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黄州寒食诗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黄州寒食诗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黄州寒食帖》是哪位书法家的作品?
黄州寒食帖是苏轼的作品。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
黄州寒食帖》是大诗人苏轼的作品。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黄州寒食帖是谁写的?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二首五言诗:(1)“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2)“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苏东坡寒食帖中文解析?
《黄州寒食帖》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共两首。
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郁郁不得志,寡欢切沽酒。
唯有五花肉,才能解忧愁。
黄州寒食帖名词解释?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寒食帖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少年子,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解释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经度过三次寒食节了。每年都惋惜着春天残落,却无奈春光离去并不需要人的悼惜。今年的春雨绵绵不绝,接连两个月如同秋天萧瑟的春寒,天气令人郁闷。在愁卧中听说海棠花谢了,雨后凋落的花瓣在污泥上显得残红狼藉。
美丽的花经过雨水摧残凋谢,就像是被有力者在半夜背负而去,叫人无力可施。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衰白又有何异呢?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候,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特点:
《黄州寒食诗帖》彰显动势,洋溢着起伏的情绪。诗写得仓凉倜怅,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 气呵成。
苏轼将诗句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 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轻有重, 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
苏轼《寒食帖》艺术水平高在哪里?
第一书写自然,不拘于字形、章法和墨法,他日再为之,未必可得。
第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中国书法的最要紧因素,没有书以载之“道”(质)就没有“文质彬彬”一说。所以三大行书莫不如此,先以文为盛,再以书为逸,而后传承至今为万世师表!
第三当代所有对此有微词的人都是故作腔调的不堪入目的小人!
寒食帖的字随着苏轼老先生个的书写过程,也即是他内心思绪起伏变化而变化,真正是做到了字乃心声之境。所以,我们通过看帖的文字内容,与文字的用笔,用墨,完全可以看出先生内心不平静。好比一曲悲歌一般,让人久久不平静?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祖籍赵郡(今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嘉祐进士,曾任杭州通判、黄州团练副使等职,平生仕途坎坷,但艺术修养全面,成就突出。其文清新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浪漫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书自出新意,天真烂漫,与黄庭坚、米节、蔡襄并称“宋四家”,为“尚意”书风领袖;其画崇尚意趣,别出心裁,开创湖州画派。书法深受欧阳修的影响,少临摹“二王”,中岁学颜真卿,晚年习李邕,一生游走于晋唐之间,擅长楷、行书。代表作有楷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行书《寒食帖》、《赤壁赋》、《江上帖》等。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寒食帖
《寒食帖》,又称《黄州寒食诗帖》、《黄州寒食帖》,纸本,纵34厘米,横119.5厘米,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精神愤满压抑,生活穷困。谪居黄州的第三年春,写下两首五言古诗。其一“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其二:“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湍蒙水云里。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书法特点
寒食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集中反映了其书法的精妙。
此帖点画丰满浑厚,结体宽博质朴,在章法的布置上行距开阔分明,但由于其结体扁平,并不显得松散,反而浑然一体。我们在欣赏此帖时除欣赏笔法、结构、章法外,更应关注其文、书、情的有机融合。诗中的意象如小屋、空厄、坟墓、死灰等渲染出一种凄凉、悲怆的氛围,体现出作者生活之凄苦,心境之悲凉,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在整个帖中,前三行字无论从线条还是从字形来看,相对来说略显拘谨,与后面夸张的形体、粗壮的线条,似乎有些不协调,好像是两幅作品的拼接。然而,结合文意,我们就不难看出这是由情感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在开始几行,心情相对平静,第四、五列字形明显增大,而六、七行字形又变小,与前三列相仿佛,我们不难看出东坡先生在书此诗时内心理性和感性的不断冲突。如果说前七列中感受还不特别明显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数行则是情感节奏的表现了。从“春江欲入户”起,字形增大,体势极尽横斜之态,时而横画密不透风,如“春”、“寒”等字,时而纵画疏可走马,如“韦”、“纸”等字,尤其是在“空厄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处,“破灶”字形突然变得硕大,内心的苦楚已经无法抑制。“但见乌衔纸”才恍然记起今日是“寒食”,之后又发出了君门深重,日暮穷途的感慨,“哭途穷”字形又突然变大,感情得到了最后的释放,而高潮过去之后,又复归平静,全诗也在“死灰吹不起”的落寞中结束,给整幅作品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
