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姚崇怎么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姚崇怎么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林甫,如何从寻常小吏成为位高权重的奸佞相国?
李林甫从寻常小吏成为位高权重的奸相,出身、谄佞、和自身的能力都是重要的一个因素。
一、出身
李林甫是唐李,“高祖从父弟长平王叔良之曾孙”,他的曾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
出生良好,根正苗红,且拥有人脉,是其以后逐步发展的基础。
李林甫的舅舅是楚国公姜皎,而且姜皎对李林甫是“深爱之”,开元初年,李林甫由“千牛直长”升迁为“太子中允”,后升为“国子司业”。
开元十四年,被宇文融推荐,成为御史中丞,此后成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
二、攀附武惠妃
当时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也备受喜爱,太子李瑛之位岌岌可危。李林甫见状攀附结交武惠妃。
时武惠妃宠倾后宫,子寿王、盛王尤爱。林甫因中人白妃,愿护寿王为万岁计,妃德之。
后来在武惠妃的帮助下,李林甫开始了火速升职。
乃荐林甫有宰相才,妃阴助之,即拜黄门侍郎。寻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进兵部尚书。
三、李林甫的能力
李林甫虽是奸相,但是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
李林甫“善刺上意”,阿谀奉承不了解帝王之心是不行的,李林甫在这方面是个高手。
如唐玄宗意欲废除太子李瑛,宰相张九龄反对,李林甫却说“天子家事,外人何与邪?”,坚定了玄宗的想法。
李林甫善用“小手段”。如他本答应和张九龄一道反对玄宗任用朔方节度使牛仙客,但是上朝后却闭口不言,惹得玄宗认为张九龄专权,“善林甫不专也”。事后有将事情泄露给牛仙客,最终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开始专权。
李林甫“善刺上意”,还在于他直到皇帝年纪大,“听断稍怠,厌绳检”,那就少让皇帝烦心杂事。
李林甫还“善养君欲”,有意让玄宗吃喝玩乐,沉迷酒色。
李林甫还结交皇帝身边人,理解皇帝的动向。
林甫每奏请,必先饷遗左右,审伺微旨,以固恩信,至饔夫御婢皆所款厚,故天子动静必具得之。
这样一来,唐玄宗十分信任李林甫,“任之不疑”,李林甫由此得以专权19年。
虽然史家批评“李林甫以谄佞进身,位极台辅”,但是谄佞击中的恰恰是很多皇帝的软肋,一味的谄佞也是难以持久的,李林甫虽然谄佞,但是能力也是一方面。
开元初锐意求理,……守正辅之,孜孜献纳,故致治平……近小人……这段话是什?
唐宪宗对宰相说:我读了《玄宗实录》(这本书),发现开元之初(玄宗)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十六年以后,就开始有所放松,到了开元末年又比不上开元中期了,这是为什么呢? 崔群回答说,玄宗年少时经历民间疾苦,深知坐皇位不容易,所以玄宗继位开始,能够体会民间的疾苦,勤于理政,在加上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这样一些贤臣从旁辅佐,不懈怠的献出建议,所以政绩清明,而到了后来,安乐的日子过的久了,开始渐渐地远离贤臣,而开始亲近身边的一些小人。
这是大臣对皇帝的建议,如果是我就会深刻反省,大大嘉奖崔群,要懂得倾听和思考。认识到百姓的重要性,要体会民间疾苦,以百姓为重,要重视百姓的力量。还有就是不能安逸于乐,要懂得居安思危。要亲贤臣,远小人。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骠骑大将军竟然是高力士,怎么回事?
