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望月怀远古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望月怀远古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望月怀远译文及赏析?
1、译文: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你我相隔天涯却共赏月亮。
多情的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
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
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2、赏析:《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
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直抒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情人”,多情的人,有怀远之情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遥夜”,长夜。“竟夕”,通宵。诗人思念远方的友人,以至于彻夜难眠,埋怨长夜漫漫。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承接颔联,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怜”,爱怜。“滋”,沾湿。上句写诗人徘徊于室内。吹灭蜡烛地更加爱怜洒满一地的银色月光。下句写流连于庭院中。夜色已深,更感到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就把彻夜难眠的形象传神地描绘出来。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望月怀远 / 望月怀古》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
译文如下: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望月怀远》通过写景抒情并举,寄托中秋节的情思,主要表达对远人的思念之情。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开头紧扣题目,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五、六句承接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
【译文】 苍茫的大海上,缓缓升起一轮皎洁的月华;遥远的天边,你也凝望着,静听心潮喧哗。这漫漫长夜,真令人愁怨;整夜整夜,低头抬头见你如鲜花。熄灭了烛光,满屋的月华却更妩媚可爱,披衣出门,露水沾湿了脸颊。捧美妙的月光赠给你吧,月华却从指间漏下;回吧,回吧,回到卧床,在梦中听你的醉语甜话!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主旨诚如诗题所示,抒写的是诗人对远在天涯的情人的深切怀念。在写作上,它紧扣题中的“望”、“怀”二字,融情景为一,委婉缠绵,诗味隽永。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理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在《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中,这首诗排在第二。诗的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乡怀人的散文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到了中秋节,更是频频亮相于报刊,亮相于荧屏,甚至成了联欢晚会的会标用语。然而,遗憾的是,“海上生明月”往往误为“海上升明月”。 “海上生明月”一句,历代论家认为是“意境雄浑阔大”的千古佳句。人们吟诵着它,就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正从无垠的大海中腾涌而出,粼粼的波光闪烁通明,把天地之间映照成一片银色的世界。这里,“生”字堪称是全篇的诗眼,它点明了大海与明月的关系,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虽然和“海上生明月”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读音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它只是就景写景,大海成了一个地点,一个背景,和月亮的关系显得模糊。原诗中的那种壮阔、雄奇、灵动的气象因此大为减弱以至完全消失。这可以说是点金成铁的一个实例。 诗无达诂。也许在你看来,“生”字未必佳,“升”字未必不佳,那我们至少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引用必须忠实于原文。查张九龄诗作的各种版本以及历代诗歌的各种选本,从未见有作“海上升明月”的。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唐朝宰相张九龄,因刚被贬官不久,胸中不免有些郁闷。他正独自坐在窗前喝着闷酒,突然看到一轮明月缓缓从水中升起,一直升到高高的夜空中。
张九龄不顾屋外的寒露清冷,披上一件单衣,匆匆走出门外。他仰头望月,思绪万千:想必此刻,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共赏着同一轮明月吧?不知当年的故人,此刻是否安好呢?于是,张九龄在院子里缓缓踱步,吟出了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01 张九龄是谁?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张九龄是:“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为什么张九龄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要知道,唐代的广东并不像今天这么繁华富裕,在当时,两广地区可是整个大唐帝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方,也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张九龄正就来自这片文化荒漠。
