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梁武帝萧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梁武帝萧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南朝梁武帝萧衍为何要“出家当和尚”呢?原因是什么呢?
在开篇先说下梁武帝萧衍这个人。
一代布衣,策马疆场,书香卷气,心怀天下,敢想敢做,终成帝王。萧衍作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且为开国皇帝,一定是有勇有谋的。至于他如何当上皇帝的,这也可以单独再写一篇了。
在其治理初期,勤于政事,治国理民,为世人所称道,那为什么贵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皇帝,怎么会跑去当了和尚呢?
站在现在的角度分析,有三种可能:一是自己遇到了什么事,遭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想逃避现状;二是受人引导或蛊惑,导致不能自拔;三是厌倦了现状,甘愿放弃一切,换另一种生活方式。
可能这三种是并行存在的。
首先,根据史书(也可能是野史)记载,在其在位期间,确实有两件大事对其影响很大:
其一,萧衍的六弟萧宏与萧衍的长女合谋派人刺杀萧衍。一个是自己的女儿、一个是自己的弟弟,居然勾搭到一起要对其行刺,换谁可能精神上都接受不了,自己明明是个开明的好皇帝,结果亲人反过来要算计自己。虽然最终萧衍没有向其他朝代君主那样责罚或杀了他们,反而还给他的弟弟萧宏升官,但心里已经受到了重击;
其二,萧衍次子萧综居然背叛他投靠北魏。估计萧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疼爱有加的儿子会投靠其他国家,虽然这个萧综可能不是自己的新儿子,但毕竟是当成亲生骨肉养大的,这次事件发生后,估计又给萧衍来了一记重锤。
其次,有没有可能是受人引导或蛊惑呢?我觉得也有这种可能,当时佛教盛行,很多人信奉佛教,也让他对佛教着迷了。
再次,从萧衍502年登基,到其527年第一次出家,其间已经当了25年的皇帝了,也许是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宫廷生活。
总之,当一个人受到重大打击后,可能自己的心态就会发生变化,可能做出到局外人不能理解体会的事情。
原因有以下2点。
原因一 -- 对家人的失望
萧衍的六弟萧宏窝藏杀人凶手,萧衍得知后不仅不惩治反而还加封官职。不知好歹的萧宏更加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最后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萧衍的大女儿私通,同谋篡夺萧衍的皇位。派人刺杀萧衍时,事情败露,刺客被抓后处死,其大女儿自尽。萧衍一点也不怪罪萧宏。后来萧宏病死。
萧综是萧衍的次子,其母吴淑媛原来是东昏侯的妃子,跟了萧衍后,仅过七个月就生下萧综。这事明摆着的,是东昏候的种。萧衍不歧视萧综,封他为王。吴淑媛失宠后,对萧衍怀恨在心,就把这事悄悄告诉了萧综。从此萧综就觉得自己是东昏侯的儿子,和萧衍疏远了。梁和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让萧综领兵去作战,萧综却投奔了北魏。
萧衍非常生气,撤销了萧综的封号,还把吴淑媛废成庶人。后来,萧衍听说萧综有回来的意思,就让吴淑媛给萧综送去小时候的衣服。但萧综却不愿意回来。不久,吴淑媛病逝,萧衍又起了恻隐之心,又下诏恢复萧综的封号,给吴淑媛加谥号为“敬”。
原因二 -- 太聪明了,太能干了,给自己找个信仰
梁武帝萧衍从小就十分聪明伶俐,据史载,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一不通,为“竟陵八友”之一。登临御座后,虽然日理万机,但始终没有忘记读书,常常手不释卷彻夜苦读。他这种皇帝在整个历史上也算是凤毛麟角。
由于勤学刻苦,梁武帝在经学、史学方面的建树颇丰。在经学方面,他撰有《周易讲疏》、《春秋答问》、《孔子正言》等200余卷;在史学方面,他主持编纂了《通史》,并为之作序。可惜的是,现在这些书均已失传。
他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创作出了不少乐曲,研制出新型乐器,丰富了我国传统乐器的表现力。
他的棋艺也非常高超,称帝前常常与人对弈到深夜,称帝后兴趣不减,不少官员与他是棋友。特别说明的是,不是因为他是皇帝大伙让棋,是正南其北对弈,因为他下到尽兴之时,是不讲君臣礼数的。属全身心投入吧?
