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昔仲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昔仲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昔仲尼是什么仲尼是什么意思三字经昔仲尼全文?
意思是: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出自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原文选段: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译文: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习。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
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昔仲尼,师项橐。是什么意思呢?
昔仲尼,师项橐出自《三字经》,意思是: 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 后面两句是:古圣贤,尚勤学。
项橐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样请教。古代的圣贤,尚且这样勤于学习,不耻下问(那么我们呢?)。你还可以搜索“昔仲尼,师项橐“出来一个详细故事,这大概也是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来历之一。七十子卒而大义乖,什么意思?
“七十子卒而大义乖”意思是:孔子的七十二个徒弟死了,儒学的精髓要意就偏离了。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书》:“及夫子殁而微言绝,七十子卒而大义乖。”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即成语微言大义。含蓄微妙的言语,精深切要的义理。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本指经书的要义,后指大道理。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
孔子为了传播他的学说,在学生陪伴下,驾车周游列国。有一天,他们来到了郑国。 一个孩子在路上用碎石烂瓦堆砌着什么,挡住了孔子的车。驾车的子路吆喝道:“喂,小孩,快让开,我们的车要过去!” 那孩子没有理睬子路,仍一心一意地堆砌着瓦石。 孔子从车上下来,走到孩子面前说:“孩子,给我们的车让让路好吗?” 那孩子抬起头,望了望孔子,说:“老人家,您看看我建的是什么?” 孔子低头一看,哈,地上是用碎石烂瓦堆砌成的一座城池。 孔子急着赶路,不太高兴地说:“孩子,你怎么不懂礼节?你挡住了车,误了我们赶路啊!” 孔子眨眨眼睛,反问孔子:“我不懂礼节?那么,请问老人家,世上是车给城让路呢,还是城给车让路呢?” 知识渊博的孔子,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他想:是啊,我把孩子摆城池当成玩耍,可孩子却不是这样想,他认为这是一座真正的城池,不能说孩子不对啊。再说,城是死的,车是活的,当然城不能给车让路,应该是车绕道过去。我倡导礼义,可我还不如这孩子懂得礼节。 想到这儿,孔子心平气和地说:“你说得对。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我叫项橐,七岁。”那孩子答。 孔子感慨地对身旁的学生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项橐这孩子很懂礼节,虽然年龄小,但在这一点上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说罢,孔子告别项橐,和学生们驱车绕“城”而过。 著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上“昔仲尼,师项橐”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昔仲尼师项橐”的典故,项橐,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 的一位神童,虽然只有七岁,孔夫子依然把他当作老师一般请教,后世尊项橐为圣公。
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中国首部儒家文化题材三维动画片《神童项橐》就是以项橐为原型,再现了春秋时期神童项橐的故事,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胸怀大志、聪慧多思、乐观坚强、谦恭有礼、勤奋好学、可爱灵动的古代神童形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昔仲尼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昔仲尼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