽的景色,孤僧恬静闲适的生活,诗人领悟到“大千世界,全在微尘”的佛家境界。
在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蓦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披着夕阳的余辉,到茅屋中去探访孤僧,只见落叶遍地,寒云缭绕,山径重重,却没有找到要访的人。诗人并未生气,只悠闲地倚杖而立,听着黄昏中独自响起的磬声。并由此悟到佛家禅理。但纵观李商隐一生挣扎于宦海,这只不过是他失意之时的感慨,也当算个异数。诗人围绕访僧悟禅的主题创造气氛,意致简远超然。诗中用词也很精妙,时有照应之处:如“初夜”对“残阳”;“独敲”对“孤僧”。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是什么意思?
原诗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山丘。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莱子衣裳宫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
据说此诗是晚唐诗僧贯休所作。贯休因避黄巢之乱,来到越地,将此诗献给吴越王钱鏐以求晋见。钱鏐一见此诗,大加叹赏,但是嫌“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不够气势,没法体现他的远大志向,让贯休改“十四州”为“四十州”,才考虑见他。
据说贯休听说后吟诗四句回他,吟罢飘然入蜀,沓无音讯。
不羡荣华不惧威,添州改字总难依。
译文:富贵袭人而来人也没有办法,一个人奋发,他的成就是止不住的。满堂的花香熏醉了无数宾客,一把利剑横扫两折十四州。战鼓和号角声冲入云霄使得天之气都变得寒冷,风浪席卷而来让天下好像入了秋。掌握这东南之地,作祥瑞天象的支柱,谁还羡慕旧时的万户侯呢。
原文:《献钱尚父》
唐代:贯休
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气冷,风涛动地海山秋。
东南永作金天柱,谁羡当时万户侯。
注释
①钱尚父:即钱镠,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
②贵逼人来:富贵逼人而来,即不求富贵而富贵自来。
③龙骧凤翥:也作凤翥龙骧,形容发奋有为。
④十四州:当时吴越王钱镠安居十四州。
⑤鼓角:战鼓和号角声。
⑥揭天:指声音高入天际。
⑦嘉气:即瑞气。
⑧金天:黄色的天,古时以为祥瑞。
⑨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常用来泛指高爵显位。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91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四个口的字的成语是什么成语?
四个口的字的成语,例如:
口口声声 [ kǒu kou shēng shēng ]形容不止一次地陈说、表白或把某一说法经常挂在口头。
口口相传 [ kǒu kǒu xiāng chuán ]不著文字,口头相传。
口干舌燥 [ kǒu gān shé zào ]燥:干。口舌都干了。形容说话太多。
一口同声 [ yī kǒu tóng shēng ]犹一口同音。
四个口是日日,成语就是日日夜夜。
日日夜夜
rì rì yè yè
褒贬色彩
中性
释义
夜以继日,接连不断。形容时间延续很长。
例句
与其日日夜夜空思妄想,倒不如付诸实际行动。
引证
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
五代 · 释齐己 · 《赠持法华经僧》
日日夜夜旋扶摇,卷水覆我舟,卷土覆我窑。
元 · 杨维桢 · 《大风谣》
近义词
夜以继日
昼日昼夜
成日成
在古代,达到什么样的条件,出家人才能够被政府授予度牒?
