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汉兵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汉兵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后汉书昆阳之战原文?
初,王莽征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选练武卫,招募猛士,旌旗辎重,千里不绝。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光武将数千兵,徼之于阳光。诸将见寻、邑兵盛,反走,驰入昆阳,皆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
府兵制是谁创立的?
府兵制是在隋文帝时建立起来的,开皇年间,府兵制和均田制互相配合,形成了新帝国的骨干。不过隋末大乱,府兵制遭到了破坏,到了唐朝建立后,虽然很快恢复了府兵,但进行了一些重要的修改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最早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在大统年间建立,历经西魏,北周,隋,到唐太宗时期到达鼎盛,后在唐玄宗年间被废除,历时二百余年。
如果通篇介绍下来篇幅过大,所以我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在这个文章中,简单介绍西魏北周时的府兵制的创立与发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续我还会在其他的文章介绍隋唐时期的府兵制。
西魏北周实行的独特的府兵制,起源于宇文泰。
宇文泰所掌控的军队中,武川集团占据领导阶级,而下层战士主要是由关陇各族起义军改编而来,再加上北魏孝武帝入关后带来的一万多名鲜卑兵,大致总兵力只有七八万人。
东西魏实力悬殊,随着与东魏之间的战争不断爆发,加上居住在关陇地区的鲜卑人数不多,西魏军队的兵力补给日益困难。宇文泰只好征召汉人来补充兵力。
为了协调好鲜卑兵与汉兵之间的关系,加强主将与士兵的联系,以增加军队战斗力。宇文泰借鉴了周官六军之制和鲜卑部落兵制,创建了府兵制。
一、府兵制的萌芽与确立
宇文泰在接替贺拔岳成为武川镇首领之后,开始整编军队,打算设立十二个军,到542年,宇文泰已经初步设立了六个军,这六个军分别由六柱国大将军统领。
这就是西魏北周府兵制的萌芽。
543年,宇文泰与东魏之间发动邙山之战,宇文泰被击败,西魏大军损失惨重。导致宇文泰不得不在关陇地区广纳汉人士兵,从这时起,关陇地区的汉人大族以及他们所组织的武装就被吸收到了六军之中。
550年,宇文泰吸纳拓跋氏早期设立八部组织的旧制,设立八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统领一切军务。另外一个柱国大将军是北魏宗室元欣,不过元欣仅仅是挂名,没有实权。
实际领兵的是其他六柱国,也就是542年宇文泰设立的六个军的六个统帅。
六柱国各领一军,是为六军,六个柱国手下又分别设立两个大将军,共十二大将军。各大将军又设立二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又统领一军,是为二十四军。每个开府之下,又各设置二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仪同之下又设置大都督,帅都督,都督等各领兵官。
至此,西魏北周府兵制正式确立。
二、宇文泰提升府兵战斗力的手段
554年,宇文泰为了提高府兵的战斗力,又效仿拓跋氏早期的“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的策略。将功高者的姓改成鲜卑三十六国姓氏,功低者的姓改成鲜卑九十九姓,他们所统领的部属也跟随他们一起改姓。
所以在当时北魏的高级将领们,不论是汉人还是其他族人,一律都被赐以鲜卑部落的旧姓。其中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被赐姓大野,李虎是李世民的太爷爷,所以现在网络上也有人称呼李世民为大野世民。
宇文泰所创立的府兵制效仿的是早期部落组织的血缘关系,通过血缘关系来维系鲜卑族与其他族之间的感情。改善将领与士兵们的关系,改变兵士地位低下的情况,来提高军队战斗力。
宇文泰刚刚创立府兵制时,总兵力接近5万人,仪同领兵1000人,开府领兵2000人,大将军领兵4000人,柱国大将军领兵8000人。
这时的府兵是编入军籍的,不需要负担其他的劳役,平常半个月宿卫,半个月训练,遇到打仗的时候出征。每名府兵需要自备弓刀一具,其他的铠甲矛戈弩等兵器由国家提供。
三、府兵军权的变幻与再次改革
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实际上是中央军。但是一直到572年以前,府兵的指挥大权都是掌握在权臣手中,西魏时,府兵军权掌握在宇文泰手中。556年,宇文泰驾崩,宇文氏代魏称帝,宇文护拥立宇文觉为北周皇帝,府兵大权又落入了宇文护手中。
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杀死宇文护,将府兵大权收归皇帝,从此以后府兵才算真正地成为北周皇帝亲自指挥的中央军。
随后,周武帝又对府兵制进行了一些改革。
首先,周武帝通过重新选拔军队的统帅,来整顿府兵的指挥系统,接着又大肆接见府兵中下级将领,之后又将府兵军士改名为侍官。从名称上也直接隶属于皇帝。这些手段有效地拉近了皇帝与府兵的距离,提高了府兵的地位,更有利于皇帝直接掌控府兵。
