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侍坐原文及翻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侍坐原文及翻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笑子路原因的句子?
在《论语·先进》篇中,描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侍坐孔子的情景。其中,孔子对子路的笑,原文如下: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子路的话虽然充满了自信和豪气,但却显得过于鲁莽和轻率。子路没有考虑到治理一个国家的复杂性,只是简单地提出了自己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和困难。这种缺乏深思熟虑和谨慎态度的态度,让孔子感到有些好笑。
同时,孔子也借此机会教育其他学生,治理国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和冲动。需要有深思熟虑的计划和策略,同时也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去实施这些计划和策略。因此,孔子对子路的笑,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生的启示和教诲。
求,论语,待坐章,的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晒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主要内容?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有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皙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是一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
如何理解《论语》中的《侍坐》?
《论语·侍坐》是《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文中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进行的对话。孔子逐个发问,让他的四位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各自的政治理想和人生志向。爽直的子路率先回答说,如果让他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千乘之国,只要三年就可以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稳重的冉求回答说,如果让他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等到三年可以人民富足,不过礼乐文化需要贤人君子施行。谦逊的公西华回答说,自己愿意学习做宗庙祭祀或者国家会盟时的小傧相。洒脱的曾皙不紧不慢地弹奏完瑟曲,说自己向往暮春时节和朋友童子,在沂河边洗浴在舞雩台吹风,游性尽罢唱歌返回。孔子听后,神态不一,有的讥笑,有的赞叹,最后借曾皙询问而加以点评。整篇文章,有问有答,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夹叙夹议,既洋溢着师生之间亲切祥和交流探讨的轻松气氛,又彰显了儒家学子潇洒自在安邦治国的入世情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首先言外之意是孔子一直宣讲的礼制,众弟子侍坐孔子,体现了秩序,礼仪;其次众弟子性格不一,本色出镜,孔子作为优秀的导演,不做一言堂,讲求弟子之间发乎情止乎礼,垂范后世!再次孔子明确理想与曾皙同,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更为后世的教育工作者树立工作范式:不随意否定学生,但要确立学生中的标杆!最后引申的外层之意:也是对历史的经验性归纳“老师当时最看不上的学生,往往是现实社会中最有出息的学生,也是老师在关键时刻最能托付的学生!“
我们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并理解
1.四子排序的依据是什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颜回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仲由字子路,少孔子九岁;曾参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参父曾点字皙,没有年齿的记载;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
清朝人金锷认为,公西华少孔子三十二岁为合理。
钱穆先生推断发生在鲁定公十一年(前519年)前后,孔子担任鲁国中都宰时期,“时孔子年五十三,子路年四十四,曾皙年当三十,冉有年二十四,则子华年二十一也。”
2.孔子期盼怎样的回答?
徐英《论语会笺》:盖诱之尽言,以观其志,而圣人和气谦德于此亦可见矣。
孔子是问弟子想做什么什么?做到什么地步?能把国家治理到怎样的境地?并且要弟子们畅所欲言,不要因为孔子在场而有所顾忌。
3.从子路“率尔而对”能看出什么?
子路第一个回答问题,这是他性格使然。《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陵暴孔子。”
“率尔”是一个评价性词汇,并非客观性词汇。是谁对子路的评价呢?从文本中可知,夫子喟然而叹后三名弟子都离开,曾皙与夫子间的问答,应该只有他们二人得闻。自唐柳宗元以来,许多学者多疑心《论语》是由曾参的学生所编定,因为《论语》记录曾参的言行特别多,而且凡提到曾参必称曾子。
柳宗元《论语辨》:“且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卒成其书者,曾氏之徒也。”
所以“率尔而对”很可能是曾皙或曾参对子路的评价。
4.四子之志是一个连贯的治国方略。
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都是治国。强兵、富国、外交当然也很重要,但治国为了什么?国家的盛衰最后体现在哪里?曾皙比前三人高明之处在于他的目光投到了国家发展的根本目的上。但曾皙的志向想要实现,必然要经过子路、冉有、公西华的铺垫。
5.孔子否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吗?
孔子认为,子路可以做千乘之国的三军统帅,冉求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规模的国家的行政首长或百乘那样规模的大家族的总管,公西赤锦袍玉带立于朝堂,风度翩翩,善于迎来送往,接待贵宾,有外交之才。
《论语》中的《侍坐》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 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的志向、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第一部分写孔子向学生问志。第二部分写四个弟子对于孔子的问题做出的不同应答。第三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孔子单独和曾皙谈话,说出了自己对前三个人的评价。
《论语》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惟《侍坐》篇结构完整,首尾呼应,形象比较鲜明。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 ,甚至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四个弟子明确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谈谈各自的理想。子路性急,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见解。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只是刻划一个场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从头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孔子的无限的赞叹,表明了孔子思想的倾向。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两种思想熔为一炉,春风沂水,春暖和煦,如沐春风。既可以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以道德上的修养,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历来意见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一孔子与曾点者,以曾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二是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之理想。
《论语》中的巜侍坐》。
“侍坐”“侍”者,站在一旁陪伴长者之意。“侍坐”则是陪伴长者,与长者一起坐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其中,曾点之志向深得我意,还发了朋友圈。
侍坐孔子的志是什么?
孔子表述道德意志的主要范畴是“志”,并以“弘”、“毅”、“笃”、“勇”、“恒”等范畴来阐释种种具体的道德意志品质。“匹夫不可夺志”(《论语·子罕》)之“志”指的就是人应当具有独立人格与不可剥夺的意志;“志于仁”、“志于道”,强调做人应以“求仁”、“闻道”、“行道”为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侍坐原文及翻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侍坐原文及翻译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