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6个相关介绍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戚继光抗倭即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日本海盗骚扰的斗争。
在明朝的时候,由于日本国内形势的变化,便酿成了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倭患,和以戚继光为首的中国军民抗击倭寇的斗争。
抗倭英雄戚继光为什么没有结局?
有结局,因为是张居正的人,被贬到广东,后来告老还乡。老婆王夫人居然把戚继光给休了,还把戚继光的积蓄拿跑了。死后朝廷居然没有任何表示,等丰臣秀吉侵朝时才想起这么一位民族英雄,
戚继光原本是浙江人,倭寇骚扰东南沿海,闹得人们苦不堪言,而当时的明朝政府又拿不出什么相应对策,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疼,哪里击现倭寇就派兵到哪里清剿,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戚继光面对着飘忽不定的倭寇,为保卫家园只得募兵,他把招募来的人员进行训练,并传授戚家枪法,这样士兵很快训练有素,战斗力大大提高,并在几次清剿倭寇中都取得不错的战绩。
在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的大政方面,朝庭争议不断,但以大学士张居正为首的强硬派占据了主导地位,他以戚家军为主体,并联合余大猷等各路抗倭军队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很快便剿灭了倭寇对东南沿海的骚扰,以致于倭寇一看见戚家军军旗就闻风丧胆,戚继光也因剿倭有功而被朝庭重用。
其实戚继光是有结局的,张居正被新皇帝治罪后,戚家军也就失去了朝庭的支持,面对戚家军强大的实力,避免尾大不掉,朝庭便把戚家军从浙江调到北方的长城边境,要求戚家军戍边。剿灭倭寇,戚家军自有一套战法,但对于戍边,戚家军完全失去了自身的优势,况且北方匈奴人马上功夫特别厉害,戚家军只能被动迎敌,而不能主动出击。随着朝庭内部朋党之争越演越烈,戚继光也越来越被边缘化,终究没有逃脱朝庭的清算。
近年来在长城脚下陆续出士了一批明朝戍边军人的墓葬,他们下葬时头都朝着东南方向,我想这都是戚家军人死后也在注视着家乡浙江的亲人们。
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明军太过于窝囊,基本上军队中都是老油条,只想混日子,不想拼命,戚继光就曾与这些老油条打过多次的交道,每一次与倭寇对战,还没打,人就跑了,这样子怎么打?
为了改变局面,戚继光只能重新招兵,
在戚继光抗倭的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战役?
戚继光著名抗倭战役:1.台州大捷:浙江倭患基本清除
2.平海卫之战:福建抗倭,取得胜利3.白水洋战斗: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我方牺牲陈四等3人
4.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
5.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
6.牛田之战:击溃数上万倭寇(包括假倭和真倭),斩首688颗,我方无一人牺牲
7.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自己阵亡90人8.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牺牲20人
9.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生擒1名
10.王仓坪战斗: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我方无一人阵亡
11.蔡丕岭战斗: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
戚继光抗倭时的“倭寇”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全都是日本人吗?
嘉靖倭寇的产生背景:大航海时代与闭关锁国的纠葛
1541年,明嘉靖在位的第二十个年头,后来成为抗倭英雄戚继光,此时才13岁。这一年冬天,几艘葡萄牙船只在中国南海洋面缓缓前进,海雾散去,瞭望台上的水手兴奋地看着前方,出现在他们视野中的地方,是明朝治下的澳门。他们来东方的目的,一开始并不是侵略,而是做生意。
