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三国蔡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三国蔡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杀蔡邕的书可以被拆吗?
不能,三国杀蔡邕的书不可以被拆。
三国杀群雄势力武将蔡邕的武将技能辟撰:当你使用黑桃牌后,或你成为其他角色使用黑桃牌的目标后,你可以将牌堆顶的一张牌置于武将牌上,称为“书”;你至多拥有四张“书”,你的手牌上限+X(X为“书”的数量)。
由于蔡邕的书是放在武将卡上面的,因此不可以被过河拆桥拆除。
三国杀蔡邕的配音是谁?
三国杀蔡邕的配音是刘植
刘植(?~26年),字伯先,右北平郡昌城(今河北巨鹿县)人。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莽末年,据昌城自守。后来,归顺刘秀,协助招降刘扬。久经战阵,平定河北,协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封昌城侯,随军攻下洛阳。公元26年,平定密县叛乱时候阵亡。
三国人物蔡邕是哪里人?
蔡邕是陈留人。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一说为河南尉氏县[61]、也有说法为河南杞县[62])人。[1]东汉时期名臣,文学家、书法家,才女蔡文姬之父。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后因罪被流放朔方,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董卓掌权时,强召蔡邕为祭酒。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侍御史、尚书、侍中、左中郎将等职,封高阳乡侯,世称“蔡中郎”。董卓被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不久便死于狱中,年六十。
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
蔡邕是被王允所杀,这基本上是历史事实,《资治通鉴》、《后汉书》、《三国演义》都有资料记载。
一、蔡邕其人
蔡邕(133-192),字伯喈,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圉人,东汉文学家、书法家。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是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学问家、文艺家,续写汉史,他的才情和孝义均得到天下人的瞩目,名望极高。
二、董卓、王允、蔡邕三人关系
说道蔡邕的死就要说道董卓。其实董卓、王允、蔡邕三人同时代,年龄相差也不是很大,三人同朝为官,董卓、王允就是军阀和政客,而蔡邕纯粹就是一个名士文人。
1、董卓与蔡邕
董卓进京之后,为了巩固自己对朝政的控制,诛杀排除异己的同时,听从谋士李儒建议,提拔一些名士提高自己的威望,增加自己的统治力。董卓征召蔡邕遭到拒绝,董卓发狠如果蔡邕不奉召,就要灭蔡氏宗族,不得已,蔡邕奉召到长安见董卓,董卓给了蔡邕很高的礼遇。甚至一日之内三迁其官,让蔡邕直接升至侍中的高位。(“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2、董卓与王允
大家对王允用美人计,离间吕布和董卓,最后吕布杀了董卓这段历史非常熟悉。其实,之前王允也为董卓所驱使,而且非常卖力。“董卓迁都关中,允悉收敛兰台、石室图书秘纬要者以从。既至长安,皆分别条上。又集汉朝旧事所当施用者,一皆奏之。经籍具存,允有力焉。时董卓留洛阳,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这可是王允的历史瑕疵,估计也是忌惮史官的所在。
3、王允与蔡邕
王允和蔡邕都曾为反对宦官干政做出过努力和牺牲,都曾违心的依附过董卓。但王允是个政客,思想偏执,气量狭小,刚棱疾恶,没有大的政治素养和追求,从董卓和他对蔡邕的不同态度就可以看出。蔡邕是名士文人,思路开阔,豁达开朗,傲气疏狂。他不拘小节也得罪小人,给自己被处死埋下祸根。
三、蔡邕的死因
《三国演义》中说董卓被杀后,蔡邕“伏其尸而大哭”;谢承《后汉书》中说蔡邕“闻卓死,有叹息之音”;范晔《后汉书》中则说蔡邕“及卓被诛,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三种说法都说明了王允杀了蔡邕。那究竟王允为什么要杀蔡邕呢?
对历史资料参照阅读,对历史要素进行对比,始终联系到历史当时的实际和人物的境况以及各种条件,从能否促进社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来看,王允的量级是很低的。
太尉马日磾谓允日:“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磾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 (《资治通鉴》)
看到蔡邕哭董卓,“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倾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忿,而怀其私遇,以忘大节!今日诛有罪,而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王允政治上短视,不能采纳正确的建议。认识上更是放不上台面缺乏境界,“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评说就是黑白颠倒。更多的可以看出王允偏私的个性在政治事件处理上险隘和短视的彰显。
还有,政客和史官在历史上从来都是矛盾冲突的。
“掌握现在就掌握了过去,而掌握了过去就掌握了未来”。权力在手的人一定要争夺对历史的话语权、叙述权和解释权,甚至一定要不惜代价,用政治用强力去争夺这种权力;而一旦掌握了这种权力,也即可随心所欲地叙述和解释历史,也就为将来绘就了合法性的蓝图。但史官的如椽大笔往往是坚实的正直的历史,这个巨大的冲突,也就决定了王允要杀蔡邕,因为他怕他笔下的王允充满瑕疵。当然,还有王允器具狭小不能容人的嫉妒扭曲心理作怪也是蔡邕的死因。
图片来自网络。
蔡邕(yong),字伯喈,人称“蔡中郎”,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擅长音律,也是大才女蔡文姬的父亲,更是东汉末年的一位旷世奇才。
蔡邕涉猎广泛,在文学、数术、天文、音乐方面都有建树,因此朝廷才几次三番的征召他。汉桓帝时期的中常侍徐璜、左悺等五侯听说了蔡邕的高超琴技后,将其推荐给汉桓帝,但是蔡邕不肯替这群人弹琴,于是走到半路的时候他假装有病,又返回到家中。
后为司徒桥玄所征辟,出任河平长。征召为郎中,参与续写《东观汉记》。迁任议郎,参与刻印熹平石经。因直言被宦官诬陷,流放朔方。后几经周折,避难江南十二年。
蔡邕作为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唐张怀瓘《书断》评蔡邕飞白书“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他生平喜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将所藏之书载数车悉数赠给王粲,还有四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20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蔡中郎集》,严可均《全后汉文》对其著作也多有收录。
蔡邕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传说中国四大古琴之一的焦尾琴就是蔡邕所打造的,蔡邕能弹会唱,还能听出音乐中的杀意。
除了才能,蔡邕被大家记住的更多的是他高尚的情操。蔡邕的长辈们都有很好的德行,在当地名气很高,到了蔡邕这一代,蔡邕也格外遵守孝道,是个有名的大孝子。他的母亲病重时,蔡邕天天服侍,没有丝毫怨言。
那么,这位旷世奇才怎么会被同样是忠于汉室的司徒王允所不容,给杀了哪?