据说,在张九龄高中进士的那一天,有落榜者很是愤愤不平,声称本场考试必有猫腻,否则为什么会让一位来自广东的“南蛮”中举呢?不过,很快,张九龄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他顺利通过吏部考试,成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职期间,恰逢李隆基亲自策问天下名士,张九龄再次稳定发挥,顺利升迁。
再后来,虽然他因为直言敢谏得罪过权贵,但承蒙玄宗李隆基、宰相张说的赏识和提拔,还是步步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仅如此,张九龄身上还始终伴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风姿气度。据说,他去世后,但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唐玄宗总要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但是,张九龄实在是太正直、太高洁了。后来还是得罪了奸相李林甫,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难逃黯然落败的下场,在后来的相位争夺战中,败给了以奸诈善谀著称的李林甫,还被唐玄宗贬到了离长安城千里之遥的荆州去。这首《望月怀远》,就是在被贬后的一个秋天写下的。
02 《望月怀远》全诗解读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颇具盛唐气象,把明月放在浩瀚苍茫的云海之间,在雄浑开阔的气象下,蕴含着深沉幽远的情思。对月寄相思,本是众多诗人惯用的。你看,南朝诗人谢庄曾写过“隔千里兮共明月”,后来的苏轼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与张九龄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真可谓是“万里此情同皎洁”了。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接着说这轮自海上升起的明月,引发了心中亘古不变的相思之意。句中的“竟夕”就是一整夜,诗人整个晚上都在思念远方的故人,以至于辗转反侧、孤枕难眠,无可奈何,只能去怪罪这让人无心睡眠的漫漫长夜了。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一句说既然睡不着,不如出去走吧。诗人借着皎洁的月光,吹灭了桌上的蜡烛,披上单衣走出门外,浑然不觉衣衫已被清凉的露水打湿。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自然而然地出来了:这皎洁的月光,还有这清凉的露水,都无法捧到你面前,罢了,还是回屋睡觉去吧,希望今夜你可以入我的梦,让我与你在梦中共诉衷肠。
全诗寄托的思念之情,是一环一环地推上了最高潮的,眼前所有的一切,都是诗人自己所见、所感、所思,有什么办法,能让远方的那个人也心有所感呢?
03 这首诗该如何去深刻理解?
这首《望月怀远》,看上去是一首关于儿女情长的爱情诗,如果你这样认为,那未免有点太小看张九龄了。那么,作者在诗中思念的那个人,应该是谁呢?
想当年,三闾大夫屈原在《九章·思美人》中在这首长诗中,曾把楚怀王比作一位美人,用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屈原试图用这种委婉曲折的表达方式,来寄托自己对君主的希冀,以求重新得到君王的眷顾,进而实现心中的政治理念。这种被称为“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后来就成了诗人们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
回到张九龄,有诗佐证,他对这种象征手法并不陌生。张九龄曾在《感遇》一诗中写过“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诗明显带有“香草美人”的象征寓意,用香草代指自己高洁的品德,而用美人比喻远方的君王。
那么,这首《望月怀古》,是在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心中抑郁的时候,睹月伤怀写下的。很显然,这首诗与屈原的《九章·思美人》用了同样的象征手法,用表面上的爱情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以此寄托自己对唐玄宗的希冀,希望重新得到君王眷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一诗。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作者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人。七岁能文,被张说誉为“后出词人之冠”。武则天长安二年进士,调校书郎,又授左拾遗。玄宗即位后,由张说推荐为集贤院学士,后任中书舍人,冀州刺史,洪州都督,岭南道按祭使,召拜秘书少监,副知院事。开元二十二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娛,写了不少清淡捥惬,寄托深远之诗。卒后谥号文献,有《曲江集》留世。安史之乱后,玄宗每思其忠谏之言,至为流涕。
此诗是一首怀念远方情人(或友人),以景抒情的诗。第一句“海上生明月”点出景,自然稳贴,展现了阔大雄浑的境界。这与稍早作者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有异曲同工之妙。“天涯共此时”点出相隔两地之友,同时思念之时。
第三四句写两地的“情人”彼此之“怨”与“思”。“情人怨遥夜””,“怨”漫漫长夜,彼此不能见面。“竞夕起相思”,竞夕,通宵达旦,生起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写作者徘徊月下的思念之状。“灭烛怜光满”,长夜不能入睡,是烛光太亮了吗?于是作者灭烛,可月色皎洁,浩渺无边。怜,爱惜;光满,满月之光。“披衣觉露滋”,作者于是披衣走出庭外,在那皎洁圆月的光华之下,只觉得夜深露湿,滋润沾衣。尽管如此,作者仍站在月下,望月思人。所以,“露滋”二字不仅照应了“竞夕”二字,同时暗示了滋生不已的遥思之情。
七八两句写期梦以自慰,收束相互思念之情。“不堪盈手赠”,不堪,不能的意思。意谓在这相互思念的不眠之夜。用什么赠给友人呢?我唯有满手的月光,故然月光饱含相互思念之意,可又不能送与。如何是好呢?我还是睡吧!或许睡梦之中还能与你有相聚之日呢!诗到此突然结束。留下了无数的相思?