▼1818年张宝《澳门远岛》木版画
来中国的葡萄牙商队,并非只去了澳门。至少在,至少在1524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浙东海,在一个叫“Porto Liampó”的地方扎营,“Porto Liampó”翻译成中文就是“宁波港”。前不久的1523年,最后的朝贡官方港口宁波已经海禁。这里“宁波港”应是宁波府辖区的明代私人贸易据点——双屿港。那里因民间贸易而繁荣,聚集着东西方许多海盗和 商人,被很多学者称为“16世纪的上海”。
▼双屿港
1524至1548年,中国、日本、葡萄牙商人常常在这里展开三角贸易,每年的贸易额超过300万克鲁查多(即后来葡萄牙通用的货币埃斯库多)。当时,这是一个惊人的贸易额,因为葡萄牙首富达·伽马的年薪也不过1000克鲁查多 。
这种贸易十分繁荣,但与王朝的海禁政策背道而驰,自然会遭到打击。后来,谭纶等摧毁了这个港口,这里边被绞杀的并非纯粹的日本人,而是由日、中、葡等多国走私商人组成的亦道、亦商的群体。
如果仅从国籍看,所谓“倭寇”中当然包括日本人,也包括中国人——但这并非问题的本质。
明倭寇问题,因为它远比想象中要复杂,远不是“英雄般”的完全肯定或“翻案式”的完全否定,所能概括的。
16世纪双屿港的繁荣,在朝廷眼中当然是“非法的”。1548官军将这些人以“倭寇”的名义绞杀——这些人,有常在日本诸岛活动,有明朝人,也有日本人,也有葡萄牙人、荷兰人。
站在王朝统治者立场,这些海上据点,是不安的因素,作为农耕文明的王朝,闭关锁国带来的思维,更是无法看到:当时,全球化的第一次浪潮已经全面铺开,推动海洋文明、开展海洋贸易是大势所趋。
彼时,宁波、温州、台州等沿海居民也已经深度参与着这场大变革,并给自身生活带来了改善。双屿港,是浙江,乃至东海领域最大的贸易场所。“一叶之艇,送一瓜,运一罐,率得厚利……三尺童子,亦知双屿为衣食父母”(朱纨语)。
对此,内地平原居民可能会一是费解不理解:“没有了大海可以种地嘛。”
但是,福建、浙江所在的东南沿海,不仅是水乡、而且是“山乡”,对于人多地狭的沿海人民,航运、贸易、大海就是命根子,海禁对沿海人民来说,极其致命。走私,或许结局不好,但总比等死好百倍,铤而走险的民众,加入了劫掠的海盗,或走私的海商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说,将打击走私集团的行为,上升为反侵略战争,的确有些夸大,但我们也不能否认——走私队伍不排除有日本浪人侵扰劫掠中国百姓。
有人曾写文章呼吁须将戚继光、俞大猷等人,拉下神坛——这本是个伪命题。此二位是朝廷命官,为朝廷做事,执行的国家政策,即使在大明时期,也未曾登上过神坛,又何来拉下(至于后来如何走上神坛的,应该跟近代抗战时期的宣传有关,当时国难当头的情况下,需要有历史英雄来鼓舞士气)。
我们不赞成过分神化或贬低戚继光——但无论怎样,在军事方面,他出色的天才——无论他们的对象是谁,都无法否认其军事家的地位。
嘉靖倭寇的人员构成,史料说的很清楚,不必过分争论
关于嘉靖倭寇队伍的中、日人员构成,基本已有定论,而且明人都没避讳(“大抵真倭十之二三,从者十之七八”。《明史》),保守估计,大明籍人占了七成。
他们,一起被视为倭寇:很大程度是因为,这批人的作战方式的确是“倭式”的,从兵器到战法,机动灵活,适合流窜作战,戚继光的鸳鸯阵,正是为对抗“倭式”战法而发明。不过,这些人毕竟不是日本正规军,更像是拥有倭人作战方式的国际走私武装。
关于倭寇问题,把其说成“反侵略战争”的确值得商榷,但直接说成“镇压先进的海洋文明”,似也矫枉过正。查史料,明朝高层也并未把这个事塑造成可歌可泣的事件;而万历年间的“壬辰抗倭”更被王朝重视,它(朝鲜之役)和播州之役、宁夏之役,一起被列入“万历三大征”。
戚继光等人的军事行动可以看成,明朝肃清中国沿海国际走私集团的行为,而对象的国籍问题,如果不涉及民族主义的话,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如果非要宣传反侵略的抗倭,不妨可以多宣传下万历年间李如松等人对日本正规军的功绩。戚继光从来不是神,他就是一个军事家,执行了一场任务而已,虽然没有杀多少真倭,但也没必要背上“刽子手”的之骂名。、
“抗倭”客观上是对海禁政策的执行,但我们不能苛求于戚继光
且不管出发点如何,执行“海禁”政策、打击自由贸易,对沿海地区,尤其是宁波这样的港口城市,其打击是致命的的,而且宁波下一次重新对外开埠,已经是三个多世纪后的1844年了。
戚继光等人的军事行动,并没有从根本上禁绝走私,反而让走私更加严重。
走私问题并不是灭绝的,而是因为隆庆开关恢复开埠,问题反而就迎刃而解了。
海禁、港口经济危机、海洋经济崩溃过程连锁反应是这样的:海禁➩贸易中断➩港口废弃➩商铺进出货源断供、码头工人水手失业、航运商人破产➩城乡经济命脉崩溃➩地下走私猖獗➩合法贸易转为“非法贸易”。