谢谢邀请!凭借浅薄的历史知识,暂且作如下回答。
度牒。和戒牒不同,戒牒一般是云游僧人的必备品,可以凭此在全国各地寺庙享受免费膳食,说度牒和戒牒是一样,应该是不对的。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度,带有出家从事宗教活动的意思,牒,指文书。连起来,就是古代官府发给皈依佛门的和尚、尼姑的可以证明其身份的文书。
这种东西,最早出现于南北朝,而由政府发给僧尼度牒,始于唐明皇天宝年间。这种东西,最初是为了加强对僧尼的管理。因为在唐宋时期,僧尼是不用纳赋税、服徭役的。如果不管理不控制数量,国家税收就会受影响。所以,度牒的发放也是有名额限制的,不是随便来个人说自己是和尚就可以发放的。而且,没有度牒就私自剃度,是大罪,要受严惩的。笔者通过了解,发现古代度牒的发放,要符合以下条件的一种才可以。
一、通过“考试”获得
没错,就是考试。看来,通过资格考试,获得权威机构颁发的证书,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考什么呢?当然是佛经了,北宋时期的度牒资格考试主要是背诵《法华经》,一次要完成100页以上经文的背诵,方可过关,具体怎么考试,没有详细资料。考试合格的人由官府发给度牒,由法师授剃发得度仪式。单从要考的内容看,其实挺不容易的,没有一定的记忆力,是不容易过关的。这样也无形中增加了获取度牒的难度,控制了僧尼数量。
二、在特殊情况下皇家恩赐
这个要看运气的,有点像守株待兔,或者说像犯了罪的人等待皇帝大赦天下。如果一心指望这样获得度牒,那运气不好的话,恐怕是等到老死也不会获得。那么什么情况下皇家会开恩赐予度牒呢?一般是特殊的日子了,皇帝的大寿,喜庆日子,以及皇家有禁忌的日子等等。具体每次恩赐多少?是不是所有想出家的人都要恩赐,不得而知。另外要说一句的是,在古代,出家是要经过家人允许的,不是像我们在影视作品那里看到的一样,看破红尘就可以剃度。
三、花钱购买度牒
在古代,既然官位有时候可以买到,那能买到度牒就不足为奇了。那是不是可以买就意味着很容易了呢?当然不是,因为价格很高,有人用实物进行过推算,在宋代,买一个度牒大约就要花费相当于大约今天的10万元钱,所以说,赵员外给鲁智深买的那个度牒名额还真不便宜啊!为什么说是度牒名额呢?因为度牒上是要写上人的名字和各种信息的,赵员外不可能事先把空的度牒买回家,而是先预定了一个度牒的名额,然后等人员确定了再去领取度牒。但这种出售度牒的做法,严重影响了佛教的神圣性,除了有钱之外,根本不知道发给度牒的人是不是真的出家人。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古代度牒制度彻底终结,有人认为,“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是主要原因。
度牒,度僧牒省称。也叫戒牒、黄牒。是古时僧尼受戒的文字凭证,有度牒的僧尼,可以免除赋税和劳役。
(一)度牒形制
度牒形制,唐时是尚书祠部所出,故用“绫素锦素细轴”制作而成,大致与朝廷的诏令文告相类似。牒上详载僧尼道士的籍贯、俗名、年龄、所属寺院、传戒师等十师署名以及官署。
其格式起首为颁发者的官衔称谓,次为出度者姓名、出度意愿、同意出度的理由,末为年月日及颁发度牒者署衔签名或钤印。
度牒材质,唐时为绫素锦素钿轴;北宋时为纸;南宋时改用绢。度牒制度元明沿袭未改。僧尼必须随身携带。
(二)颁发条件
1.“正度僧尼”(官方认证)
唐朝认可的“公度”方式大体有:试经度僧(试经)、特恩度僧(皇帝诏敕恩度)、进纳度僧(缴纳钱物)三种。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规定“试经度僧”制度:凡白衣能诵经五纸者,政府颁发度牒。度牒由祠部颁发。未取得度牒而私自出家称为“私度”。特恩度僧是由皇帝诏告天下、布施恩泽的度僧方式,也要经过经业策试。“安史之乱”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唐肃宗采纳右仆射裴冕建议,实行度牒收费,即“鬻度”。
2.“具名申省”
“具名申省”地方州府代受度者向尚书省祠部司申请度牒,内附受度者所有信息。
3.“省司给牒”
尚书省祠部司颁发度牒。武后延载元年(694)敕令“天下僧尼隶祠部”。度牒由礼部四曹之一的祠部掌管。故称“祠部牒”。
4.“为凭入籍”,地方官署及所属寺院根据度牒将受度者列入僧尼籍中。在这个流程中,地方州府在“正度僧尼”和“具名申省”两个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度牒制度本是国家对僧侣道士进行有效管控的一种制度,也明确了僧侣道士的权益。唐时开始实行的“鬻度”,即进纳度僧制度,是为解决经济困境和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以交纳钱财为前提条件的出度方式。度牒价格高开高走,普通善士出家变得越来越困难,而有钱购买空名度牒的富裕僧人因为度牒而合法地具有公度的僧侣身份。另外,地方州府的参与,使得度牒制度出现一些弊端,不仅对僧侣制度造成影响,也使得国家编户赋税有一定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赠念法华经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赠念法华经僧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