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轩》赏析
野居何处是,轩外一横塘。 座纳薰风细,帘垂白日长。 面山如对画,临水坐流觞。 更爱闲花木,欣欣得向阳。《南轩》作者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南轩原文: 野居何处是,轩外一横塘。座纳薰风细,帘垂白日长。面山如对画,临水坐流觞。更爱闲花木,欣欣得向阳。
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树阴下老早以前就长满绿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何时才能枝叶参天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鉴赏 安旗《李白全集编半注释》云,此诗于开元十五年(727)而作。
注释 南轩:轩原本指多窗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柯叶:枝叶。绵幂:密密层层的样子,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潇洒:洒脱,无拘束貌。此以形容松树枝叶在清风中摆动的样子。日夕:早晚。“终日夕”与上句“无闲时”对举。“阴生”句:阴凉处生出的青苔颜色深绿。
南轩学派简介
1、南轩学派在南宋时期占据重要地位,起源于湖南,为宋代理学的“湖湘学派”奠定了基础。学派后来在四川发展兴盛,一时之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张拭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分化,有的追随朱熹,有的倾向于陆九渊,还有一些则投身于永熹学派的陈傅良门下。
2、南轩学派,源于南宋时期,由张拭创立。张拭乃张浚之子,原籍汉州绵竹(今位于四川),后迁居衡阳,以“南轩”为号,因此世人尊称他为“南轩先生”,并以其号命名其学术流派为“南轩学派”。张拭自幼深受家学熏陶,青少年时期遵父命师从胡宏,学习五峰学派的学问,同时深入研习二程理学。
3、南轩学派的政治理念着重于品德修养和政治实践,他们倡导以贤能治理国家,滋养民众,并通过训练军队来对抗金人以实现复仇。其学术思想源于二程理学,但有所创新。他们的核心主张在于清晰界定人伦关系,尤其在义与利的辨析上,他们将“天理”定义为正义,而“人欲”视为私利。
4、李肖聃《湘学略》说:“南轩进学于岳麓,传道于二江(静江和江陵),湘蜀门徒之盛,一时无两”。门生们的学术和政治活动使湖湘学派更加流光溢彩。 历代评价 朱熹称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并述他受其深刻影响说:“余窃自悼其不敏,若穷人之无归。闻张钦夫(即张栻)得衡山胡氏学,则往而从问焉。
5、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下联:北宋哲学家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理学创始人之一。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其学派被称为“关学”,其思想对宋明理学影响很大。
6、张栻,字敬夫,钦夫,又号乐斋,南轩先生,南宋时期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著名政治家和学者,乃名相张浚之子。自幼深受家学熏陶,成年后拜南岳衡山五峰先生胡宏为师,潜心研习学问。
明朝南轩公简介
1、南轩(1518-1602),南逢吉长子,陕西渭南(今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人,字叔后,学者。明嘉靖进士。轩刻苦学习,至老不倦。人称“渭上先生”,“壮游金马,阅铨曹,历藩臬”门人杨光训《序》,著《资治通鉴纲目前编》。据南轩《自序》,说自己是吏部文选司郎中、翰林院庶吉士。
2、南轩公是燕王朱棣在没有成为皇帝前的军师和心腹,是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虚构人物。相关剧情:朱棣按捺不住,又派心腹南轩公、张玉寻找姚广孝。皇上赏赐燕王遴选来的小太监,燕王妃惟独看中了少年老成,宠辱不惊的少年马和。姚广孝与朱棣见面,两个胸怀天下的英雄惺惺相惜。
3、永乐年间,全民参与造船,郑和受命下西洋,平定海盗陈祖义。朱棣下令寻找南轩公,欲委以重任。陈祖义绑架南轩公,郑和船队历经磨难,最终确认陈祖义身份。在与渤泥使臣的交往中,郑和展现了智慧与和平使命。面对海盗威胁,郑和在南轩公的协助下,稳定了南洋局势。
湖南长沙南轩文化园景点介绍
南轩文化园总用地约1736亩,其中一期用地99亩,主要建设南轩书院、官步桥、南轩路等。 南轩文化园主要弘扬张浚、张栻、胡宏、朱熹为代表的儒家理学思想,他们作为湖湘文化的奠定者,影响深远。文化园重现了“道南正脉,一时最盛”的文化盛景,也印证了“宁乡人会读书”这句古话。
南轩文化园入园门楼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巷子口镇。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宁乡市X104道路找到该景点。南轩文化园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优美环境的景区,被誉为状元故里。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拥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进入园区,你会被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致的景观所吸引。
文星阁,位于南轩夫子祠前,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古建筑。文星阁建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坐落在长沙妙高峰上,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园林建筑。它以精致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游客。文星阁的建筑风格独特,以白墙黛瓦为主,辅以精美的木雕和石刻。
南轩石照壁地址在哪里?