总结:
1.戚继光是个极其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行动是对海禁政策的执行,客观上的确与当时的世界贸易潮流相悖。
3.戚继光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以他所处的历史条件和自身条件,其视野还是明朝大陆,并不懂经济学,那些“真倭”也好,“假倭”也好——在他眼里,不过是一帮危害国家的骚乱分子。
3.从国籍构成来看,“倭寇”中有日本人,但不是正规军,他们在沿海的活动,有走私贸易,也有侵扰百姓活动。戚继光斩杀的人中,这两种人都有。
4.军事行动是极其复杂的,绝非一种偏激的看法可以概括。
一
在明初时的倭寇基本上全是日本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公元1392年,日本初步完成了统一,结束了长达千年的诸侯分裂状态,武士阶层和浪人失去了君主大夫的靠山,也失去了收入,只能漂流海上。最终这股势力演进了海盗,开始袭击海上商船,并扩大抢掠范围,到了中国东南沿海。
朱棣当上皇帝后,曾照会日本足利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要求日本人自己管好自己的国民,如果日本不愿意做的话,明朝愿意替他们打击海盗。在朱棣强硬立场的威摄下和两国的联合打击下,倭寇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危害。
公元1467年,日本再次进入战国时期,政府失去了控制局势的能力,没有办法打击倭寇。明朝方面则因为长期海军松弛,国防空虚,日本大名成为倭寇的后盾,加强了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抢劫。
二
到了明嘉靖年间,当时的世界局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明朝政府却仍在走老路,闭关锁国,不愿意开展对外贸易。
欧洲风起云涌的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让东西方的贸易变得非常火爆,而明政府的闭关锁国则严重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空间。
明朝一些精明的商人开始突破海禁,自行组织与西方的贸易。为了对付海盗,保护自己的海上船队,他们组织了自己的武装,并从欧洲进口了部分先进装备。
后来,这些商人的生意越做越大,王直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曾上书要求明朝开放海禁,被明中央政府拒绝。王直就勾结日本人和欧洲人,以日本据地组建巨无霸的海上贸易集团。
业务包括和欧洲的贸易、海上抢劫、武装押运等业务,王直自己成了日本国的霸主,大量失业的日本武士和浪人成了王直公司的员工和打手,负责冲杀在第一线。
到这时的倭寇已不仅仅是日本人了,包括中国人,欧洲人,还有东南沿海的部分官员和商人。还有一些贫困农民为倭寇当起了导游,专门搜集情报和当带路党,以获取报酬,甚至一些当地官员也成了保护伞。
因此与其是倭寇是日本人,不如是中国老板雇佣的雇佣军。倭寇的出现和产生,不过是扭曲对外贸易才导致出现的一个怪胎。实际上倭寇的产生已正式宣告中国的全面满后,离被欧洲强国吊打的日子不远了。
一个脱离了世界主航道的闭关锁国的国家一定是没有前程的。
前期还是基本是日本人,到后期,慢慢就演变成了“真倭寇”、“假倭寇”,其中“假倭寇”包含了华人,洋人。
其实倭寇由来已久,只是小股作乱,更多的是经济因素,无伤大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将倭寇牵扯到了政治斗争当中,内外因素促使了“倭寇”的壮大。
《明史·日本传》记载:“明兴,高皇帝即位,方国珍、张士诚相继诛服。诸豪亡命,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
《明史·日本传》:“先是,胡惟庸谋逆,欲藉日本为助。乃厚结宁波卫指挥林贤,佯奏贤罪,谪居日本,令交通其君臣。”
当时朱元璋登基后,方国珍、张士诚的余孽并未降服干净,开始亡命,活跃于山东沿海,经常入寇山东沿海地区。胡惟庸也是勾结日本人。
这段时间,所说的倭寇,那是真的日本人。而这几次的政治斗争,将日本牵扯到了大陆,并开始真正活跃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倭寇本质上是强盗,在利益的促使下,倭寇当中开始出现很多洋人,华夏人。
