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简介
1、战国兵家人物。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不知姓,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后,改称尉缭。他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
2、尉缭,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魏国人,生卒年不详,因在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被任为国尉,故又称尉缭。他著有《尉缭子》,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主张“并兼广大,以一其制度”。
3、深受历代兵家的推崇。《尉缭子》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以及《司马法》等经典之作并肩而立,共同构成了中国军事学的基石,在宋代时被誉为《武经七书》之一,对后世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尉缭子》这部兵书自汉代以来,历代均有著录,但卷数和篇目各异,有记载为五卷、六卷,篇目多达三十二十二十三十二篇等。现存版本共有二十四篇,包括“天官第一”至“兵令下第二十四”等,内容涵盖了军事策略、将领管理、军事法规等多个方面,是古代军事思想的瑰宝。
5、尉缭,生卒年不详,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姓失传,名缭。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入秦游说,被任为国尉,因称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同时也是秦始皇的情报兼特务头子。传说是鬼谷子的高足。
尉缭子名言佳句,《尉缭子》八句名言
当杀而虽贵重,必杀之。出自先秦《尉缭子·武议》。按照法律应当杀的人,即使他再尊贵、再重要,也一定要杀了他。此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语出《尉缭子·攻权》。
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人生要成沉淀,要有定力,一个人定力不够会浮躁。瓦上四季,檐下人生,岁月斑驳,安之若素。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陆游《病起》机在于应事,战在于治气。尉缭《尉缭子十二陵》不是没有用,而是没去用。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经办衣》事前的谨慎包含着事后的宽恕。——德国 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玉外纳 地雷手在一生中只能犯一次错误。——苏联 言寡尤,行寡悔。——《论语·为政》永远谨慎乃是至高无上的价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不如齐心协力、上下团结重要,强调人心向背对事业成败的关键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一定由孟子发明,很可能在当时已是成语。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尉缭子·战威篇 这是引用尉缭子的名言,强调了利用势的重要性。尉缭子认为,善于利用形势的将领,能够像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轻松地指挥军队作战。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制定出最合适的战略和战术。
尉缭子详细内容
1、《尉缭子》为古代军事著作,全书分为五卷,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内容。此书强调政治、经济与军事的相互关系,提出通过政治与经济手段实现军事强大,主张以智慧而非迷信来指导军事行动,从而实现国家的富足与秩序,不战而胜。
2、但从全书人称、语气 和内容上考察,开头就是“梁惠王问尉缭子曰”、“尉缭子对曰”,并不 断有“听臣言”、“听臣之术”、“臣闻”、“臣以为”等语,又称魏为 “吾”、“我”,内容反映了梁惠王时的情况。
3、尉缭子经典之作,内容丰富,涵盖军事理论与实践,为后世军事家提供了宝贵参考。此书分为五卷,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前言部分点明了全书主旨,引人入胜。卷一至卷五,层层递进,分别探讨了天官、兵谈、制谈等军事基本理论,以及兵权、守权等军事战略运用。
尉缭与《尉缭子》