还要从董卓说起,董卓掌权是,听取女婿李儒的建议,征召天下名士,以扩大自己的声望,于是强召蔡邕,若不从就灭了他三族,蔡邕被迫前往,被署任为祭酒,甚得董卓所敬重。被举为高第,三日之内,历任侍御史、治书御史、尚书。又出任巴郡太守,被留为侍中。后拜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高阳乡侯。
后来王允用“美人计”使得董卓被吕布诛杀后,蔡邕因在王允座上感叹而被下狱,当时王允认为蔡邕和董卓都是逆贼,把他关押起来准备杀掉,蔡邕请求不要杀他,就算砍断他的腿,但留着他的命也好,他想完成汉史的编写。马日磾也请求王允放过蔡邕,他说可以好好利用蔡邕的才能为朝廷效力。王允不肯答应说:“昔孝武不杀司马迁,后使作史,遂至谤书流于后世……”,就这样,心胸狭窄的王允把蔡邕给杀了
,可杀了蔡邕以后他又有些后悔,但是蔡邕已经死了。
董卓死后,尸首号令,也就是悬于城门之上,卓尸肥胖,看守军士用火置脐中点灯,满地流油,侍中蔡邕见状,伏其尸而大哭,只因一时知遇之恩,人之常情,本来可免其一死,但愿黥首刖足,也就是说在脸上刺字,砍掉双脚,续成汉史,王允不许,怕他谤书流于后世,毁了自己的名声,善人,国之纪也,制作,国之典也,王允,灭纪废典,这是后人对他的评论,蔡邕哭董卓虽然有錯,也不至于不可饶恕,杀蔡邕,王允更绝情寡义。
王允杀蔡邕的原因《三国演义》和《汉书》都是说因为他对董卓之死发出叹息,王允才责备并下狱杀他的。
《汉书》记载蔡邕上书道歉解释,说“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并请求黥首以完成汉史。王允说昔日汉武帝不杀司马迁,使得司马迁做诽谤的史书,流传后世,我不会犯这个错误,还是把蔡邕杀了。
不过裴松之在《三国志.董卓传》注解里对引用的《汉书》的这个记载存疑,认为不合情理,蔡邕不会叹息,即使叹息董卓,也不会傻到当着王允的面叹息。
这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蔡邕三绝碑指哪三绝?
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
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又是一绝;
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
故而称为三绝。
据虞预的《会稽典录》记载:“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五月五日迎伍神,为水所淹,不见其尸。”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曹娥非常孝顺她的父亲,知道父亲落水后,便日夜到江边啼哭。过了七天,曹娥也跳江了。又过了五天,她的尸体抱着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水面。
会稽上虞令度尚听到曹娥的事迹后非常感动,要为她立碑,并打算亲自为她撰写碑文,无奈写了几天都写不出篇满意的碑文,于是贴出告示,并许以重金封赏能写碑文的人。告示贴出后,很久都没有人揭。有一天来了一个童子把告示揭了,当场写了碑文,度尚看完后赞叹不已。这个童子不及弱冠,却文不加点,才华过人。写完碑文之后,他不领赏金就要走,度尚赶忙问他姓名,才知道他叫邯郸淳。
蔡邕听说了这件事,便赶去看碑文,可惜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着急要看碑文又等不到第二天,于是便用手摸。待到一个字一个字摸完之后,他说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人们听说后,就将他的评语刻在了碑的背面。
曹操不解,便问杨修。杨修这个人非常聪明,一下子就猜出了这两句话的意思,乃绝妙好辞之意。他向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体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辞”。曹操这才恍然大悟。

三绝碑就是曹娥碑,为什么又被称为三绝碑呢?那是因为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又是一绝;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故而称为三绝。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文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
何谓“三绝”?
曹娥孝顺父亲,投江而死,那是一绝;
邯郸淳年纪轻轻便能写出那么好的碑文,文不加点,又是一绝;
蔡邕用手摸来读碑文,亦是一绝!
故而称为三绝!
《三国演义》有一回讲到,曹操在征讨途中路过蔡庄。
蔡庄是著名才女蔡文姬的家,蔡文姬是曹操用重金从匈奴赎回的。蔡文姬的父亲是朝廷高官、大才子蔡邕的女儿。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三国蔡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三国蔡邕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