《明史·日本传》记载:“(嘉靖三十二年)五月复合新倭,突犯嘉兴,至王江泾,乃为经击斩千九百余级,余奔柘林。其他倭复掠苏州境,延及江阴、无锡,出入太湖。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而嘉庆年间,所谓的倭寇,真正的日本人只占到总数的十分之三而已,大部分为杂居。
所以戚继光抗倭,其中的大部分倭寇,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国沿海的海盗和走私商团。
近日有网友提问:明朝戚继光抗倭时的“倭寇”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全是日本人吗?确实,在传统印象中“倭国”是指日本,“倭寇”自然应该是指日本人。但是,历史的真相常常出人所料。今天就专门讲讲明朝“倭寇”的那些事。
1、明朝之初,“流寇”与“倭人”同谋
朱元璋是马上皇帝,东征西讨打败方国珍、张士诚等人,他们的部下有很多亡命之徒,不愿做大明朝的顺民,“往往纠岛人入寇山东滨海州县”,就逃窜到日本诸岛,纠集倭人侵入山东沿海各州县。“流寇”与“倭人”同谋,这就是“倭寇”的发端。
“流寇”把日本诸岛作基地让朱元璋很恼火。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派使者去日本颁诏,说你们真要与中国为寇为盗,会受到上朝天兵惩罚。史载,日本国王良怀不听,支持“倭人”又掠夺温州、台州、明州的渔民,还侵入福建沿海郡县。
2、胡惟庸亲信曾以“倭人”为助手
史载,胡惟庸谋反,曾把日本作为后援,让人假称亲信林贤有罪,把他贬到日本,实际上充当了胡惟庸与日本君臣的政治掮客。胡惟庸还致信日本借兵,因此林贤回国时,日本僧人如瑶奉命率兵400多人,谎称来进贡,把火药和刀剑藏进巨大的蜡烛里。
这些“倭兵”登陆后得知,胡惟庸已经失败,计谋没有实行。几年后此事败露,朱元璋诛灭了林贤的九族,断绝与日本的往来。后来著《祖训》把日本列为15个不征讨的国家之一。此后日本不来朝贡,“倭寇”渐渐消失。
3、明成祖朱棣后,“倭寇”又起
明成祖朱棣靖难之役后登上皇位,次年有对马、台岐各岛的海盗抢劫沿海居民,朱棣命日本国王捕捉,日本发兵捉住海盗头子20人送到宁波交差。朱棣下旨让日本自行处理,“倭人”把这些人放进甑里,用火蒸死。
此后沿海“倭寇”屡禁不绝,但“大抵真倭十之三”,就是说真正的“倭人”10个里面有3个。那么,其他“倭寇”是何人?后世推测,主力应是支持建文帝的势力和人马,他们招募流民,袭扰沿海郡县,烧杀抢掠后就逃到海上。
4、不法商人勾结“倭寇”
1417年前后开始,“倭寇”船载土产、兵器出没,有机会就侵掠,没机会就摆出土产称来朝贡。“倭寇”中有大量沿海不法商人。对此《明史》记述:明成祖后不许“片板入海”。近百年后有不法商人私自出海,与倭人、佛郎机诸国通商。
其中福建人李光头、安徽人许栋占据宁波双屿岛。不法豪商支持他们,以漳泉两地最多,有的与他们通婚,借济渡名义造双桅大船,运载禁运物资,官府不敢过问。有人欠债,许栋就引诱他们做海盗,“倭寇”也与许栋合作劫掠沿海,大有割地称王之势。
5、豪绅把“倭寇”当作利益代理人
“倭寇”祸乱沿海,与部分豪绅将其当作利益代理人有关。《明史》载,因不法之徒与“倭寇”勾结,正德年间的抗倭名将朱纨下令,凡抓获这样的人,不上报朝廷可就地斩杀。如此一来,浙闵两地以“倭寇”为利益代理人的豪绅,因为经济损失而恼火。
朱纨则上报朝廷指出这些豪绅的勾当,引发闽浙两地人的厌恶。巡按御史周亮是闽人,上书诋毁朱纨,周亮的同党也四处活动,最终剥夺朱纨的官职,罗织罪名,逼迫朱纨自杀。史载,此后4年海防无巡抚之职,海禁松弛,“倭寇”之乱越发严重。
6、少数人助纣为虐
“倭寇”发展到无法控制,与少数人助纣为虐有关。明朝曾在浙江宁波设“市舶提举司”,管控海上贸易。明世宗时撤销,不法商人便操纵海上贸易,后来操纵权转移到达官贵人之手。与倭人交易后这些人不结账,欠钱不还,出言恫吓,使倭人怨恨。
一些人因在国内无法生存,就到倭人那里做事,鼓动他们做海盗。穿倭人服饰、打倭人旗号,分船抢掠,愈演愈烈。1552年“以佥都御史王忬任之,而势已不可扑灭”。王忬出任巡抚时,“倭寇”势力已无法扑灭。现在,让我们记住《明史》中提到的这些人:汪直、徐海、陈东、麻叶。
查阅明朝相关史料,可大体得知“倭寇”初期多为前朝流寇勾结倭人组成,后来不法商人、豪绅、亡命之徒加入,《明史》、《太宗实录》等书记载“真倭不过一二”、“真倭十之有三”,其中还有大量南海诸岛、朝鲜、琉球、佛郎机等国的流寇和罪犯等人。
在明朝,“倭寇”一词带有极强的感情色彩,“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这里是说,纵览整个明朝,严令禁止与倭人来往,街巷中百姓争执时,会用责骂对方是“倭贼”来贬低其人格,有的地方还用“倭贼来了”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历史摆在那里,明朝时期肆虐沿海地区的“倭寇”,很多都是沿海地区的海盗假扮的,是假“倭寇”。