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梁朝文化艺术事业达到了东晋以来的最高峰,甚至连肚里仅有些许墨水的武将们也能吟诵出好些不错的诗。
萧衍登临御座48年,是南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前期他十他勤政谋政、锐意进取,废除了宋齐的典签制度,增大分封诸王的权力,妥善处理士族和一般老百姓的关系,设立国学,招五馆生,建集雅馆和士林馆,不重出身唯才是举。
他一年四季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据史载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地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下令在皇宫前设立两个函(即盒子),分别是肺石函和谤木函。功臣和有才之人,没有因功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良才没有被使用,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一般的老百姓想要给国家提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信。
总结
从549年伊始,梁朝一直陷于内乱之中,557年,陈霸先进封陈王,不久受禅称帝,建立了陈朝,梁朝至此灭亡。萧衍凭他的聪明才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尔后又由他的昏聩将其葬送。
对家人的失望,对生活感到无聊,让萧衍从此看破红尘,从儒家转向了佛家,几次入寺庙当和尚,讲解经书。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凭兴趣四处乱建佛寺,和尚“吃素不吃荤”,供奉菩萨和祖先只供素食这些规矩,就是他在这段时间兴起的。皇帝也是人,是人精力就有限,萧衍整天忙于那些事,导制朝纲混乱,社会动荡,国库亏空。
每个人活着,无论什么身份,其实都有自己坚守的信仰,有的人信仰金钱至上,有的人信仰权力至上,而梁武帝后期的信仰是佛教,这其实没有什么奇怪的。
那么,梁武帝是怎么走上崇佛之路的呢?
梁武帝早年其实信的道家,39岁即帝位,仍然以道教为本,但登上帝位不久后,梁武帝便正是宣布弃道归佛,于天监三年(504),四月八日,正式下诏舍事道法,皈依佛法。
梁武帝弃道归佛的时候,曾在诏书里这么说:
道有九十六种,唯有佛教才是正一之道,其余九十五种皆为邪道,我欲舍弃邪门歪道,而以事佛为正道。老子、周公、孔子等,岁时如来弟子,但化痕既邪,止是世间之善,并不能革凡成圣。所以,事佛则心强正信,事老则心弱清信,故应弃清信而趋正信。
姑且不论梁武帝这番佛道理论有没有道理,但从里面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梁武帝弃道信佛,并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其思想上的变化所导致。简单点说,我们此刻看到的梁武帝,不是政治上的皇帝,而是哲学(或者宗教学)上的思想家。
抛开梁武帝皇帝的身份,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为什么要事佛,并且闹了两次要出家的笑话来。
首先,我们先追寻一下梁武帝最初的身份:他年轻时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跟当时南齐皇室是一个家族。本就是簪缨世家,加上他喜爱读书,素有文学天赋,所以这样的萧衍,或许没做皇帝,大概是一个十分出色的诗人。
当然,没做皇帝之前,萧衍在建康文坛也是有一席之地的,他与沈约(史学家)、谢朓(南朝著名大诗人)等7位文人一同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时称“竟陵八友”。
到后来做了皇帝,在萧衍的影响和提倡下, 梁朝的文化事业也达到了东晋一来最繁荣的二阶段,《南史》对此评述:“自江左一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能成为诗人,写出优秀诗篇的萧衍,在思想上必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和钻研。萧衍有一首诗叫《述三教诗》,就很能说明他在思想领域的钻研以及对儒释道三教的见解:
少时学周孔、弱冠穷六经、孝义连方册,仁恕满丹青。践言贵去伐,为善在好生。中复观道书,有名与无名,妙术镂金版,真言隐上清。密行贵阴德,显证表长龄。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苦集始觉知,因果方昭明。示教唯平等,至理归无生。分别根难一,执著性易惊,穷源无二圣,测善非三英。
这首诗,是梁武帝总结自己一生学问的经历,展现了他自己从学儒、习道道崇佛的整个过程,也表明了他对三教的看法:他认为三教同源,但唯有佛教是圣英之教。舍弃道法而皈依佛教,是梁武帝本人信仰中心的转移。尽管这一转移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社会影响,但是,弃道归佛并不意味着梁武帝放弃了对道、儒的重视,抑或是用佛教排斥道、儒。
那么梁武帝在学问上的造诣有多深呢?
据载,梁武帝曾编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毛诗答问》、《春秋问答》、《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义》?《老子讲疏》等著作二百余卷。还撰有《通史》六百卷及《金海》三十卷。
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著述,可以看出来梁武帝不同于历史上一些封建帝王们对佛教或者道教的盲目信仰(求长生之类的),而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他信佛,是一种思想上的信仰,而非宗教上的虔诚。
总而言之,梁武帝“崇佛”,是个人信仰的转移,并非政治原因,也不是他疯掉了。或许有的人会说,信仰虚无缥缈,谁又知道一个人真正信仰的是什么,信仰又有多虔诚?
