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无家别原文及赏析
【赏析】 《无家别》通过主人公入伍之前的自述,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全诗由三部分组成。从开篇到「一二老寡妻」是第一部分,写主人公征战结束以后,回到家乡见到的情景;第二部分共四句话,「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三吏》《三别》是杜甫“即事名篇”的时事乐府,既吸取了乐府民歌的精华,又融古于今,尽脱窠臼,具有高度的艺术创造性。这首《无家别》,又是其中比较突出的篇章,在艺术表现方面颇有可供借鉴之处。 层次清晰,结构谨严。 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
后以抒情之笔抒吐其再次被征的凄楚而复杂的心境,文情跌宕,婉转曲折。诗以极简练之笔,以田园之荒芜括战乱之残酷激烈,以再次被征包容前次被征的情景和征后的家事变化,以母死委沟溪回应前面向一二老寡妻询问家事的过程,以“县吏知我至”交待了前次之被官府强征的情景。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⑩。【注释】①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蒿藜:泛指野草。②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蹊:小路。③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④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无家别·杜甫》原文与赏析
1、【赏析】 《无家别》通过主人公入伍之前的自述,表现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 全诗由三部分组成。从开篇到「一二老寡妻」是第一部分,写主人公征战结束以后,回到家乡见到的情景;第二部分共四句话,「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2、原文:无家别 作者: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3、见杨伦《杜诗镜铨》引)沈德潜在讲到杜甫「独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时指出:「……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4、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以后,乡村一派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丛生。我所居住的乡里原本有百余户人家,只因这世道离乱都各奔东西。即便是活着的也不知去向、没有消息,而战乱中死去的人早已化为烟尘泥土,与世长辞。因为邺城兵败,我寻找家乡的旧路回到这里。
5、又有透过一层法,如《无家别》篇中云: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鼙。”无家客而遣之从征,极不堪事也,然明说不堪,其味便浅,此云: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沈德潜《说诗晬语》) 《无家别》,亦行者之词也。通首只是一片。《三别》体相类,其法又各别。
杜甫《无家别》诗词赏析
杜甫《无家别》题解无家别,译文,注释赏析 无家别 【题解】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邺城兵败之后,杜甫亲眼目睹了朝廷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无家别的拉夫政策的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三吏三别”六首叙事诗作。这是“三别”的第三篇。
说得更清楚些,那就是:《新婚别》写新郎当兵,新娘子送别;《垂老别》写老汉当兵,向老妻告别;《无家别》的主人公则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无家别他送别,又无人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对老天爷倾吐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生无家别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无家别?! 此诗以“战败归家已无家”的单身汉口气写,陈述了无家被征之苦。无家,谓家中无任何亲人也。《新婚别》中的新郎,还有新娘子可别,《垂老别》之老翁,还有老妻可别,此诗之单身汉战败归来已是母死家破,孑然一身,无任何人可别矣。
关于无家别和无家别朗诵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