唐代宦官拥有大权,官居将军这是常态。唐玄宗是大大提高宦官地位第一人,到后来宦官甚至完全掌控的禁军,皇帝的生死、皇位的继承甚至都掌控在他们手中。
一、高力士绝不是唐玄宗朝官居将军的唯一宦官,只不过玄宗一朝的宦官以高力士最出名而已
旧唐书记载:“玄宗尊重宫闱,中官稍称旨,即授三品将军,门施棨戟,故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贵宠与力士等。”仅仅这一句话,便知道与高力士地位相等的宦官还大有人在,而且很多都官居三品将军。当然,高力士大概是与玄宗最亲密的一位,他的故事也最为人所熟知。鼎盛时期的高力士,“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连当太子的李亨都要叫他一声老二哥,王爷公主们叫他阿翁,驸马们干脆叫他爷。他其实成为了玄宗的影子,享受的皇权带给他的巨大利益。但是不得不说,高力士权力再大,他也是玄宗的影子、玄宗的忠仆,乃至于听闻玄宗驾崩呕血而死,后来陪葬玄宗陵寝之旁。这和唐朝后期那些完全掌控禁军、专横跋扈的宦官们是不同的。
二、在唐朝,唐玄宗是大力提拔宦官的始作俑者,这些人中甚至有极能打仗的名将,但高力士没打过什么仗,主要是留在皇帝身边参与了朝廷机密
按照《旧唐书》、《容斋随笔》等书的记载,唐玄宗任命宦官带兵出征不在少数。如杨思勖这个宦官,虽然性情残忍,但却战无不胜。一个叫高守信的宦官也奉命讨平了南蛮。高力士能够在这些人中最为显眼,那是因为他在玄宗夺权的政变建立过功勋,而且心思缜密、做事周全,是最为了解玄宗心意的人。正因为如此,朝廷的许多机密、重要官员的任免,甚至立何人为太子,这其中都可以看到高力士对玄宗的巨大影响。骠骑大将军不过一个官职而已,玄宗把这个名号给高力士根本不算什么。高力士很多时候其实掌控着“内宰相”的大权,可以对玄宗的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才是高力士最可怕的地方。
三、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大多用的化名,但谁都知道郭利仕就是指的高力士,高力士这个人对唐朝政治产生了深刻影响
“天宝初,加力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载,加骠骑大将军。”也就是说,天宝初年高力士已经身为禁军的大将军了,到天宝七年升格为骠骑大将军。天宝七年,从唐朝的表象上看,几乎是唐朝日在天中,最为辉煌的时刻。到天宝十年后,随着唐军惨败于南诏,唐朝的危机越发突显出来。到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造反。高力士至少对这一时期的唐朝产生着三大影响:一是上传下达都经过他的手,他的意思几乎可以代表唐玄宗的意思(然而玄宗深知高力士最懂他的心意,因此放权给高力士),正因为如此,唐朝重要的边将的起家、财政大臣的起家几乎都经过高力士的手,这是极为恐怖的。二是高力士深刻影响了玄宗之后的历史,因为唐肃宗的太子之位,是高力士对唐玄宗一席话后,就马上被确定下来的。三是高力士许多个人行为,其实对玄宗一朝的风气带来了巨大影响,譬如他通过各种方式收敛钱财、譬如他身为宦官而娶妻、譬如他让朝廷官员在他面前成了谄媚的哈巴狗之类的。至于什么高力士给李白脱鞋之类的,不过是文人风骨的自娱自乐而已,对唐朝的政局根本产生不了一丝一毫的影响。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虽然说高力士是缺了些东西。。但是他在历史记载里是行为端正而且能力过人的;因为他早年协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有功,又由于他促成了杨玉环和唐玄宗这一段惊世骇俗的不伦恋情,而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长期宠信,后官至骠骑大将军、晋封渤海郡公。
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名元一,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于圣历元年(698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深得武则天喜爱。其后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后,武则天复召其入宫,隶属司宫台。
高力士身长六尺五寸,天性谨慎细密,擅传诏令,授官宫闱丞。
景龙年间,高力士倾心侍奉尚在藩国的李隆基,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
唐隆事变期间,高力士因平定韦后之乱有功,晋封为太子太保,进入太子内坊局,每日侍奉李隆基,后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
先天二年,李隆基诛杀“太平公主”集团,高力士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
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高力士深得玄宗信任,权倾朝野,每有地方进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后进奉御前,小事可由高力士自行裁决。
李隆基常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许多人为求加官进爵,攀附高力士的大有人在,宇文融、李林甫、李适之、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鉷、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名臣名将皆因此而获将相高位,其余职务获得者则不可胜记。
天宝初年,加官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晋爵渤海郡公。
天宝七年,加官骠骑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设立内侍省,有内侍监两名,官阶正三品,由高力士、袁思艺分别担任。高力士则侍奉李隆基至成都,晋爵为齐国公。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不久将李隆基迎接回长安。高力士因护驾有功,加官开府仪同三司,赐给五百封户以食租税。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剧情里,皇帝差遣宦官郭利仕,去给李必传达口谕,但这个郭利仕的头衔却是骠骑大将军。其实,郭利仕就是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因《长安十二时辰》多处使用谐音,以此来规避历史人物。
