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万里赴戎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万里赴戎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中赴和飞的表达效果?
出自南北朝乐府诗集的《木兰诗 / 木兰辞》。
意思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
赴和飞的表达效果用这两个字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
过去多认为《木兰诗》所产生之基础,为北朝尚武之社会风俗。但是,北朝历史发展之主流,是入居北中国的游牧民族接受农业文明,进而接受中国文化,最终为中国文化所化。
行军万里奔赴战场作战,翻越关隘和山岭就象飞过去那样迅速。写的是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写出了征途之遥。“赴” 暗示了风尘仆仆的状态,也点明了军情的紧急,须尽快赶赴前线。 “度” 以“度”来形容翻山越岭,表现出了速度感,不用过,不用跑,不用奔,让文字显得形象而生动,情景跃然于纸上。
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意思?
原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注解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 :指战争。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度,越过。译文不怕万里征程的遥远,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为什么有人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偶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出自《木兰辞》全文是: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首诗描绘了木兰代父从军和辞官还乡的不寻常经历,歌颂了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不贪图功名利禄、热爱田园生活的优秀品质。
”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的意思是: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戎机,战争,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描写了木兰征战途中艰辛的行军场面。和抓着战机歼敌的过程。
要判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是不是对偶句,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对偶,以及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对偶句分正对于反对两种,
正对,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补充,: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是相反或相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练,抒情酣畅。鉴于对偶的定义、特点、作用综合分析“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诗符合正对的想补相衬,是对偶句。(下句补充说明上局,且字数相等 ,韵律符合)
这两句绝不是对偶句。至于为什么“有人说是…”只能说他不懂对偶句的要点。
对偶,也叫对仗。具体要求是:一、上下两句,字数相等。二、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字,要求平仄相对(相反)。三、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要求:词性相同,词意相对。四、上下联不能出现相同的字。五,一般上联要仄收(尾字为仄),下联要平收(尾字为平)。
参照以上要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一联只有“上下联字数相同”符合规定。其余无论平仄、还是词性、词意都不符合对偶句的规定。因此,不能称之为对偶句。
纵观整篇《木兰辞》,只有一联,中规中矩的对偶句。那就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朋友们可以对照上述要点,逐一查核。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偶句吗?
我的答案是:NO!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对偶。下面先看看“汉典”对“对偶”的解释:
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商务印书馆)关于“对偶”的解释:
从上述这两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到,对偶句至少应该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前后两句话字数相等。这个是基本条件。
第二,两句话的结构形式相同。这个内容就多了,包括句子结构相同,若前一句是主谓结构,后一句也必须是主谓结构;若前一句是偏正结构,后一句也必须是偏正结构;相对应位置的字(或词)词性相同也必须相同。
据此,再回过头来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这两句。除了字数相同之外,这两句诗也就“赴”和“度”都是动词,此外再没有别的相同之处。
词性上,“万里”是数量词,而“关山”是名词;“戎机”是名词,而“若”“飞”都是动词。在句子结构上,“赴戎机”是个动宾短语,而“度若飞”则是个谓补短语;而且,“关山度若飞”还是个倒装句,正常的句子顺序应该是“度关山若飞”。
所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是对偶句!
顺便说一句,别轻易相信某度,那上面的错误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所谓对偶最基本的是:词性相对,意思相对或相反,字数相等的二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只是说木兰和边塞将士打仗英勇,没有意思相对或相反,词性也不相对,更不用说平仄了,所以这两句不是对偶的修辞方法。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出自文言文《木兰诗》,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奔赴边关,千万里行军打仗,置身于繁忙的军务中。(风尘征战间,)时光飞逝,已是跨越了重重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 戎机:繁忙的军务。 万里赴戎机:千万里行军打仗,军务繁忙。 关山:关隘险阻,千山万水; 关山渡若飞:跨越了重重关隘险阻,渡过了千山万水,转眼间时光飞逝。 这句话不可以单独从字面上进行解释,应联系上下文意思来串通理解。后面的意思应该是:北方的寒气中仍不时传来金铎(战事警报)的声音,刀剑的寒光依然映射着身上的铁甲,转眼间(木兰)已身经百战,从士兵成长为将军,并且十(二)年后得以凯旋而归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诗中之事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后期。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木兰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木兰诗中的机的一词多意?
一词多义 市:
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2.愿为市鞍马(动词,买) 将: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2.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帖: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机:1.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 2.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万里赴戎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万里赴戎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