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克己复礼为仁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提出的,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读音:kè jǐ fù lǐ释义:克:能。能使自己品行提升,才可能达到“礼”(西周之礼)。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仁的定义。近义词:严于律己。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对于“克己复礼”,传统和众认的解释是要约束和克制自己的私欲,从而使各自的言行合乎礼的规范。
这种解释看似顺理成章,无可非议,实则大错特错,歪曲经典。
这种解释之所以被公认,大概是受了朱熹解释的影响,因为朱熹在传统文化领域地位很高,所以他的解释几乎没有人质疑过。
克己复礼为仁是什么意思?
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成语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克己复礼读音:kejifuli解释;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出处:《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贵能克己复礼,济时益物。”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如何正确理解“克己复礼为仁”?
感谢邀请!
对于“克已复礼为仁”这句话我比较赞同钱穆先生的解释。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于这句话的注释是“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还引用了程颐夫子的话“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宋明理学一直坚持认为的“存天理、来人欲”的宗旨也正是由此而来的。
而钱穆先生对于朱熹的注释并不认同,他认为首先“克”更多的应该是“约束、抑制”的意思。“克已”则是约束已身的意思,并不仅仅狭隘的只是战胜自己的私意的意思。钱穆先生认为“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对于这种看法钱穆先生举了人与人相处“仁者相人偶”的例子,认为“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对于“复”字,朱熹注释“复,反也”,复,是反的意思。如“汤武反之”之反。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而钱穆先生则认为此处的“复”应如“言可复也”之“复”,说的主要是践行的意思。
对于“礼”,朱熹认为礼为“天理之节文”,也就是天理的规范和标志;而钱穆先生则认为礼应该是“仁道之节文”, “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钱穆先生认为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解释“克已复礼”,大义相通,但多半并非《论语》原文之本义。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指出孔子曾经说过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及“人而不仁,如礼何?”两句话,所强调的就是“礼之内心即仁”。另外,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归仁”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复礼”则多体现在处事之表象,并有工夫可循,最后从表象再反映出其意义。如果能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能一一符合礼的要求,以礼来规范视、听、言、动也正是修养内心的过程。“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己心之恻怛高明”,以此循环往复,不断修行,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而便谓之“约礼”?
克己復禮,四個字(詞)本意需要先弄明白。
克:通常解釋為克制……慾望。
己:自己(領導)
復:恢復。
禮:周禮。
一起翻譯過來就是克服侯王自己的慾望恢復周禮。聽上去,還比較合理,但這個還是不符合孔子盡善盡美的要求。
換一種解讀看看如何?
克:攻克,彰顯。
己:己德,明德。
複:修復,再現。
禮:先王之禮,古聖先賢總結的可以平天下的含有豐富仁德智慧的禮法制度。
在孔子看來,包括四聖,六聖。(具體的自己查),結合現實,按照聖人的標準努力修復禮法
以實現博施于民而能濟眾。這就是仁。
解讀經典,看“道咸齋”私家課堂。
去实践验证,这不是应试教育的数学题,没有实践的实际体验你任何的理解都是歧途,也就如看了某个菜如何炒、如何好吃,你没亲自炒、亲自尝你怎么理解都与不会炒、没吃过的人一样,就如盲人怎么理解白色,都不如有眼睛亲自看到白色什么样。
孔子说:“克己复礼以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认为周朝春秋后期是礼崩乐坏导致的相互攻伐吞并,使得社会动乱。那么如何解决问题?百家各有主张。孔子主张的以礼治天下“克己复礼”是其中最重要的主张。它的意思就是克制自己以周礼行事。具体如何做参考周礼,对于个人如何待人接物也要遵守礼制,我这样说,儒家没人反对吧?客观吧?那么为什么要克己呢?为什么会礼崩乐坏呢?这就要参看周礼九拜。这里面讲的很清楚,你见领导要行礼,见天子怎么磕头,见诸侯怎么磕头,依次类推。是个人都不想磕头。即使是诸侯礼数多了没人玩,不是什么正式场合也都稀里糊涂了。因此老子说“礼,攘臂而扔之”。孔子要求的克己基本上是放弃尊严,给领导磕头。因此今天有人宣扬儒家美德,我就要求儒生克己复礼,至今无一人敢赞同,怕被骂马屁精。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没祖师爷皮厚,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当然儒生是很有适应性,现在不磕头了,变通一下在领导面前毕恭毕敬!这是官场哲学,我说的可正确。
《论语·颜渊》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己复礼”,是孔子针对颜渊问仁的回答。颜渊是孔子弟子,被认为是其最得意的门生,列为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人之首。
颜渊此人,照孔子的说法,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颜渊本身就有很好的德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这样有德行的君子,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的欲望,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言语行动都合乎礼仪规范(这个礼,一般指孔子所推崇的周礼)。
也就是说君子是需要用礼来加以约束的,具体来讲,就是四个“非礼勿”,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颜渊认为自己虽然迟钝,但也努力践行着夫子对其的要求,“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弟子的提问,他的回答也各有不同。
如仲弓问仁,孔子答“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就是冉雍,冉雍曾经做过官,这里孔子对他就要求无论是接待贵宾还是派使百姓,都要小心谨慎,自己也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于他人,无论是否为官,做事都不要有怨恨。
再有司马牛问仁,孔子答“仁者,其言也讱。”
这是因为司马牛这个人,多言而躁,即话多,容易急躁,而孔子对其问仁的回答就是让他言语迟钝点,别太多话,对司马牛来说,这就是仁了。
古代史中“克己复礼”是什么意思?
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 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 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对“克己复礼”有不同的解释: 1. 克,克制、约束;复,践行。克制和约束自己来践行礼。 2. 克,胜;复,返回。战胜自己离开了礼的言行,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 3. 克:克制。 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4. 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出处: 《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使用举例: 克己复礼,以奉始终。(汉・班固《东都赋》)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曾手书条幅: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 了解克己复礼会发现人生的方向;懂得克己复礼会受人尊敬;深知克己复礼会使人理智的去看待人生观和价值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克己复礼为仁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克己复礼为仁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