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丰臣秀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丰臣秀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丰臣秀长不死丰臣家会覆灭吗?
不会覆灭,家康一点机会都没有。
如果丰臣秀长没有那么仓促的去世,那么丰臣秀吉出兵攻打朝鲜的计划就会被搁延,千利休与丰臣秀次也许就不会死,加藤清正与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的对立矛盾将不会明显化与激励化,德川家康压根就不敢反,但一切事情都没有如果。
而且也不知身体太弱还是曾经受过战伤,这丰臣秀长至死都没能留下一个后代,比丰臣秀吉还要惨;虽然后来将姐姐的一个过继过来继承家名,但是这个继承过来的丰臣秀保也是一个短命的娃,17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以至于丰臣秀长这一支就此断绝;
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为什么要发动“庆长之役”?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题主说的一点都没错,丰臣秀吉就是没数,一点儿数都没有。
胜利容易使人骄傲,尤其是不断的胜利。丰臣秀吉作为一个寒门子弟,本来连有姓氏的资格都没有,愣是靠着战功和织田信长的赏识一步步走到历史的顶点,并且成功一统日本,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关白。这个时候,丰臣秀吉能不膨胀吗?能不高兴吗?
日本人一向是觉得自己的领土太小的,觉得狭窄的岛国不足以容纳他们的野心。所以只要他们自己不内斗了,把自己那摊子事安排利索了,他们就要惦记着往大陆上发展了。千年以前的白江口,此后不久的壬辰倭乱(日本称之为文禄-庆长之役),以及三百年后的甲午,无不如此。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安内必先攘外。此时的日本虽然获得了名义上的统一,但是各家大名的势力还在,并不是所有人都服他丰臣秀吉,尤其是那个江户的胖子——德川家康。丰臣秀吉通过发动战争,可以将这些大名的势力去丢到大陆上消耗,从而稳固他在日本的统治。
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丰臣秀吉做着拿下中国、吞并印度的美梦,结果是他连鸭绿江都没过,自己还提前死在了国内。随后爆发的关原合战,他一家老小都被德川家康干掉,这也许是一种报应吧?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的战争,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称为“壬辰战争”或“壬辰倭乱”。丰臣秀吉确实心里没数啊。你用今天现代人的世界观,去看古代很多政治人物的作为,总觉得他是不是疯了,心里没有点13数吗?其实真不是啊,那会儿人,尤其是东亚地区,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是个什么样子。生活在交通和资讯闭塞环境中的人,是非常自大的。听说过中国的一句成语“夜郎自大”吗?夜郎国当时在西南地区确实算是个小小地强国,但跟汉朝比起来,还是太弱小,但人家不造啊!所以问汉使:“汉与我夜郎比,谁大?”
言归正传,就说丰臣秀吉为什么统一日本后还想发动朝鲜战争,并且想征服中国和印度。第一点:自大心理作祟,丰臣秀吉依靠主公织田信长的提拔发家,自此以后基本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从一个卒轻变成大名(诸侯),再击败各路强悍诸侯,成为全日本共主,加封关白、太政大臣,实际地位远在天皇之上,产生自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虽然他在日本是雄主一样的人物,放在古代各国也堪称杰出政治军事领导,但用今人观点还看,对日本之外世界的理解,他还是“井底之蛙”。他把朝鲜和明朝看得就像是日本的九州、四国一样,派遣使臣送书,敦促对方入贡,否则就威胁要动武。这个是他在统一日本时惯用的手法,但用在国际关系上,这个显得幼稚可笑。
丰臣秀吉主持“征韩大讨论”。
第二点:削弱大名实力,夺取新领地给家臣分配利益。日本在明智维新之前是真正的封建制,并不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各地政务,地方上的大名有很大的自主权,德川幕府是史上最强大控制力最强的封建制下的中央政府,都没有能完全改变封建制。战国时代,各路大名的实力是按照所拥有的田亩数和产量来计算的,以“石”为单位。大名们都有自己的家臣团,会给不同等级的家臣分封土地,这些家臣又还有自己的家臣,也会把自己领地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家臣们从领主那里获得田亩,是为受禄,根据“石数”向领主尽自己的义务,比如为领主处理某些政务,战争时提供多少兵马,家臣在自己的领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
日本屏风画中的“征韩图”。
