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求上得中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求上得中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问说》中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
--出之于《问说》刘开写的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duo),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求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详细逐字解释?
蚤通“早”早晨
颖脱而出:指整个锥锋都露了出来。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非特:不只。
参考1:要是让我毛遂早点处于口袋里,一定会脱颖而出,岂止是仅仅冒个刀尖而已?
这句话表现了毛遂强烈的自信,以及对平原君不能识别人才的委婉责备.
参考2:“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关雎中哪一句抒发了男子求知得之的美好愿望?
关雎中,“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抒发了男子求知得之的美好愿望。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都是既得之后的情景。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极写快兴满意而又不涉于侈靡,所谓“乐而不淫”。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一句抒发了男子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
《关雎》中的男子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好联想。“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书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书写了男子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关雎中抒发了男子求知得之的美好愿望的句子是: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
此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求上得中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求上得中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