1、《尉缭子》是战国晚期论述军事、政治的一部著作,共五卷二十四篇,南宋刻行的《武经七书》本最早。《汉书·艺文志》杂家收录了《尉缭子》二十九篇。唐朝初年的《群书治要》中节录了《尉缭子》四篇。1972年,山东临沂的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也有和《尉缭子》相符的竹简书六篇。
2、战国时期,出身魏国大梁的无名氏尉缭,以鬼谷子弟子的身份,成为秦始皇的重要谋士,曾任秦国国尉,他的军事智慧结晶体现在其著作《尉缭子》中。这部现存24篇的军事著作,是“武经七书”之一,涵盖了法制、谋略与耕战等内容,旨在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3、《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魏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
4、对于杂家、兵家、今传世本《尉缭子》之间的关系后人也有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杂家和兵家《尉缭》本是一部书;有的认为是内容不同的两部书;有的认为今本《尉缭子》是原兵家书,杂家书亡;有的认为是原杂家书,兵家书亡;还有的认为是两部古代残书的合编本。
5、第二种观点认为,《尉缭子》的作者名叫尉缭,生活在战国时期。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其前身是“兵形势”《尉缭》31篇。第三种观点则与第二种意见基本相同,但认为此书的前身是“杂家”《尉缭》29篇,“杂家”兼收儒、墨、名、法诸家之说,特别是与商君学相关。
尉缭子名言警句精髓,《尉缭子》八句名言
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出自《尉缭子·兵令上》。士兵们对于将帅的敬畏超过了对敌人的敬畏,这样便可以去的胜利。反之则一定会失败。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语出《尉缭子·武议》。好的马匹鞭策他,便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
《尉缭子》注重战前思想、物质和组织的准备,主张“权敌审将而后用兵”,“凡兴师,必审内外之权,以计其去,兵有备阙,粮食有余不足,校所出入之路,然后兴师伐乱,必能入之。”注重奇正的灵活运用,认为“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能杀其半者,威加海内;杀其十三者,力加诸侯;杀其十一者,令行士卒。”也就是说至少要能够杀掉士兵10%的,才能使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首先是要立法禁止逃亡;其次是要使士兵“什伍相连”,互相保证,有罪连坐;最后要使将领能够立威,有处罚士兵的全权,每一级军官都有处死其下级的权力。
它认为军队必须首先建立各项制度,凡兵,制必先定。军队有了制度,则士不乱。并进而论证说: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这是《尉缭子》在治军问题上所持的最基本观点。它认为军队必须首先建立各项制度,“凡兵,制必先定”。军队有了制度,“则士不乱”。并进而论证说:“明其制,一人胜之,则十人亦以胜之也。十人胜之,则百千万人亦以胜之也。
《尉缭子二十四篇》精简压缩如下:天官 第一 梁惠王询问尉缭子:黄帝是否通过刑罚与德行百战不败?尉缭子刑罚用于攻伐,德行用于守卫,这关乎人事而非天象。城池高深、装备齐全、物资充足时,攻取难度大,反之则易。
《尉缭子》勒卒令原文及译文
1、方亦胜,圆亦胜,错邪亦胜,临险亦胜。敌在山,缘而从之;敌在渊,没而从之。求敌若求亡子,从之无疑,故能败敌而制其命。夫蚤决先(敌)[定],若计不先定,虑不蚤决,则进退不定,疑生必败。故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
2、内卒出戍,令将吏授旗鼓戈甲。发日,后将吏及出县封界者,以坐后戍法。兵戍边一岁,遂亡不候代者,法比亡军。父母妻子知之,与同罪;弗知,赦之。卒后将吏而至大将所一日,父母妻子 尽同罪。卒逃归至家一日,父母妻子弗捕执及不言,亦同罪。
3、首先是要立法禁止逃亡;其次是要使士兵“什伍相连”,互相保证,有罪连坐;最后要使将领能够立威,有处罚士兵的全权,每一级军官都有处死其下级的权力。
4、重刑令 作者:尉缭 夫将自千人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国贼”。身戮家残,去其籍,发其坟墓,暴其骨于市,男女公于官。自百人(已)[以]上,有战而北,守而降,离地逃众,命曰“军贼”。身死家残,男女公于官。使民内畏重刑,则外轻敌。
5、专一则胜,离散则败。陈以密则固,锋以疏则达。卒畏将甚于敌者胜,卒畏敌甚于将者败。所以知胜败者,称将于敌也。敌与将,犹权衡焉。安静则治,暴疾则乱。出卒陈兵有常令,行伍疏数有常法,先后之次有适宜。常令者,非追北袭邑攸用也。前后不次,则失也。乱先后,斩之。
尉缭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尉缭子中认为权先加人者兵敌不力交武先加人者、尉缭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