苏轼是宋代才华横溢的一代文豪,他在诗词文章与书画方面皆有很高的成就。在书法艺术方面,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领军人物,苏轼的书法被公认为“宋四家”之首。《寒食帖》是苏轼书法的代表作,此帖笔墨随情感的变化而跌宕起伏,整幅作品神清气爽,表现出一种洒脱不凡的潇洒气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被推举为天下“第三行书”。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轼《寒食帖》的艺术特点,我试着对苏轼《寒食帖》创作背景,以及用笔,结字、章法和神采气质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方便于我们对苏轼《寒食帖》更好地学习。
《寒食帖》创作背景
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四个月后获释,苏轼重获自由后,随即被贬往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这一年苏轼45岁。
苏轼携家眷来到黄州后,靠微薄的一点俸禄过着清贫的日子。苏轼在城东坡之上,开荒种地,以自食其力的方式维持生计。生活虽然清苦,但并未使苏轼失去他性格中与生俱来的那份洒脱气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佳作,在后世广为流传,被赞誉为传世经典。苏轼还自属为“东坡居士”,表现出他性格中一贯的豁达乐观精神。
在元丰五年三月寒食日,也就是在苏轼来到黄州二年后,苏轼挥笔写就了《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的主要艺术特点
苏轼在书写《寒食帖》时,心境是比较忧郁的,因生活上的清贫无助和仕途上的失意所导致的心情上的苦闷,都在下笔之时有所体现。我们在《寒食帖》开头的头一个字“自”中可以看到,苏轼下笔时是有些犹豫的,“自”字的撇画起笔明显不够爽快,运笔显迟滞,说明此时苏轼的状态似乎是若有所思的,其注意力并未专注到书写上。“自”字右侧竖画行笔时也稍显力弱,运笔同样有些迟缓。但苏轼很快调整了书写状态,他在“自”字将要写完时,在“自”字里的二个短横的书写上制造了情趣,他将“自”字里两个短横以点画代之,且头一横与第二横不连写,第二横与收笔横相连,这种处理方式,显得颇为奇巧。一扫起笔时短暂的迟滞所带来的压抑之感,将苏轼那率真求趣的书法风格显现了出来。
在书写第二字“我”时,苏轼那率真、求趣的书法理念继续得到了体现,“我”字在结构安排上取左低右高的动感险势,字势向右侧倾斜顾盼,重心似乎稍有不稳。
苏轼在书写第三字的“来”字时,将他喜用浓墨的特点表现了出来,苏轼在论及用墨时曾说:““须湛湛如小儿目晴乃佳”,可见他追求书写时浓墨重笔所带来的又黑又亮的书写效果,这一点在《寒食帖》的开头部分就表现得十分明显。一般来说,行草书刚起笔书写时,笔锋中已蘸饱墨,应连续书写数字后,墨色经历由浓变淡的自然变化过程,但苏轼此作在前二字写完,在笔中含墨量仍很充足时,又补蘸墨书写,于是此帖第三字“来”字呈现出溢墨的效果,使第三字“来”字在墨色上照比前二字出现了明显变化。这种用墨方法在《寒食帖》的整幅作品中都有体现,表现出了苏轼的用墨习惯和墨法特点。
苏轼在“来”字的书写上,一方面以浓墨重笔书写,另一方面“来”字的结构处理取安稳之势,将字的取势由上字的求险拉回到平稳状态。
苏轼《寒食帖》中的前三字,在用笔上有疾有缓,在取势上有稳有险,在用墨上亦不拘一格。在笔法,结字和墨法上均呈现出不雷同,求变化的特点。《书谱》中有云:“和而不同,违而不犯”,就是说,作书应在保持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在笔墨上不能雷同,应具有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的美学特点。苏轼的《寒食帖》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美学思想。
在经过了前三字的调整后,《寒食帖》此后的书写渐趋平稳,用笔和结字都可谓中规中距,直至第二行的“年”字,突然将最后一笔拉长,字势由平稳变得跌宕,这是苏轼书写节奏上的一种变化,苏轼以加长的一笔,来打破书写平稳沉闷的局面,这一笔既是苏轼率性随意书法风格的必然体现,也是苏轼内心压抑情感需要释放的一种表现,苏轼似乎要把内心中的苦闷和压抑通过这一笔释放出去。至此,《寒食帖》整幅作品那跌宕起伏的,率真写意的主要艺术特征在此帖的前二行书写中都有很好的展现。
苏轼《寒食帖》那以情感入笔墨的艺术特点源于苏轼尚意的艺术理念。在北宋时期尚意书风的形成过程中,苏轼以自身的影响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尚意书风的特点就是追求书法自然,率真的书写状态,将书写创作的过程视为书者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所谓“寓其心、通其意”。这一点在《寒食帖》随后的书写过程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寒食帖》整幅作品字的用笔和结字基本依字势而为,除了几个竖画的加长笔之外,并没有特别夸张之处,这与苏轼崇尚自然的书法理念完全相吻合,而加长笔画的运用,舒发内心情感的用意也非常明显。
苏轼《寒食帖》最令人印象深刻之处,是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那种浓浓的文人书卷气息,《寒食帖》所具有的这种气质完全是苏轼自身所具有的极高的综合文化素养在书写过程中所不经意间的一种流露。苏轼对书法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他开拓出了一个文人化书法创作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包括“无意于佳”的创作理念,也包括“点画信手”的创作实践,而这种模式是建立在较高的综合文化素养之上的。秉持这种艺术理念的苏轼,书风随心而为,于深厚的积累中率意挥洒不计较工拙,这一风格特点从《寒食帖》的开头贯穿至结尾。
《寒食帖》通篇的书写节奏富于变化,在一段平稳之后总是适时掀起一个书写节奏高潮,这些高潮表现为字形大小明显的变化,浓墨用笔的不断增多,加长笔画的适时运用等。在高亢的情感舒发之后,苏轼总能用充满理性的笔墨让字势重新归于平淡,这些变化在作品的中段和尾段表现得尤为明显。
《寒食帖》的书写自然流畅,于质朴之中散发着从容不迫的洒脱气质、此帖不以夸张的文字造形和笔墨来吸引欣赏者,而是用平稳之中所蕴含的跌宕起伏之势,将书法家的心境表达出来。书家将忧愁与感伤用浓浓的书卷气息包裹起来,又通过笔墨将其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结语:
《寒食帖》的艺术特点高在质朴自然,妙在其是书者内心情感与书法艺术的完美结合。苏轼用深厚的文化积累,将书法艺术加以崭新的诠释,充分让世人领略了他那发乎自然,求拙求趣的艺术理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黄州寒食诗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黄州寒食诗帖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