全诗脱口而出,平易自然。由第一句的“月”到第三句的“望”,第四句的“怀”,再到五六两句的“望月”,直到后面七八两句的“怀远”,层层递进,秩序井然,景中生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意韵悠悠。
《望月怀远》这首诗是唐朝开元年间著名宰相张九龄的作品。
一、诗文内容: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二、作品历史背景:
张九龄,韶州曲江人(今广东韶关市),唐代著名诗人,唐诗三百首开篇便是他的《感遇》。他还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
张九龄性格耿直,敢直言进谏。然而唐玄宗后期越来越重视趋炎附势的小人,并听信谗言,开元24年,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被贬为京州长吏,此后唐朝就进入了长达十九年的李林甫时代。天元盛世也一步步变为天宝乱局,直到“安史之乱”爆发。
张九龄是个有胆识、有远见的政治家。开元24年,在幽州做军官的安禄山,违反了军令,打了败战,被押送到长安问罪,张九龄很就看出安禄山为人阴险狡诈,留着是唐朝的祸患,便主张将他斩首处决,然而唐玄宗却要刀下留人,于是将他放虎归山,最终酿成大祸,“安史之乱”让唐朝由盛转衰。
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八年病逝。“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想起了张九龄的人品和风度,不禁感慨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此后,朝中每次录用高官,他都会拿张九龄做标准,问道:“风度得如九龄否?”。然而,结果可想而知,张九龄之后再无“九龄”,否则唐朝也不会由盛转衰。
《望月怀远》正是张九龄罢相后写下的。
三、理解: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全诗开篇就将大家视线拉到茫茫的大海,一轮明月高悬天空, 清辉的月光洒向波澜壮阔的海面,这是动与静的结合,是一幅浑厚、气象高华的画面。这让人不禁联想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想起谢灵运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夜晚人是孤寂的,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皎洁的月亮,思绪飞到思念的人。他是否也在望着同一轮月亮?这时,诗人从实境拉到对人的思念。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曾写到:“愿逐月华流照君”。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这里的“情人”是指多情的人,诗人自已。诗人开始埋怨漫漫长夜让他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惹得他开始思念了。这个思念人的是谁?他并没有指明,但天上的那轮月华惹得他思绪万千。
综合前四句来看,诗人因望月而怀远,因怀远而相思。因相思而无眠,而又因无眠怨夜长。这层层铺垫的情感是多么细腻啊。他从宏大的大自然背景回到深邃的内心世界。犹如蒙利奇镜头,一下从室外的宏大画面切换到了室内的情感镜头。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是那盏蜡烛的烛光影响了诗人无法入眠?诗人起身灭烛,却奇迹发生了,月华透过窗户,洒满整个房间。柔和的月光代替了刚才的莹亮烛火,此刻屋内是满室的清辉,诗人怎么不心生怜爱。因怜爱诗人更加无睡意,索性起身披衣到庭院中徘徊,好好感受今晚的美好。诗人在清辉的月光下久久徘徊,不知不觉夜已深,清凉的露珠沾在了诗人衣上。此刻,诗人从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怨长夜漫漫,转到了心生宁静,享受如此美好的清辉夜晚。这又是从内心不安的动到心生宁静的静过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如此美好的清辉夜色,诗人很想掬起这满室的清辉赠给思念的人,与他一起分享。然而“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那么,不如回到屋内,期待在梦中能与思念的人相见。
诗人思念的人是谁?全诗没有提,无论是谁,这思念是深层的。有人说他这首其实一个政治比赋,无论是什么,这首诗让我们读到了这个夜晚的高洁、宁静和余韵悠长。而这不正是张九龄的人品和风度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望月怀远古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望月怀远古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