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甚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甚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意暇甚矣的意思是什么?
"意暇甚矣"是一个古代汉语词语,意味着非常闲适、无所事事。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时间里没有工作或事情要做,感到非常空闲和无聊。这个词常常用于描述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翻译?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翻译:孔子感叹到,天啦,我真的是衰老了!很久我都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出自《论语。述而五》。原句“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衰老的很厉害了!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这句话意思不难懂,但利用了状语前置的特殊句式:把状语(甚矣,久矣)放在主谓语之前(正常词序:吾衰也,甚矣)。
“甚矣吾衰也”的句式:
是典型的倒装句,补语前置,没有状语前置句。 正常语序应该是:吾衰也,甚矣! “甚矣吾衰也”为主谓倒装句。 所谓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进行倒装。
扩展知识: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如果说鲁迅《孔乙己》最后一句是病句,那“甚矣,汝之不惠”算不算病句?
给作古的名人找错,是一些无才、无知又想出名的人的一个"捷径"。也有可能是为了配合外国敌对消灭中国文化。这不是吹毛求疵,是吹毛求屁。因为所有的古文,古诗词都和现在人讲话不一样,就做为依据说是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语法现象
“甚矣,汝之不惠!”不是病句,而是特殊句式,是文言文的语法现象。
要了解“甚矣,汝之不惠!”是不是病句,应了解高考语文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哪些?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在此,只讲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黄州快哉亭记》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数量词。如:“闻道百”(庄子《秋水》),“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在《愚公移山》中愚公为了表达自己移山的决心,批驳智叟的观点,表达的感情较为强烈,所以,作者运用了由形容词充当谓语的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孔乙己》中最后一句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许多人争论的是‘’大约"和"的确"矛盾了,说是病句。在句面上分析,确实是。如果学生说大约今天一定会下雨,我会毫不留情地赏他个红枷。
孔乙己的死,小伙记没有亲见,所以只能用估猜的语气,说大约。但孔乙己的死又是必定的事实。因为他已被举人老爷打到严重残废,不会走路了。在那种社会环境下,本就穷困潦倒,食不裹腹,而又死要面子,一定不轻易向人乞讨,且也未必能乞到活路,死去是使人信服的说法。所以,的确死了是势必的判断。说大约是一个猜度的过程,的确死了是猜度的结果。如果这句话让我写,就写: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鲁迅先生用简单的一句话,表现的是人们对孔乙己的死漠不关心的态度,揭露了悲惨的现实。
战国时代的列子所叙之《愚公移山》的寓言里,智叟见愚公真的去移山,认为不妥,说了"甚矣,汝之不惠。"这句话,别人的解释是:你太不聪明了。认为说成"汝之不惠,甚矣。"才顺。
"不惠"在历来的解释中,都认为"惠‘’通‘’慧"。因为已设定他叫愚公,且是智叟说的话,自然不惠指不聪明合适。
我有不同意见。我们平时都会说经济实惠,惠有合算之意。如果这样解释:太过分了,你这样做太不合算,不合适。"之"是代词,代表移山这件事。
在许多人眼里,成书成说的东西是首先要尊崇的,因为那些成家的先辈是圣人一般,他们说的正确率高。这点无可厚非,因为这是学习者的应有态度。但并不代表都对。
古文中常见的通假字,很是烦人。细一想,这是错别字吧。古代文字的标准应没有今天之严格,且又难记难解,还会模棱两可,而且为了标新立异或美化全有许多引申义,等等现象造成分辨不易。古之文豪多有高官背景,奉承者多。如果不小心写错了,总有人为之圆说,于是,假出现了。有人圆场,假自然通了,此谓通假。有一有二就有三,朝代更迭,通假也就通行了。
有些通假是后人抄错或补充时误会造成的。所以对古文的理解,要着意为重,不能专研语法结构。
鲁迅在《孔乙己》里最后一句在今天看来是病句,在当时看来不是病句。而“甚矣,汝之不慧”不是病句,而是古汉语的一种常用倒装表达,和另一种结构经常被现在人用错。
今人对文言文倒装用法的常见错误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选自《愚公移山》的一句话,智叟对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
因为文言文和白话文是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文言文的行文方式已经固定下来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不能说我们现代人的文言文水平比古人还要厉害,我们只能去学习去分析,永远也没有机会去超越,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使用这种行文方式了。
语境里是要强调愚公之“愚”的程度,而不是他的不聪明,所以把表示程度的部分放在开头来强调。这种语法结构在现在的日语、韩语里面经常使用,即使英语里也有很多类似的用法,即把重要信息放在前面,把修饰信息坠后。 除了这种倒装结构,还有一种现在人经常用错的文言倒装句式。
很多人为了卖弄一下文言文积累,会说什么“古人诚不欺我”一类的句子,在一些网文小说里常见,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真正的表达应该是“古之人诚不我欺”。翻译过来就是“古人真没骗我啊”,在文言文行文习惯里,像“不”一类的否定词后面要进行倒装。
因为一个句子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开头和结束,把强调的部分要么放在句首,要么放在句末,是最显眼的。类似的还有感叹式的表达,比如“快哉此风!”。
《孔乙己》最后一句不必洗白,是白话史遗留问题。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鲁迅的话,就认为全都是对的,这么写肯定是有深意的,于是找各种理由为其解释。不否认,有些句子,比如我们常常讲的“两棵枣树”的梗,出自《秋夜》,是为了表达孤独。这是合理的解释。而孔乙己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呢?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么一句话有人从“语法”分析,说“大约”修饰的是“的确死了”的揣测,论文都有好多篇,其实解释很牵强。
试想一下,如果用今天的白话文该如何讲?
“孔乙己可能真的死了吧。”
可以看到,不仅表示表示推测的词在句中位置会变化,“的确”和“真的”两个词确定程度也是不同的,后面还会加上一个语气词来表示不确定。这句话就不会引起争论,而鲁迅的话会引起大家争论,就是因为它不太符合现在人的行文习惯。
在鲁迅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很不完善。所以会出现很多在我们今天看来使用不当的词汇或语句。比如“兄弟”和“弟兄”是通用的,而在我们今天的语境里,二者是带有感情和语意的差别的,甚至还有单复数的不同。“兄弟”前面没有数量词一般指一个人,而“弟兄”往往指一个群体,仔细体会“我兄弟”和“弟兄们”就当知晓了。
语言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鲁迅年代白话语言还不成熟,“的”、“地”、“底”通用。而发展到今天“唯一”和“惟一”依然混用,说明白话文还有提升的空间。但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要求前人,只是现在评判的标准变化了,而不是前人故意或疏忽导致的错误。
此言甚矣是什么意思?
试理解回答:“此”是指示代词,意思是:这、这个。“言”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话、说出来的话。“甚”的意思有两种,一种表示:严重、过分。词语“欺人太甚”的“甚”就是这个意思。
一种是作程度副词使用,意思是:非常、很。两种意思应结合上下文意来进行区别选择。“矣”是表示感叹意味的句末语气词。 试翻译:这话说的很对啊。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甚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甚矣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