但信仰确实是存在的,我们今日之中国,不就是信仰坚定的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而换来的么?支撑他们不计名利,不惜性命的不是信仰,又是什么呢?
梁武帝是一个皇帝不假,但他也是一个人,也是有信仰的,不能因为他特殊的皇帝身份,就觉得他信佛这件事不可理喻,难以理解,又或者以阴谋论论之。
萧衍出生官宦之家,其祖上是南齐皇室的远支宗亲。凭借家族背景,萧衍刚出仕时便担任南齐开国功臣、卫将军王俭的幕僚。王俭见萧衍很有才华,言谈举止颇为出众,于是提拔他为户曹属官。因为萧衍办事果断机敏,和同事以及上司关系融洽,不久又提升为随王萧子隆的参军。军旅生涯中,萧衍屡建军功,地位开始显赫起来,成为军中实力派。
南齐萧宝卷即位后,为人暴虐,即位后擅杀诸多大臣,使得朝野惊恐,人心离散,更是冤杀了萧衍的兄长、尚书令萧懿。萧衍闻兄长被杀,集诸将起兵,得甲士万余人,马千余匹,船三千艘,直发都城。由于萧宝卷不停地诛戮功臣武将,人人自危,很多大臣相继投降萧衍。萧衍又挟持南康王萧宝融为天子,连破竟陵、江陵,在湘中诸军相会,直压汉口,并攻克都城门户郢州,长驱直入,直抵建康。守城的王珍国等人挥刀就把萧宝卷这位皇帝的脑袋剁下,派人送给萧衍投降。萧衍进城,以宣德太后令废萧宝卷为东昏侯。公元502年,萧衍废掉齐和帝萧宝融,建立梁朝。
萧衍早年以武功起家,信奉道家学说,后皈依了佛门,成为了虔诚的佛门弟子。他曾下诏令全民奉佛。在梁一代佛教成为时尚,南朝佛教至梁武帝而全盛。以至于梁朝的半壁江山内,佛寺达2846座,僧尼有82万余人。
萧衍之所以经常地出家舍身,经常地在经济上扶持寺院,甚至已经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利将佛教定为了国教,其实更深层的含义是为了争取到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来支持政治意义,要获得僧侣这一庞大势力的信服包括支持,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巩固南梁的统治。
萧衍表面上是屈身往寺院待着,沉迷于诵经祈福,但其实心里面是看一看身边的大臣贵族有没有想造反的意图,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心的希望自己在重新回去执政。萧衍这么明显的突出自己对佛教这么的迷信其实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威而装出来的,好依着这种政治表演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萧衍作为最痴迷佛教的皇帝,更是曾四次“出家当和尚”
一,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亲自第一次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后返回,大赦天下,改年号大通;
二,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第二次至同泰寺举行“四部无遮大会”,脱下帝袍,换上僧衣,舍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讲解《大般涅槃经》,二十五日由群臣捐钱一亿,向“三宝”祷告,请求赎回“皇帝菩萨”,二十七日萧衍还俗;
三,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萧衍第三次出家,这次群臣用两亿钱将其赎回;
四,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萧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
萧衍不仅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这使得他没有精力再理朝政,重用的人也出现了奸臣,造成朝政昏暗。老年的萧衍也是刚愎自用,广建佛寺,不听劝谏,这也直接导致了南梁的灭亡。“汉皇置酒未央宫,梁帝讲经同泰寺”,梁武帝萧衍“出家当和尚”的事也是名声在外了。梁武帝萧衍是个才能出众的统治者,但也正是生在乱世,尤其是生在南北朝帝王家族,南北朝皇家的荒诞,可以用魔幻主义来形容。
梁武帝萧衍不仅亲眼见证了那个可爱的时代,而且自己也经历了太多。最终决定出家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女儿背叛
梁武帝萧衍经历了亲女儿的背叛,萧衍长女不仅与萧衍的六弟萧宏发生了不可描述,难以启齿的不伦之事。而且居然长女还帮助萧宏,刺杀梁武帝萧衍以求谋权篡位。一个是自己的亲闺女,一个是自己眼看着长大的六弟,二人不仅做出了有辱门风的丑事,而且还合谋刺杀自己,梁武帝萧衍怎么能够不受刺激。
儿子背叛
南梁与北魏开战,梁武帝萧衍派儿子萧综出征,谁知儿子萧综居然带着军队背叛了南梁,投靠了北魏。国之存亡面前,梁武帝萧衍遭此背叛,怎能痛心不已。虽然说萧综是否是梁武帝萧衍的亲儿子,还存在争议,但萧衍待他却是比亲的还亲。萧综叛逃北魏后,萧衍仍然对他思念甚切,盼着他回来,但是最终也没能看到浪子回头。萧衍也是失望至极。
可见,经历了这么多,难免看破红尘。“出家当和尚”也是非常可理解的了。
梁武帝萧衍起兵灭齐的过程?
