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和《卞和泣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1、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 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2、《卞和泣玉》的“相玉”与《马说》的“识马”,分别是《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3、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解题指津】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4、《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5、例题:《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006年云南省课改区中考题)这一题目要求说出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不同。
6、.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
马说的写作背景
1、《马说》是韩愈在遭遇仕途不顺、多次上书未被采纳、依附节度使也未能得到赏识的困境下写成的。《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马说背景,很不得志马说背景,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尽管如此,马说背景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2、《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重用,曾经三次上书宰相请求,表达自己的志向,见解和主张,都是三番五次推诿,待命一月有余,仍然得不到重用,由于几次登门拜访无果,便辞去马说背景了官职。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3、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虑天下的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4、《马说》写作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5、《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
6、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马说背景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
马说的中心思想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
《马说》主要内容分析 第一段:作者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才能的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段:指出千里马之所以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不知马”,也就是没有伯乐去发现千里马。第三段:归纳全文中心,对“食马者”的无知妄说进行嘲讽,总结全文。
《马说》告诉我们要善于抓住机遇,大胆表现自我,找到能能识别人才并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让我们充分发挥才能的伯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
《马说》的中心论点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世间上的千里马比伯乐多,千里马空有才能,如果没有伯乐能够赏识它的能力的话,千里马就可能受辱或是屈死。
《马说》的中心思想 作者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的愿望。全文寄托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马说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马说》写作背景 “说”,古代一种文体,与现代杂文相似。本篇选自《昌黎先生集》中的《杂说》。《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题目是后人所加。关于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战国策》中凡数见。如《楚策四》中记载:春申君收汗明为门客,汗明向他讲了伯乐说马的故事。
韩愈写的《马说》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虑天下的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马为喻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行为。《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作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间。
后来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还受到朝中奸佞小人的排挤,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韩愈写下了《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表达了他对人才被埋没、无法施展才华的愤懑和不平。
关于马说背景和马说背景资料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