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谭嗣同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谭嗣同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谭嗣同潼关全文赏析?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首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马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马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要求冲破约束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束”“不解平”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首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谭嗣同在死前写了一句什么名诗啊?
狱中题壁诗
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被梁启超改了
原诗是: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谭嗣同绝命诗是什么?
谭嗣同《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赏释:审一首绝命诗。戊戌政变失败后,许多人劝谭嗣同到日本去避难,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后被杀。他死得很壮烈,所以这绝命诗也极壮烈。“横刀向天笑”,确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气概。“肝胆两昆仑”指肝胆相照的两位朋友,一般人认为指的是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诗句对爱国者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谭嗣同诗?
谭嗣同的诗很多,选以下两首。
《狱中题壁》
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感》
清·谭嗣同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古诗《潼关》原文是什么?
全文为: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潼关》是清代谭嗣同14岁时写的诗,该诗是七言绝句。当时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译文: 从很久远的时候这座城就被云簇拥着,秋天吹来把马蹄声都淹没了。 波澜壮阔的河流在它面前都显得很拘束,大山在潼关面前也懂得自己不平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谭嗣同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谭嗣同诗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