许多观众反映“太监”高力士被叫作“大将军”,总感觉有些违和感,正常看电视剧中都应叫“公公”才对呀,太监给人的感觉就是服侍宫中贵人的形象,在唐朝大太监是有一定军权的,其实叫将军并没有错,这是很多人不了解唐朝真实历史的缘故,在此我给大家简单普及一下关于“骠骑大将军高力士”的一些历史知识。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纪三二》:“玄宗天宝六载,夏四月,辛丑,左监门大将军、知内侍省事高力士加骠骑大将军。”这是历史上权威的真实的描述。
高力士,生于684年,卒于762年,本名冯元一,是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当时女皇帝武则天的赏识。
唐朝玄宗在位管治期间,高力士其地位达到顶点。神龙政变之后,高力士开始跟随临淄王李隆基,高力士文武双全,在李隆基发动的多次政变中都立下了大功,因此高力士得到了李隆基的信任,视为亲信。到开元初年,高力士的官职已经有很多了:从三品的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的右监门卫将军,负责内侍省的事物。
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研究唐史十几年并修撰《新唐书》的宋祁对高力士的评价应该是中肯而可信:“生平无显显大过”。身居高位,勤恳忠诚不犯大错也算难得;明代大儒李贽就赞美:“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可以说高力士作为宦官而言,他在历史上的确是开创了“千古贤宦第一人”的先河。
高力士一生曾多次平息皇室内出现的纠纷。开元末年,大臣们送来的奏章,小事由其高力士先审阅,大的一些事情才交呈玄宗裁决,当时朝上,连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等权威大臣都争相巴结高力士,诸王公主等人称高力士为阿翁,甚至连太子都喊他一声二兄,驸马们都称他阿爷,可见当时他的权威之盛。他的资产可以说富过王侯,虽国库亦不能及其。虽然高力士的权威与财富在唐朝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并不专权,仅及擅权。
天宝年间,也就是《长安十二时辰》背景中描述的历史年代,高力士的官职进一步提升,成为正三品的右监门卫大将军,加封渤海郡公,后又加封为从一品的武散官骠骑大将军。注:此官职为古代武虚职散官,西汉始置,历代沿置。唐宋为从一品,为武官最高阶,宋徽宗政和年间改定武官官阶,最高为太尉,下分别用大夫、郎为官名。金有骠骑卫上将军,正三品下,居武官第十一阶,元升正二品,居武官第三阶。明废。
高力士虽有将军之名,却无将军之权。换句话说就是,高力士并不掌管军队,所谓的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都只是唐朝一种特殊荣耀象征而已。
可以说,高力士在唐玄宗朝代是真正的位高权重,连带着他的养父母、亲生父母都受到了优待,他还娶了妻子,他的岳父吕氏一家,都因为高力士的关系做官的做官,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所有的族人都享受了荣华富贵。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随玄宗幸蜀,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在格杀杨国忠后,陈玄礼等请杀杨贵妃。最终高力士说服玄宗,将杨贵妃领至佛堂自缢。唐玄宗退位为太上皇,继位的唐肃宗因与唐玄宗不睦,高力士又忠心耿耿护主心切,因此被当权的李辅国所厌恶,最终他人联合弹劾流放至了唐朝的巫州一带(今湖南黔阳西南)。高力士到七十九岁那年,好不容易盼来了唐肃宗的大赦,然而在回京时走到了郎州时,他听到了唐玄宗驾崩的噩耗,悲不自胜的他最终“号恸,呕血而卒。”
民间传闻比较经典的故事有“力士脱靴”,这一故事在民间流传较广,说李白醉酒,曾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的,后来这两人他们如何报复李白等云云。其实这事也就能当个故事听听而已。李白当时官职低微,一心想求进升官,见了官拜大将军的高力士哪敢轻慢?李白醉了,高力士扶他去见驾的事历史上倒是有的。后世的文人比李白还浪漫,为了推崇李白的狂与诗歌,就只能拿高力士来垫背了。其实,当杨玉环被立为贵妃的时候,李白因不得志早已经离开长安而去了。
感谢大家认真的阅读“唐宗文化”的文章,如果您喜欢,请关注、评论、点赞、转发,谢谢!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力士其人除了太监、和玄宗、杨贵妃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给诗仙李白脱鞋子这三个事之外,其他的事迹几乎没有,只能说是一个没有乱政、但也没有功劳的唐朝太监而已。
不过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他却以骠骑大将军一职,众人口中的郭将军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剧中,郭利仕的原型也就是历史上的高力士,他也确实做过号称“将军之首”的骠骑大将军
要了解这点,我们必须从唐朝的将军制度来入手,骠骑大将军首创于汉代,是武官的高级职称,仅次于大将军之下,著名的冠军侯霍去病就担任过骠骑大将军,名次仅在大将军卫青之下。
而到了唐代,之前掌管着实际出征权力的骠骑大将军,则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掌管任何军队。(事实上,骠骑大将军一职也是为了霍去病出征时能有节制众人的权力才创立)。唐朝中央真正握有军队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前者掌握驻扎于宫中的北衙禁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后者则掌管驻扎在宫南的南衙十六卫。
这也就是在第五集时,为什么会出现右相林九郎手下的右骁卫军队和圣人手下的右龙武军队互相争夺靖安司事务的现象。因为林九郎本身就有着调动南衙十六卫的权力,右骁卫就是其中之一,而圣人手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同样也有着调动右龙武军队的权力。虽然同属于圣人手下,实际上却是互不干涉的两个部门。