南轩石照壁位于海南省澄迈县永发镇东兴村委会南轩村。这座石照壁是明崇祯九年(1636年)江南卢州府通判王炳儒(南轩村人)故居的中庭照壁。王炳儒是南轩村人,因此这座石照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轩石照壁高7米,长4米,厚0.3米,由56块石头砌成。
南轩村,位于澄迈县东北半山区,是王氏家族的世居地,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王恂,原籍福建古田,因戍琼而定居,他的次子王巨凰的后代中,有一位名为王赞襄的内史官在朝任职,而南轩石照壁便是他留下的痕迹。这个石照壁象征着王氏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和历史地位。
南轩石壁 澄迈县南轩村有一幢旧式三进的宅院,大门外矗立着一座高7米、长4米、厚0.3米的石照壁,因其工艺别致、雕刻精美,具有南方民族独特的风格,被本地人称为南轩石壁。据初步考证,这是海南省至今唯一保存完整无缺的明代石照壁。
南轩石照壁南轩石照壁位于永发镇东兴村委会南轩村。是1636年崇祯南被泸州府判刑的王秉儒(南宣村人)故居的中庭照壁。墙由56块石头砌成,高270厘米,宽440厘米,厚30厘米;墙壁内外四周雕刻塑料图案,雕刻双鹿衔灵芝;里面和外面,都刻着紫气东来和祝福星星高照,它在中间;中央印章上刻着寿。
【南轩石照壁】位于澄迈县永发镇南轩村。第四站,南轩石照壁-美亭美榔姐妹塔 交通路线:南轩石照壁-260县道-美亭美榔姐妹塔。全长2公里,车程5分钟。【美亭美榔姐妹塔】位于海南省澄迈县-260县道北150米。
南轩石照壁 南轩石照壁在永发镇东兴村委会南轩村,系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 )江南卢州府通判王炳儒(南轩村人)故居中庭照壁。
戴叔伦《南轩》原文及翻译赏析
野居何处是南轩,轩外一横塘。 座纳薰风细南轩,帘垂白日长。 面山如对画南轩,临水坐流觞。 更爱闲花木,欣欣得向阳。《南轩》作者戴叔伦简介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
诗大意为:南轩我的乡村中的居所在哪里,那是屋外有一个横着的池塘的房子。坐在堂前的座位上有细细的风吹,透过垂着的门帘感到白天过的真慢。瞧看对面山峰如同画中的一样,坐在小河边仿古人聚会时将杯盏放入水中任其漂流。我更爱闲时打理花花草草,看着它们对着阳光欣欣向荣的生长。
南轩原文: 野居何处是,轩外一横塘。座纳薰风细,帘垂白日长。面山如对画,临水坐流觞。更爱闲花木,欣欣得向阳。
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 唐 戴叔伦 《南轩》 诗:“更爱闲花木, 欣欣 得向阳。” 宋 王安石 《书湖阴 先生 壁》 诗 之一 :“茆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南轩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轩公、南轩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