战国时代的诸侯博弈,家臣的忠诚度非常重要,决定忠诚度的因素有很多,物质奖励是很重要的因素。领主授予家臣的田亩越多,家臣自然越富有,越体现出领主的隆恩和重视,家臣当然会更忠诚。所以控制和管理家臣是个非常重要的领导艺术,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可是有时候,家臣实力过强,也会威胁领主的地位,甚至取而代之,这种情况在战国时代太普遍了,称为“下克上”。织田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们原本是尾张国守护大名斯波氏的家臣,后来随着实力越来越强,充当了“守护代”的职位,逐渐把主公给架空了,最后取而代之。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君家族要保持最多的“石数”,这样才能有威慑作用。
日本浮世绘中的朝鲜海战图。
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除了他自己的家臣外,有很多大名只是迫于他的实力表示臣服,这让他并不放心。当时实力雄厚的大名家族有上杉氏、德川氏、毛利氏、岛津氏、伊达氏、长宗我部氏……那么有什么办法消耗他们的实力,让他们无力抗衡中央呢,发动对外战争是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开战以后,各家大名都要提供兵马粮草军费。另外,当时日本统一后,该分配的土地早就分配完了,可分配的利益越来越少,也需要开辟新的“财源”来满足家臣和大名们的欲望。从丰臣秀臣到他的家臣,还有一些大名,长期戎马倥偬,舞刀弄枪惯了,也闲不来,“开疆拓土、建功立业”驱使他们想发动战争。
1537年3月17日,未来的日本国天下人丰臣秀吉出身在农民尾张国爱知郡中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初名藤吉郎。他出身卑微,通过出仕尾张国大名织田信长而成为武士,后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一步步的爬上高位,成为织田家征伐中国地区(此中国非彼中国)毛利氏的一方大将。
1582年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中身亡,秀吉获知织田信长死讯后,迅速与毛利氏议和,率部急行军,数日后在山崎之战中击败谋反的明智光秀,获得了大义。随后在清须会议上拥立织田信忠长男三法师继任织田氏家督。然后在次年的贱岳之战中击败织田家重臣柴田胜家,最终继承了整个织田氏的地盘。然后,秀吉在随后的7年间通过谋略和征伐,名义上统一了日本。
但是,当时的日本政治体制仍然是分封制,各地大名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大名又有自己的家臣团,家臣通过侍奉主君,而得到以土地为主的俸禄,而各大名的家臣其实并不听命于丰臣氏,这就十分像欧洲中世纪时的封建制,即“我的领主的领主不是我的领主”,因此丰臣秀吉只能算是类似于中国周朝周天子那样的天下共主。而在此前的各种征伐中,需要用封地奖赏有功家臣,而然日本总共就那么点大,根本不够分封的,于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更广阔的海外,再加上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日本后,权力欲望不断膨胀,萌生了建立亚洲大帝国的妄想,甚至妄图征服明王朝将天皇搬到北京去,可谓是十分狂妄。秀吉发动战争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通过战争削弱那些对丰臣政权有威胁的大名的实力。
1592年(文禄元年),丰臣秀吉纠集了20万人准备跨海征伐CHAO鲜,将士主要以日本西国诸大名为同年4月跨过朝鲜海峡,在釜山、庆州一线登陆,这场被后世称为“文禄·庆长之役”的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谈到日本战国史中地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丰臣秀吉,我国吃瓜群众最为津津乐道的便是“万历援朝战争”,也就是棒子口中的“壬辰倭乱”,本子书里的“庆长之役”。的确我们这些后人看来,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难道不应该好好休养生息做个山大王,为什么要当个愣头青来招惹中国?
(身着铠甲的丰臣秀吉像)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如果我们站在当时丰臣秀吉的角度,抛去这位枭雄本身好大喜功的性格因素,实际上“庆长之役”的发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叱咤风云的丰臣秀吉,年轻时也是从基层足轻官兵做起的)
首先从丰臣秀吉个人出发,流民出身的他,若不是机缘巧合,前主公织田信长被杀为其提供了统一日本的契机,恐怕终其一生,纵努力拼搏,也难以爬到“关白”这个位置上吧。而低贱的出身,过于顺利地上位,也使得统治权威并不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宝座,他必须发动一场战争来为自己立威。
再看当时的日本社会政治,多年来的战乱使得豪强并起,而丰臣秀吉带来的日本统一局面,又使得大名们不能再向以前那样随意互相攻伐。僧多粥少,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对外扩张。况且通过战争,丰臣秀吉不但可以发泄大名们心中的杀戮与不满,还可以顺便削弱一波对方势力,在战争中实现军令统一,岂不美哉?
