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与义临江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陈与义临江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九下课外古诗词临江仙原文?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宋 ]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临江仙(杨慎)
原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译文:
滚滚长江向东流逝,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是与非、成与败何必太在意,都会过眼而去,只有青山依然屹立,太阳依然东升西落。白发苍苍的渔翁与樵夫泊船江面,早已习惯四时变化,难得见了一次面,便畅饮一壶浊酒,笑谈古今。
【注释】淘尽:荡涤一空。 渔樵:渔父和樵夫。渚:水中的的小块陆地。
浊酒 :用糯米、黄米等酿制的酒,较混浊。
临江仙陈与义主旨归纳?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漂泊四方的寂寞。整首诗直抒胸臆,通过上下片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生的感叹。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是怎样的意境,如何理解陈与义《临江仙》?
宋代词人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在北宋灭亡,词人经历了国家巨变和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后有感而发的一首词。词的上片写词人回忆北宋时期在洛中与好友游乐一事;下片词人回归现实,以“渔唱”这一意象结尾,写出了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表明了对世事变化的感慨和对现实的不满。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的全词如下: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词的大意是:
回忆起昔日在午桥上酌饮,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月色随着潺潺的流水悄悄消逝。稀疏的杏花月影里,吹笛一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宛如一场梦,直弄得自己总是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欣赏春雨初晴的夜色。古往今来多少事,全都变成了午夜渔翁吟唱的歌声。
词意赏析:
上片:“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午桥”在洛阳一带;“坐中”指坐在一起饮酒的人。上片的首句以“忆”字开头,直接表明词人是在追忆往事。“午桥”曾是唐代文人在一起饮酒赏玩之地,词人便做效仿,和同时代的“豪英”一起在午桥之上把酒言欢。
-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长沟流月去无声”指月色随静静的流水悄悄消逝,这是静景,与后句中的“吹笛”这一动景构成了动静结合,以静衬动的艺术表现手法。“杏花疏影”指月光照射杏花而在地上形成的稀稀疏疏的月影。白天词人和好友一起在午桥上饮酒,夜晚在杏花稀疏的月影下一直吹笛到天明。
上片写出了国家动荡之前词人和好友把酒赏玩的场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描绘和构造了一幅闲适雅致清丽的画面和意境。
下片:“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堪惊”:胆战心惊。二十多年来国家巨变,词人南逃,每天都胆战心惊,原本平静闲散的生活被打乱,以至颠沛流离,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新晴”指雨后初晴。词人闲来无事,登上小阁赏看雨后初晴的夜景,也正是由此,词人触景生情,忆起了上片中昔日在洛阳和好友白天把酒畅饮,夜晚一起吹笛到天明的场景。“古今多少事“既包括上片的往事,也包括下片的” 堪惊“,”渔唱“通常是表达感慨和代替抒情的一种意象,在此处表达了一种凄清悲凉的心境。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这句话出自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其全词为: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很明显,词的上下阕界限清楚,层次感分明,上阙回忆美好的太平时光,下阙描述眼前的情景,可谓是一目了然,所表达的感情也是清晰明白。
忆往昔太平岁月。
那个时候,和友人一起,在午桥饮酒作诗,豪杰满座,诗词唱和,你来我往,好不惬意。兴致所致,看桥下流水,坐杏花树下,吹笛赏月,直到天亮了也不觉困意。
这种恬淡闲适的日子,在太平盛世随处可见,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是何等的美好。就像我们现在,三五友人一起,对酒当歌,再畅谈人生,互诉衷肠,坐在杏花树下,看桥下碧波里月亮的影子,你吹箫我弹琴,直到天明也不愿意散去。
看今朝战乱纷呈。
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写到当下,那上阙所写,是我的前二十余年,如今看来就如黄粱一梦,战火纷飞,已经找不到之前平和的半点影子,自己也常常半夜惊醒,再登高楼看午桥景致,忽然发现,谁也阻挡不了朝代更迭,历史最终也只成为了渔人口里的歌谣,被人唱几句罢了。
正因为经历了这一变迁,诗人才看透了世间事,堪破了红尘,“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可是,真是他看开了堪破了吗?如果这样,又怎会回忆太平盛世的美好?不过是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而自我的一种安慰罢了。
陈与义其人。
陈与义是宋朝杰出的诗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他的诗歌近似杜甫的风格,而词,又与苏轼,黄庭坚相若,大气豪放,贴近现实,却又别具风格,明快而自然。
陈与义因生于北宋末年,卒与南宋初年,和李清照一样,历经见证了国家的动荡,所以他的诗词作品中,多有忧国忧民、感慨身世之情,尤其这首《临江仙》,更是他内心真实的写照。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陈与义 〈临江仙〉鉴赏?
临江仙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简析】 此词上片回忆南渡之前在洛阳午桥上与从多豪杰之士的欢饮,叙事中有写景。下片所述时间上由昔转今,空间上由洛阳转回江南,是词人一番深之又深的感慨。 陈与义——《临江仙》 【年代】:宋 【作者】:陈与义——《临江仙》 【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馀年如一梦,皮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南渡后,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官至参知政事。以诗著名,原属江西诗派。宋室南渡后,诗风有了明显转变,由描写个人生活情趣转而抒发爱国思想,由清新明净趋向沉郁悲壮。亦工词,其词意境与诗相近,有清婉奇丽的特点,而豪放处又接近苏轼。有《简斋集》、《无住词》。 【注释】: 洛中:今洛阳。 午桥:在洛阳东南。 “此身”句:言自己虽幸存,但想起世事的变迁,仍不免心惊内跳,感慨不已。 新晴:雨后初晴,月夜清明。 “古今”二句:古往今来的是非成败,都已化作夜晚渔夫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词在艺术上疏快明亮,浑成自然,不假雕饰。作者在抒发悲慨之情时,“不直写事实,而用空灵的笔法以唱叹出之,”能化实为虚,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故此词备受历代词论家的欣赏,称其为“神到之作”、“笔意超旷,逼折大苏”。临江仙出自哪篇课文?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
①选自《陈与义集·无住词十八首》(中华书局2007年版)。临江仙,词牌名。洛中,指洛阳。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诗人。
②〔午桥〕在洛阳城南十里。
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之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赏析
从黄昏到夜阑,词人“闲登小阁”,回首往昔岁月,深深感到时光不再,豪情已减。洛城的繁华、午桥的宴饮、幽雅的杏花、悠扬的笛声,如同沟水中的月影,都已远去。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世事沧桑,人生如寄,不胜感喟。词人以清新之语,写怅惘之情,在追昔抚今中,抒发了落寞孤寂的情怀。当个人的愁苦融入历史的长河,那愁苦便淡去许多,成为渔唱樵歌,成为集体的记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与义临江仙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与义临江仙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