由于高力士在唐玄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宦官,所以深得唐玄宗信任和重用。在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晋升高力士为太子太保,天宝元年更加封为冠军大将军和渤海郡公,开唐朝宦官封将军和郡公的先河,更可以说是历史上以太监监军的第一人,高力士权势滔天,可他虽有将军之名,却无将军之权。换句话说就是,高力士并不掌管军队,所谓的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都只是一种特殊荣耀而已。
因为唐玄宗开了重用宦官的先例,除了最受信任的高力士外,其他宦官稍合心意者,立刻授予正三品将军职衔。比如和高力士比肩的另一宦官杨思勖,开元年间就做过右监门卫将军,天宝元年甚至还率兵十万平定越南之乱,天宝十七年加封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又比如开了太监执掌禁军神策军权力的鱼朝恩,这两人才是真真正正拥有实际兵权的权监。
这一点来看,《长安》对于各人的描写是很符合唐朝当时的制度的,当然漏洞也是有的,不过也无伤大雅:那就是高力士是在天宝七载才加封骠骑大将军,而剧中的事是发生在天宝三载,那一年的高力士,职位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将军、渤海郡公。所以剧中给出的高力士简介应该是“渤海郡公——郭利仕”,而不应该是“骠骑大将军”字眼。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起唐玄宗,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他和杨贵妃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其故事。不过白居易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说本朝事,毕竟有些打皇家脸,所以开头改成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大伙儿可能觉得,唐玄宗是个老糊涂,把唐朝搞得一团乱。其实呢,还真有些冤枉他。事实上,唐玄宗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只是后期惰政了。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假设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比如开元二十九年忽然驾崩,那么他绝对是个千古一帝。那么,他当初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
原来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睿宗李旦的三儿子,按照封建制度的传统,皇位应该长子继承。所以李隆基的排位基本上和皇位无缘。睿宗的长子叫做李成器,此人博学多才,性格也很谦和,还有一样特长,喜欢音乐。他还曾经指点过杨贵妃的音乐。那么,既然李成器天生聪明,多才多艺,为人又好,又无过失,这么多光环集于一身,为何李旦要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老大李成器呢?说来又是一番故事。
看过薛刚反唐的朋友应该有些印象,李旦这个人,曾经二次即位。头一次当上皇帝了,无奈他娘太厉害,把他赶下来,自己做皇帝了。李旦的老娘是谁,大家应该知道了吧?碰到这么强势的家长,李旦这孩子的内心从小就是脆弱的。话说他第一次登上帝位,就立时年6岁的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了。后来武则天把儿子李旦赶下来,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地位自然也就拜拜了。再后来,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即位,却被老婆韦皇后和亲生闺女安乐公主毒杀,原因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想继续当女皇,悲催的中宗啊!这时候,李隆基站了出来,他联络朝中,暗地蓄力,在紧急关头,率军入宫,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诛杀。这样,托儿子的福,李旦又登基了。
但是,这次登基之后,李旦对于立谁当太子起了犹豫。按说,李成器以前就是太子,为人也没问题,立太子还是应该选他。但是在第二次登基的过程中,李隆基立了大功,出了大力。没有李隆基当机立断力挽狂澜,李旦的第二次登基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以李旦犯了犹豫。在这个时候,李成器主动表态了,他说,三弟李隆基有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立为太子。李旦没有立即答应他。李成器却非常坚定,再三请求让李隆基担任太子。李隆基得知后,也上表推辞,说应该大哥长子李成器担任太子。好么,后世的康熙朝是九王夺嫡,抢着当太子。这李旦的两个儿子,却是推着让太子。
三推两让,李成器态度非常坚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国才能不如三弟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了,和李成器的关系还非常好。直到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当了三十年皇帝了,李成器才去世。李隆基得知大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他下令给李成器“让皇帝”的谥号,以皇帝之礼安葬。我们看惯了历史上兄弟手足之间,为了争抢皇位,闹得手足相残的段子,而像李成器和李隆基这般手足情深,争让帝位的情形,实在难得。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姚崇怎么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姚崇怎么读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