过程如下:
1.起兵准备:
萧衍在得知齐帝萧宝卷的暴政后,决定起兵反叛。他集结部众,拥有万余人、千余战马和3000多艘船舰,积极准备推翻齐帝。
2.对抗萧宝卷:
萧宝卷得知萧衍起兵后,派遣刘山阳率军3000人前往江陵,与萧颖胄联合起兵,共同对抗萧衍。
3.攻占重要地区:
萧衍率领起义军先后攻占夏首、汉口、江州等地,进至建康附近。
4.攻入宫城:
十月,萧衍等军向建康发动进攻,十二月攻入宫城。齐帝被征虏将军王珍国、兖州刺史张稷等所杀。
5.建立梁朝:
萧衍于次年三月接和帝萧宝融东归,迫其退位;四月,在建康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梁,即梁武帝。旋杀萧宝融于姑熟。
1. 积累实力:萧衍在南齐担任官职期间,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2. 时机选择:等待合适的时机,利用南齐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3. 起兵发难:萧衍正式起兵,率领自己的军队与南齐军队展开战斗。
4. 战略战术:他运用了灵活的战略和战术,多次取得胜利。
5. 争取支持:获得了一些地方势力和民众的支持。
6. 攻占都城:最终攻占了南齐的都城建康(今南京)。
7. 建立梁朝:推翻南齐后,萧衍建立了梁朝,自己称帝。
萧衍的起兵和成功灭齐,反映了他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以及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的变化。这场战争对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南朝梁武帝萧衍有着怎样的一生?
两个字传奇!第一出生传奇,据《南史》记载萧衍出身于顶级门阀兰陵萧氏,降生之初,异像频现,什么七彩异光环绕,什么舌纹八字,颈有浮光,什么两手掌纹为文、武二字,能御空而行等等。(帝王出生标配,史书大都爱扯这个淡)
第二少年天才,少年时的萧衍经史子集无一不通,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与同样热爱文学的沈约、谢朓、萧琛、陆倕、任昉、王融、范云组建了一个文学团体,号“八友”这八人在当时的文学圈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三仕途传奇,萧衍在文学圈浪了一段时间后,在家族推荐下去做了官,自此开始了他平步青云的仕官生涯。随着权力的扩大,萧衍的野心也在不断扩大,最终迫使南齐皇帝萧宝融禅位,代齐建梁。
第四死的传奇,称帝之初他勤于政务,但随着年事增高,似乎看破红尘,开始笃信佛法,行为举止一反常态,用人也不在任人唯贤,而是任人唯亲,政事也逐渐怠慢,于是奸臣当道,朝纲不振。后来侯景之乱爆发,落得个囚死台城的下场,死时八十六岁,他也是历史上为数不多被囚死还很高寿的皇帝。
南北朝南朝梁的开国皇帝是梁武帝萧衍,字叔达,乳名练儿,生于建康(今属江苏南京),祖籍兰陵郡武进县(山东临沂市兰陵县)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萧衍的父亲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受封临湘县侯,任职丹阳尹,母亲张尚柔是南朝宋宁远将军张穆之的女儿。
萧衍自幼博学多才,胆识过人,后入朝为给事黄门侍郎,因拥戴萧鸾称帝有功,被提拔为中书侍郎,曾带兵击退北魏军马,立下赫赫战功,升任大司马,都督中外军国大事。
南齐中兴二年,萧衍逼迫齐和帝禅位,建立南梁政权,建国称帝,史称梁武帝。梁武帝萧衍在位初年,任用陶弘景等贤良,颇有政绩,晚年遭遇侯景之乱,被囚禁,饿死在台城。
梁武帝萧衍是个很勤俭的帝王,史学家赞誉他“节俭过汉文,勤勉如王莽,可谓南朝一令主。”
梁武帝每日五更天起床处理朝政,数年之中从未间断,“一冠三载,一被二年”,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
梁武帝晚年崇信佛教,曾不顾大臣劝谏,两度出家为僧,害得大臣每次都要花费大量钱财到寺庙赎回他的真身,最终导致朝纲败坏,引发侯景之乱。
侯景攻占皇城,将萧衍囚禁起来,断绝了他的饮食。
太清三年(549年)五月,梁武帝活活饿死,享年八十六岁,临死前口呼“荷!荷!”,谁也不清楚他到底在表达什么。
民间传说,梁武帝萧衍之所以被饿死,是因为他前世是一个出家修行的和尚。
和尚曾养了一只猴子,担心修行的时候,猴子发出动静影响自己,于是就把猴子圈进山洞里,外面以石头封堵。
和尚入定多日,把猴子早给忘了,等到他想起来的时候,挪走石头,发现猴子早已饿死了。