其次,周武帝扩大了募兵的范围,并提升了府兵的福利,周武帝招募普通百姓为府兵,并免除其民籍,相当于这些充当府兵的普通百姓被免除去了民籍所需要负担的赋役。汉人百姓们为了逃避国家赋役,踊跃参兵。到北周灭齐时,北周已经有近20万的府兵。
再次,周武帝极其地注重府兵的军事训练。从572年开始,周武帝多次亲自带领着六军训练,演武,阅兵。由于周武帝重视对府兵的军事训练,并经常亲自参加各类训练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府兵的战斗力。
经过周武帝的一系列改革,府兵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这为北周灭齐做了充足的军事准备。
四、西魏北周的其他军制
府兵并不是西魏北周唯一的军队,除府兵之外,还有中央的禁军,州镇的州郡兵和镇戍兵等。
总的来说,府兵和禁军是西魏北周的中军。州郡兵和镇戍兵是西魏北周的外军。
禁军主要负责保卫宫阙,府兵是西魏北周军队的主力,除了要保卫京师之外,还需要出征作战。
州郡兵和镇戍兵主要职责是维持地方治安和防御外敌,有时也会出征作战。
以上就是府兵制第一阶段——西魏北周时期的府兵的简单介绍。
谢谢邀请!府兵制创立于南北朝时期,是西魏宇文泰所创。北魏统一北方后,再次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的实际控制者宇文泰为了与东魏抗衡,建立了府兵制度。府兵制的主要特点是“兵农合一”,士兵在和平时期开荒种田,战时拿起武器作战 ,
这种制度在当时很先进,让西魏的国力迅速崛起,最终打败东魏。之后的隋唐时期,一直沿用府兵制,直到唐玄宗时期,府兵制才被募兵制取代。
府兵制在当时来说,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军事制度,也是宇文泰领导的关陇集团能够崛起的关键。虽然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的是隋朝,但根基还是关陇集团。
象棋里将军是哪个?
将军是象棋里的一种术语,意思是对局中,一方的棋子要在下一招棋把对方的将或帅(中国象棋中)或国王(国际象棋中)吃掉,称为将军,简称“将”。而下过象棋的都知道象棋中的“将”“帅”(或国际象棋中的“囯王”简称:王,是最为关键的棋子,不管对局双方损失有多大,
象棋里的将和帅分别指的是刘邦和项羽,刘邦是挂帅衔,项羽是大将军,将和帅的区别帅是指一个军队中最高级的指挥官,在象棋的棋局中是十分重要的。
楚汉之战,在公园前205年的时候汉兵率先攻楚,就造成了广武山红、黑两军的对垒,汉兵率先进攻,最终歼楚军于垓下,汉方就是刘邦,楚军就是项羽。
象棋里将与帅分别为红蓝(即楚河汉界两边)棋局中的主帅。一一一一一补充:棋局中以“将”或“帅”为核心,双方为保护“将”或“帅”进行搏杀,致对方“将“或“帅“无处可躲,无步可走为胜出。象棋将、帅分别为自己方之一军之帅。将帅不分高低,基本上象棋中红旗一方是帅,蓝棋一方是将。
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卒代表什么?
我们经常在清朝题材的影视剧中,看到兵丁胸前贴着兵、勇、卒、士,丁、衙、驿等字号,那么其中兵、勇、卒、三种字号,分别代表什么兵种呢?
兵:清朝的常备武装力量是正规军队的兵,分八旗军和绿营军,主要负责驻。
八旗军为满兵,主要卫戌京师,负责京师地区的安全。绿营兵则是汉人组成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也叫绿旗兵,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要多的多。
勇:其实是后备役,一般战争时期会临时招募,大概出现于乾隆时期,那时八旗兵已经无法与外地作战了,就各地招募的乡勇,这些临时招募的乡勇,并不编入正规系统,在作战结束后便解散,下次再出现战争重新组建。具有“因事而募,事毕即撤”的特点。
直到到清朝末期,主要镇压农民起义,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太平军后,形成的勇营留防,逐渐成了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卒:就是狱卒,狱卒类似于现在的监狱管理人员。是由乡勇人组织的地方事业编制,在州县里驻扎的称为卒,比如看管监狱的,一般是”卒“,都属于国家卒。
近些年来,随着清宫剧的热播,许多清朝文化与元素逐渐映入大家的眼帘。如果看过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观众可能会发现,有的士兵胸前印的是“兵”字,有的却是“勇”字。这并非是影视作品的杜撰,实际上清朝的士兵确实有“兵”“勇”之分。
在清朝还未建立以前,女真族实行部落制兵役,然而这种制度非常落后,管理混乱,战斗力也不强。努尔哈赤掌权以后,对女真族的兵役制度进行了改革,他创立八旗兵役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不同的部落被归入不同的旗,方便管理,而且他们由皇帝直接管理,从而加强了皇权。
起初八旗军是清军最精锐的部队,但随着清军入关,入主中原,数量有限的八旗军根本无法保卫和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清军放开限制,招募大量汉人,组成绿营兵。绿营兵的规模比八旗军更加庞大,但清朝还是将八旗军当成自己的嫡系,因此他们让八旗军负责守卫京城,而绿营兵则负责守卫边疆。虽然绿营兵比八旗军艰苦的多,但八旗军的待遇依旧远超绿营兵。