(多年的战乱,使得全日本军队整体作战素质较高)
另外,多年战争所锻炼出的数量众多,经验丰富的老兵部队,也是丰臣秀吉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底牌。这样一支支老练军队,解散怪可惜的,而且还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不解散又保留了各地方大名势力的强大武装力量。所以说还不如拉出去打打,打赢了就有土地,财宝安置抚慰这些部队;打输了也不急,反正也不是自己的人,这实际上是一门很聪明的买卖。
(日军的顽强抵抗,使中朝联军的反击一度付出惨重代价)
当然千算万算,老奸巨猾的丰臣秀吉,大概还是没有料到日本与明朝的差距还是那么大。纵日军顽强数挫中朝联军,但最终还是耗不过我泱泱华夏。
军情君是悟空问答的签约作者,希望亲们点波关注,以方便给大家普及更多军武知识!谢谢!
谢邀回答,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意思,事实上,日本对中国一直是有野心的,那时候日本就有“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的想法。只不过历史上一直被中国完虐,所以才没能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那种灾难。
众所周知,日本的国土面积不大,作为一个岛国孤悬海外,而且地震频繁,所以日本国民非常具有危机感。在第一次完成一统日本的壮举后,丰臣秀吉作为当时霓虹国实际上的掌门人同样面临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丰臣秀吉出身比较低下,统一日本使他的野心极具膨胀,认为自己可以和大明王朝扳手腕了,而且由于多年的战争,日本武士阶层极为庞大,跟随着丰臣秀吉的大名和武士希望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走向扩张成了必然。
当时中日两国交流频繁,丰臣秀吉从商人那里了解到了万历皇帝几十年没有上朝了,而且中国沿海地区常年遭到倭寇的袭扰,故而自信地认为日本出兵朝鲜,明朝不可能派兵救援。可惜万历虽然不上朝,却也早就收到了日本在准备船只战备的情报。日本一登陆朝鲜,明朝收到求救信息后就派兵救援了。结果丰臣秀吉被打得屁滚尿流,日本最终落入了德川家康之手。
丰臣秀吉大概是什么时候?
丰臣秀吉(日语:豊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继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以天下人的称号统一日本的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
丰臣秀吉是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乡贫苦农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轻(下级步兵),后因侍奉织田信长而崛起。本能寺之变后,在织田氏诸家臣内部斗争中胜出,成为织田信长实质的接班人。天正十三年(1585年)担任关白,后担任太政大臣,获赐氏姓丰臣氏,后将关白职务让与养子丰臣秀次而自称“太阁”。建立了新的封建体制:确定士农工商的身份。奖励新兴工商业,扶植城市的发展。天正十六年(1588年)颁布刀狩令,收缴民间武器,实行兵农分离,使武士集中居住于城市。宗教方面,保护佛教寺院,压制天主教的传布,迫害西班牙传教士,开日后禁教锁国之先河 。
丰臣秀吉的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幕藩体制转化有一定成就。在位后期逐渐变得昏庸多疑,并发动文禄庆长之役,庆长三年(1598年)9月18日病逝。其后部将德川家康趁机夺取政权。
忍道创始人
忍道的创始人是一位叫做薙樱子(Nagisakura)的传说人物。根据传说,薙樱子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将织田信长的忍者,他以其卓越的忍术能力和智慧而闻名。薙樱子创立了忍道,这是一种综合了武术、策略、心理学和道德准则的综合战斗体系。忍道的核心理念是以厚德积功、追求和谐、修炼身心并用智慧解决问题。薙樱子的忍术传承至今,成为了现代日本武士道和忍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忍道的创始人薙樱子是否真实存在,目前仍然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因为关于他的历史记载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以传说和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丰臣秀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丰臣秀长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