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记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随园记》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
《随园记》作品赏析:《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辞官居园中。从此以后,退出仕途,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吟诗作文,结交士子权贵,几乎长达半个世纪。
袁枚,清代的一位著名诗人,出生于1716年,于1798年辞世。他的字是子才,别号简斋和随园老人,原籍浙江钱塘,即现今的杭州。在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6年),袁枚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曾担任江宁等地的知县。在仕途结束后,他选择在江宁安居,并在那里建造了一座园林,即闻名的随园,以此作为他的居所。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苍山居士,晚号随园老人,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诗论家。乾隆四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三十三岁辞官养母,在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著述以终老,世称随园先生。
随园记原文: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
随园记的创作背景
1、《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这是一篇山水园林小品。袁枚自三十三岁辞官家居,至八十二岁去世,在随园生活了近五十年,自号随园老人,可说与随园结下了不解之缘。这篇文章记述随园的由来,以及自己买下随园,在修葺它时所花的心血和自己对它的热爱。
2、这句话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原文: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痰瘤。
3、随园女弟子在士林中非常有名,是清代干嘉时期(乾隆、嘉庆时期)的一个女性创作人数和成果最多的群体。她们以心为诗、以生命为诗,感情真挚,强调自我,诗歌风格清婉、语言多用白描、浅近而又蕴籍深远,给清代诗坛带来了清新、和谐的风气。
随园记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
1、丰富的人生志趣。袁枚在《随园记》中展现了多元化兴趣和求知欲。既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对古代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也是一个观察家,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性。对绘画、音乐、书法、茶道等艺术形式的鉴赏和钻研,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研究,都展现了多才多艺丰富的一面。
然则余之仕不仕与居慈缘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什么意思?
【原文】然则余之仕不仕与居慈缘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译文】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也不过是随着自然情况的变化罢了。(那么我的做官不做官,跟我住进园子的时间长久不长久,也不过是随着自然情况的变化罢了。大凡两种东西所以能够相互替代,是因为其中的一件可以胜过另一件。
如此一来,则好像只有几种元素,只有法而没有了众生,这在佛法,便称之为我空,没有真实的我,而只有诸法因缘和合的假我而已,如此,则见到众生,尽管他没有‘我’,但是由于因缘和合而起烦恼、造业、受果报;一下子得升天上,一下子又生在人间,欢喜不了多久,又有新的苦恼,永远是在那里哭笑不已。
随园记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随园记随园名称的由来、随园记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