和尚修成正果,转世当了皇帝,那个猴子转世投胎做人,发动叛乱,饿死皇帝,只为了报当年被饿死的深仇大恨。
他老祖宗有句话叫“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用在萧衍身上在恰当不过:“成也萧衍,败也萧衍”。他集明君和昏君于一身。前半生,辉煌伟大,建立梁朝;后半生,昏庸腐败,又把自己全败光了。
而且他的失败也代表着南朝开始走下坡路。在领土上,南朝丧失了淮河流域、四川等地,由半壁江山变成偏安一隅。在文化和正统上,包括梁朝王室、学者文人被掠走或者逃往北朝,西魏壮大,并成为主要的中国统一力量。杨广就娶的萧衍后代西梁萧氏。
说白了,无论从哪个当面看,这都是琅琊榜里的“靖王”!
本身就是整个南朝最有才的“竟陵八友”之一,才子中最著名的沈约等各种朋友各种计策硬扶上位,各种忠心却被迫走上帝王之路……
最后失败也只是太信任。兄弟(前太子)的遗孤、辛苦抚养长大,却各种作死反叛,萧衍从不追究……整个统治期间,就一个缺点:部下血亲可以肆无忌惮的叛乱,完全不用担心失败后被追究……整个中国历史独一份,也是醉了。
果然,最终死于候景之乱,正应了那句“上的山多终遇虎”吧……子嗣每个都很有实力,然后各种战乱,让北周的“外援”占了绝大部分的领土和财富,从而实力超越北齐统一中国……
梁武帝素来有菩萨皇帝之称,痴迷于佛教,在位期间,大兴佛寺,劳民伤财,置百姓于不顾,置国家大事为儿戏,三番两次把自己弄到佛寺里面,让大臣花重金赎回。最后把国家弄的乌烟瘴气,自己活活饿死,这样的皇帝未免太荒唐。
梁武帝早期尚能勤政爱民,后面迷上佛教之后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现在熟知的佛教界吃素和菩萨戒都是他发明的。成为汉地佛教所特有的文化,其实早起的佛陀并没有反对僧众吃肉,托钵化缘,人家给什么吃什么,还能要求别人一定得给素食吗?
在佛教经典里面供养三宝兴建佛寺功德无量,可是你看看梁武帝这样的行为有什么功德,有功德达摩传法为什么没有传给他,最终选择二祖慧可,要知道作为一国皇帝,达摩祖师传法给他岂不是能把法发展更快更好。实在是他担不起,没有那个资格呀。
人道成而后佛道成,在其职谋其位,作为一国皇帝,他的行为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他的换腔走板,荒诞不经的行为给大臣百姓带来了多大的灾难。所以他最终被活活饿死,他的梁皇宝忏依然影响着后人,也害惨了后人,害了多少人的法生慧命。希望学佛之人都能理性思考。
萧衍传了几代皇帝?
萧衍梁武帝建梁后共有四帝。共五十六年。
萧衍
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6月12日),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埤城镇东城村)人。南朝梁开国皇帝(502年4月30日-549年6月12日在位),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南齐时以门荫入仕,齐明帝时担任雍州刺史,参与抵御北魏入侵。永元二年(500年),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拥戴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建立南梁。萧衍统治初期,留心政务,纠正宋、齐以来的弊政。为使各州郡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采取了更换异己、任用亲信,兼以讨伐的方针。他尊崇门阀世族,宽待宗室。军事上抵御北魏南侵,在钟离之战取胜;后一度发动北伐,但战果不大。在位晚期,随着年事增高,开始怠于政事。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之乱”爆发,次年萧衍被囚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在南朝诸帝中位列第一。谥号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
萧衍才思敏捷,博通文史,为“竟陵八友”之一。所作的千赋百诗,其中不乏名作。即位后,曾令编《通史》六百卷,并亲自撰写赞序。后人认为“历观古帝王艺能博学,罕或有焉”。他善音律,精书法,在其倡导下,南梁的文学艺术得到长足发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梁武帝萧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梁武帝萧衍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