日本“倭寇”的到底是什么来历?
“倭寇”从13世纪到16世纪,一直肆虐明朝、朝鲜甚至南洋沿海地区的广袤土地。但是这些所谓的“倭寇”,除了抢劫以外,最主要的“行当”是进行走私贸易。
“倭寇”,最开始确实是日本活不下去的底层人员,甚至是失业的武士,但是在后期也有日本国内斗争失败走投无路的“大名”,组织的武士集团进行大规模的劫掠。
“倭寇”为什么越剿越多,实力越来越强?
从朱元璋刚刚登基建立大明朝开始,沿海地区就已经开始有小规模的“倭寇”,但是在明朝的打击之下,并没有成为祸患。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不仅探明了航路,就连航海的必要条件“造船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海外贸易得到较大的发展。
但是明朝在嘉靖时期为清除“倭寇”,正式下达的“海禁”政策,逼反了大批“倭寇”。
沿海地区兴起的海外贸易,甚至是走私团伙,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不仅是得到了好处有权有势的大商人,就连从事手工业的沿海渔民,也因此受益。
但是,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正当的海外贸易被禁止,但是利益动人心,走投无路的渔民开始大规模的假扮为“倭寇”从事走私贸易。
戚继光最终是如何剿灭“倭寇”的?
戚继光建立了“戚家军”,确实势不可挡,保护了沿海地区渔民的,剿灭了盘踞沿海地区的大规模的倭寇、海盗集团。
但是真正使“倭寇”销声匿迹的,还是在这一时期,明朝采取了开放的海禁政策,准许开放贸易,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当然不需要进行走私,更不需要假冒“倭寇”。
沿海地区的“倭寇”才真正的销声匿迹。
可笑的是,尽管当时沿海地区“倭寇”集团的首领都是汉人,但是明朝朝廷官方一直掩耳盗铃,称之为“倭寇”。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戚继光抗倭民族气节是什么?
戚继光抗倭体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抗击外来侵略,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抗倭斗争的胜利,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其他抗倭将领的配合是密不可分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灭倭志向。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
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重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
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
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英雄?
戚继光因为晚年遭弹劾解甲归田,两年后猝然去世的。众说周知,戚继光是位著名的抗倭英雄,他的英勇事迹至今深入人心。
戚继光出生于明代嘉靖年间。明朝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衰弱,已经在嘉靖年间初见端倪。嘉靖皇帝努力地想要逆转明朝的危机,但是仍然无法阻止明朝陷入积贫积弱的危机。
自十三世纪开始,倭寇为患中国,明朝嘉靖年间贻害最烈。权奸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军队无能。日本九州藩招揽武士浪人,勾结海盗大举入侵,略地屠城;中华帝国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海权挑战。戚继光生于将门之家,在政治纷争中筹措国家海洋战略,不但谱写传世兵法,还创新武器,打破传统抗倭战术,锻造出“戚家军”,打赢了第一场荡平倭寇的民族战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抗倭名将戚继光的6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