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欧阳修秋声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欧阳修秋声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欧阳修秋声赋全文及释文?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秋声赋》是一篇以秋天为题材的赋文,表达了秋季景色的美和时光的流逝。以下是《秋声赋》的全文以及释文:
《秋声赋》全文:
凉风瑟瑟,归鸿传影。润物细无声,卧龙跃马。听黍离离,佯倚篱萧,满川前山,欹斜南涧,静耳闻涛,歌笼乡白,离樽群风。感时慨讽,援疏深丽。
郑州兰谷,犹足追随。尚如千古风流,况时晖。饮冰爽,品果熟,汲井玉水,枯落天步。书干旧迹,文马风姿,万乘之朝,太仓之旅,肝心脑髓,徒尔凄凉,慷慨非常。
眷眷南郑,汝川之山,数皇之骓,昭孟之邦,彭颠之词,鲁史之壤,晋高子之故,千秋功业,得之弥厚。渺烟树杪,咆嘯铜驼,山雨山昏,风雪若忽。情平望女,吟淡川鸿,穷途洛水,翦然悠悠。
愧我平生,过此其多。光景际会,烂然乎夙昔,孜孜以求,驯驯所穑。余有罪愆,吾岂让於人乎?
《秋声赋》释文:
这篇赋文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表达了作者的感慨和思考。文章描写了秋天的景象,包括清凉的秋风、归来的候鸟、稻谷成熟等,以及一些历史典故,如郑州的兰谷、汝川的山川、太仓的马、彭颠的文学等,都被用来点缀文章,增加了秋天景色的韵味。
作者借着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认为人生充满了挫折和不幸,但也有许多值得珍惜的时刻。他在文章中谦虚地承认自己的过失,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恩之情。
总之,这篇赋文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写,以及与历史、文化、个人生命经历的联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秋风赋和秋声赋?
秋风赋与秋声赋都是描写秋季的文章,但它们侧重点有所不同。秋风赋以秋季的风为主题,描绘出秋风沁人心脾、清新爽朗的气息,表现出秋季的安静和宁静。而秋声赋则以秋季的声音为主题,描述秋季特有的声音如落叶飘落、风吹树叶的声音等,展现了秋季的深邃和寂静之美。两者共同表现了秋季的独特魅力,但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展现出来,为我们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秋季景象。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
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原文是: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是从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手段来描绘秋声的?
《秋声赋》是宋朝欧阳修的文学作品。它是辞赋作品。
作者以草木在秋天的境况作为描述和铺垫,通过草木在历经春生夏长后,在秋的肃杀气氛之下展开联想,感叹作为草木在秋天的摧折后的悲苦和凄凉以及无奈,由此延及到人的悲愁与困扰,是对人生不易的体悟,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文章词句清雅,立意高新,格调高雅,章法严谨,集写景,记事,议论,抒情为一体,是古代不可多得的辞赋体裁作品。
作者知识渊博,将古人在五行和五音之中
所赋予秋的定义发挥开去,联想到“草木一秋”的境况,是古代东方哲学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欧阳修作此赋时,年已五十多岁,他虽身居高位,然而却感慨宦海浮沉,政治改革的艰辛和不易。因而他写了《秋声赋》,借“秋”的肃杀气氛,来抒发他对人生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人的渺小和大自然的伟大。
谢谢邀请。
回答:欧阳修的《秋声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运用四种方法来描写秋声。
一是运用比喻的方法,从正面描写秋声
如文章中的这些句子: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在这些句子中,作者先后以风雨声、波涛声、金铁声、军队夜行声,来描摹秋声。秋声本无形,但作者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作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这是正面描写秋声。
二是运用烘托的方法,通过写秋状从侧面描写秋声
例如文章中对秋状的描述:
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通过以上描述,作者从秋之色,秋之容,秋之气,秋之意四个方面,把秋天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惟妙惟肖,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样通过描述秋状,烘托了秋之威力。
三是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写秋阴从侧面描写秋声
比如作者这样描写秋阴: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即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在这里,作者写了刑官、兵象、五行、时令、宫商等自然及社会现象,初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不着边际,其实就是运用对比手法,描写秋天的阴,秋天的肃杀。这也是从侧面描写秋声的严酷。
四是运用联想手法,通过描写秋声抒发秋感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此时作者仕途虽已入顺境,但长期的政治斗争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复杂,逐渐淡于名利。因此借秋抒情,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这一立意,抒发了作者难有所为的郁闷心情,以及希望自我超脱的愿望。
总之,欧阳修的《秋声赋》,以有声之秋与无声之秋的对比为基本框架,把写景、叙事、议论和抒情熔于一炉,骈散结合,洋洋洒洒,浑然天成,是宋代文赋中的典范之作,很值得一读。
以上回答,纯属个人的阅读理解,如果您觉得分析的有道理,就请点赞、转发吧!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也请留言交流,以便改正!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是欧阳修晚年所作。秋在古代是肃杀的象征,一切生命都会在秋天开始终止。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的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秋声,即秋天的声音。作者从秋之色、秋之容、秋之气、秋之意四个方面把秋天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于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这种秋气,是一种肃杀之气,是让人速生冷颤之气。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作者以秋之色、秋之容、秋之气、秋之意四个方面为主题,通过对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描写手法,抒发议论。使之感到秋声之悲凉,大自然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摧败、荒老与凋零,以及作者对宦海沉的政治生涯的忧虑感叹。在《秋声赋》中,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和深沉的感概。
郑板桥写的秋声赋?
《秋声赋》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的辞赋作品。此赋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主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全文以“秋声”为引子,抒发草木被风摧折的悲凉,延及更容易被忧愁困思所侵袭的人,感叹“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也是作者自己对人生不易的体悟。全文立意新颖,语言清丽,章法多变,熔写景、抒情、记事、议论为一炉,显示出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郑板桥有三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还有“难得糊涂”可概其生平和品格。郑板桥书写过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所作的《秋声赋》,但真迹未现世。郑板桥善楷隶,综合草隶篆楷四体,再加入兰竹笔意,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自称“六分半书”,他以黄山谷笔致增强作画的气势,以“乱石铺街、浪里插篙”形容其书法的变化与立论的依据。
原文: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 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 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欧阳修秋声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欧阳修秋声赋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