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是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是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德是做人之道,即人之所以为人必须共同遵守的普遍原则?
是,道德就是作为一个人必须遵守的做人原则。一个人只有内心有了道德底线,才能明白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所以说我们在生活中必须要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才可以更好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才能让别人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道德”是我们做人的准则,又是我们的行为规范。“道”是宇宙规律,“德”是人的德行,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成为了我们做人的准则和规范。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用道德来规范,就不会有行为的准则;如果一个人没有了道德,就不配“人”这样的称谓。因为人类被创造者创造时就被设定为高智慧生命,并且被创造者赋予了引领其它物种向上提升与发展的能力。作为高智慧物种的人类,我们只有用道德来规范自己,才能走正确的人生道路,才能成为有价值的生命。
念念无间是功 心行平直是德什么意思?
意思是只有找到自己内心中的一种美好的选择,才能够让自己所做这些东西都是幸福的,各种不同的事物从自己的生活中反复出现之后,让自己变得更有勇气,我们在不断的去从这个世界之中追求一种快乐的时候,就能够找到让自己快乐的答案,各种不同的事情都是对生活的一种温柔。
在老子的哲学中,“德”为何物?
在老子学说中,其“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道”的玄德精神,就是“以辅万物之自然”发展,而不乱干预乱主宰(即“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所以老子曰:“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即人世间最大的德行,就是依道行事或治世。
又如老子曰:“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有德主政者是以“道”为模式与民立契治天下(即法治),无德者是以主观有为的政治主张治世(即人治)。天道虽然不分亲疏贵贱,但常助有德司契者获得最终的胜利或成功。
正因此,老子所谓的“道”与“德”,与孔子所谓的“道”与德,是决不相同的。
如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即孔子认为只克制自己复辟(毫无平等与道可言的)封建专制的礼制制度,才是有仁义道德的君王。
正因此,老子反对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即以封建专制的礼制制度治国,必导致虚伪狡诈的盛行,而成为社会动乱不断的罪魁祸首。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德应该是依据道而做出的行为。它与人们习惯上理解的得是相反的,只有不得,只有舍,才有德。依道而行,是功德,功德积累的足够多了,才能通天彻地,感化周边,利益众生。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由自然大道而生,通过德来育养,物质的形态,在自然环境中形成,成长,成长要靠德来育养,因此,德是一个大概念,于人于物,各不相同,有意识形态,也有物质形态,万物在“德”这个良好的意识形态和良好的物质形态中,通过“德”的育养,逐渐成长。
德与道同本同源,互为一体,道生万物,德育万物;《道德经》中所言之德无善无恶,无有分别,自然而然才是它的真实属性(或本质),顺其自然而为是其‘德’性,它与人定义的所谓‘道德’标准是有所区别的,人的判定标准只属人的认识概念,而不代表道中所言之德,《道德经》中多处提到‘婴儿’也是这个意思,婴儿天真无邪,纯真而无杂念,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没有分别心,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属自然天性,凭天性滋养,因此,婴儿的‘天性’更近于‘道’。(这与《圣经》中所说的‘羔羊’有异曲同工之处)。
读《道德经》不究其出处,不停止在对文字表面的理解,而要看重对其精神实质的理解与掌握,《道德经》共八十一章,通篇前后逻辑紧密,有充分的论点、论据、论证,最终以‘道法自然’而得出结论,想要真正读懂的最好方法就是通篇读,全面看,要学会用心去‘悟’。
我理解的"德",即是先天人的本性加以后天的修身养性而呈现的一种社会表现。德是扎根于灵魂中的,教人为善处事;教人爱国爱家;教人固守作人的根本。“德高望重”用以称颂哪些修身养性已达高境界的人们;“道德败坏”、"德不配位"用以责咤哪些侵犯人民利益的败类;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德”是作人的第一标准。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怎么来理解这句话?
在老子那里,德是人因尊道而在自身上表现出的行为,叫德。最高的德性是因尊道,而不是从他人那里得到。老子看到了人意识认知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意识对自身(无意识)行为的矫正的能力,因此提出了"上德″是对自我的认知和行为矫正的过程,而非学习他人的行为。"道"既是认知的对象,又是矫正自我行为的准则,所以最高的德性就是尊"道"。
总之,道是无意识的,而德是意识的。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是说:
人能立德,但不执着于德,虽然做了很多,但觉得自己没做什么,都是分内之事,始终“默默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行为,才是有德之士、上德之为。
舍得舍得,方能有德。
倘若立了德,总是在心中念念不忘,觉得自己做了许多好事,行了很多善,还祈望得到善报,这样的行为,所立的德是下德,因其执着而无德。
不德:不以言行举止,表现形式为德,而是以内心里十分的诚意为德,遵道而行。这才是真正的有德,上德。比如,以爱民利民的诚意为德而建立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不失德,内心里没有诚意,只是以言行举止,外在形式为德的标准,背道而行,绑架自己和别人。这是无德,下德,伪君子。比如西方那种完全没有爱民利民的诚意,而以虚伪的民主形式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霸权制度。
《道德经》是华夏千古文明中最重要的瑰宝之一,但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有些汉字的用意也随之变迁。查看新老版本字典可见一斑,所以有些不能用现代汉字用意解释。
《道德经》中将悟道层次分为五级,就是“道、德、仁、义、礼”,其中德是仅次于道的层级。
至于经中“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的意思应该是:达到德这个层次的人失德但有德可失,没有达到德这层次的人不失德是因为无德可失。
换句俗话比喻就像:富豪亏钱是因为有钱,穷人不亏钱是因为没钱可亏!(仅作解释比喻,本意不是歧视经济困难的人)
解读为:上等德者不以为自己有德,总在修炼是以就有德;下等德者总以为自己有德,不用修炼,是以就无德。
老子《道德经》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写在竹简的语言文字,又经多人转抄,语句语法都不完整,还无标点,其哲学都是“对立面转化的”,故解读只有能保留原字语,在其间“猜测填空”,又要知“反者道之动“《道德经40章》哲学机理,方能解密解读老子原意,对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是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是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