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的作品译文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察,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苻坚以为都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晋军也是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呢?”怅然若失,开始有畏惧之色。秦兵在靠近淝水的地方列阵,晋军就无法渡江。
公元383年的太元八年,秦王苻坚宣布大规模南侵东晋,征召每十名成年男子中一人参战,年轻勇士则被任命为羽林郎,甚至许诺战后给予晋朝重要官职。然而,朝臣中只有慕容垂、姚苌以及自愿出征的良家子弟支持这场战争,阳平公苻融对此表示忧虑,认为这些人为迎合君主而虚言,且对敌情并不了解。
前秦王苻坚,出身氐族,曾是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以其早期的卓越表现为世人所知。他一度统一北方,国力远超东晋,曾有把握统一全国。然而,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他的宏大战略却遭遇惨败,鲜卑、羌等部族纷纷背叛,西燕慕容冲攻入长安,苻坚被迫出逃,最终被杀于逃亡路上。
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31)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32)帅精兵五千趣(33)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34)以待之。
晋纪晋纪
在一系列关于晋代的历史书籍中,晋纪我们发现晋纪了多部以《晋纪》为名的作品,它们分别由陆机撰写四卷,干宝则贡献了二十卷,他的作品因其直白而婉约,被誉为良史,受到了后世史学家的高度赞扬。邓粲的《晋纪》也有十篇,而徐广的《晋记》则多达四十六卷,完成于公元416年。
原文:春,正月,己亥,袁真以梁国内史沛郡朱宪及弟汝南内史斌阴通大司马桓温,杀之。前秦王猛遗燕荆州刺史武威王慕容筑书曰:“国家今已塞成皋之险,杜盟津之路,大驾虎旅百万,自轵关取邺都,金墉穷戍,外无救援,城下之师,将军所监,岂三百弊卒所能支也!”筑惧,以洛阳降晋纪;猛陈师受之。
唐代以前属纪传体的《晋书》共有:王隐《晋书》、虞预《晋书》、朱凤《晋书》,谢沈《晋书》,何法盛《晋中兴书》、谢灵运《晋书》、肖子显《晋史草》、郑忠《晋书》、梁庾铣《东晋新书》、萧子云《晋书》、沈约《晋书》、臧荣绪《晋书》十二部。
晋纪(266——420),这期间写得非常精彩历来被史学家、文学家称道的是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氐族VS汉族。战争结果前秦大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东晋趁机收复一些失地。
资治通鉴·晋纪·淝水之战作品评析
1、《资治通鉴》以时间顺序记录下苻坚战争前后心态的转变,读来令人深感其决策的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场战争,苻坚的决策失误成为了《资治通鉴》中一个鲜明的反面教材,揭示了君主认识与判断错误可能导致的严重政治后果。这正是史书写作的初衷,旨在警醒后世君主从中吸取教训。
2、《资治通鉴》列于不同时间顺序下记载展现了苻坚在战争前后迥异的心态,对比读起来甚至有点残酷。但是在这次记述得相当简单的战争中,苻坚确实要负主要的责任。这是一个关于知人知己的反面例证,联系到《资治通鉴》写作的初衷,作者是要明鉴君主在认识和判断上的错误可以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3、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31)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32)帅精兵五千趣(33)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34)以待之。
4、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以及鲜卑、羌虏等敌对阵营,都在这场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苻融在战斗中失利,而慕容垂和姚苌则在各自的领土上虎视眈眈,成为苻坚的仇敌。战事中,军事策略如在洛涧设立栅栏以阻拦东晋军队,以及加速行军以疲惫对方,都成为关键因素。
从资冶通鉴晋纪中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战争发生在哪一年?战争...
晋纪(266——420),这期间写得非常精彩历来被史学家、文学家称道的是383年的淝水之战。前秦VS东晋,氐族VS汉族。战争结果前秦大败,北方重新陷入分裂。东晋趁机收复一些失地。
晋纪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晋纪一、晋纪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