不过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他们都是“兵”,衣服胸口上印的也都是“兵”字,而“勇”的诞生,是在清朝中后期以后。绿营兵的出现缓解了清朝的压力,但奢靡的生活腐蚀了八旗子弟,曾经的精锐部队成为一群纨绔子弟。即使是战斗力较强的绿营兵,腐败也十分严重,在面对敌军时不堪一击。
清朝中后期各地起义频发,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清军无力抵挡。清政府为镇压起义,维护统治,开始大量招募临时士兵,而这些临时士兵就是“勇”,由于他们大多是乡里的农民或是普通百姓,因此他们也叫做“乡勇”,而这些士兵的胸前就会印着“勇”字。
起初乡勇只是清政府组建的临时部队,打完仗以后就会就地解散,即使是在战场上立下功勋的勇兵,清军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将他们“转正”。然而随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招募团练,进行训练,勇军逐渐成为正规军,比如湘军有很多其实就是湘勇。在与太平天国等起义军的战斗中,八旗军与绿营兵不堪一击,反而是这些乡勇成为阻击起义军的核心力量。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后,身穿“勇”字衣的民兵甚至成为清朝最强大的部队,清朝对此喜忧参半。清政府不希望乡勇势大,但八旗军羸弱无能,绿营兵也极其腐败,清政府只能依靠乡勇。
所以,清朝士兵衣服上的“兵”“勇”之分,其实就是正规军与民兵的区别,然而实际上,民兵的战斗力却比正规军还要强大。
我们在有关清朝的影视作品里面可以注意到,清朝的士兵军服上的字不同,有卒、兵、勇。这几个字乍一看,都是士兵,但是区别可大了!
清朝的卒,就是在州县里长期固定驻扎的士兵,相当于城防军,受当地地方长官管辖,一般不轻易调动。
兵,也就是清朝的正规军,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清朝的兵,每个月都是能领到国家的银子;
八旗兵:分别为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正红旗、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八旗,规定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旗,算下来一旗有7500人,八旗加一块也就是6万人。
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也就是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
绿营军:绿营军的建立是为了弥补八旗的兵力不足而建立的,都是由汉人组成。
八旗军和绿营兵都是朝廷的正规军队,主要任务都是负责保家卫国,但他们的主次不同。
按朝廷的定制,八旗兵的大部分都是驻扎在京师附近,负责京师安全,相当于皇帝的护卫队,是精锐部队。
绿营兵则全国各地都有,像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皇上去边疆征讨,大部分都是绿营兵。
勇即乡勇,遇到战事的时候,若八旗兵和绿营兵不足,就会在当地,临时招募兵勇,组成军队,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先上。打仗完事时就地解散,有时候连工资都拿不到。乡勇制度,相当于强制性的,不是说自愿的,跟抓壮丁差不多吧!
到了清朝后期,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官场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八旗兵久无战事,昔日的尚武精神荡然无存,军纪涣散,军备废弛,竟然达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坠地境地。
八旗的子弟更是颓废,不是赌博就是养鸟斗鸡,打仗关键时候还得靠乡勇,慢慢的勇字兵在军中的地位慢慢提高,逐渐取代了八旗和绿营兵,成为了军队的主要力量!
中国历史
清朝的军队主要分为好几种,其中在胸前都标有不同的字,有的是兵,有的是勇,还有的是卒,这其中都有很大的分别的。
满清在明末清初夺得了天下,当时入关的八旗子弟兵虽然战斗力很强,但是实际上人数很少,大约只有不到10万人,这些军队驻扎在广大的中国大地上,明显的人数是相当的不够。所以当时满清当时又招募了不少汉人的军队,加上之前就跟随满清的一些汉人军队聚集在一起,这些军队称为是绿营兵,因为当时汉人的军队时绿色的旗帜。这两部分军队就是当时满清王朝的正规军,当时满清在全国各地封了14个将军,其中八旗军队归各地的将军管辖,而绿营兵归各省的提督管辖。
八旗军队入关之后,很快就腐化了,战斗力已经远远没有入关时候那么强大,即使是绿营兵的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和平的时期还没有什么问题,一旦碰上了战争,这些已经堕落腐化的军队上战场,恐怕是送人头的,用他们根本就只能打败仗,所以当时又招募了一些临时的军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临时工。这些军队在战争的时候是军队的主力,但是战争结束之后就会解散。在雍正乾隆在位的时代,满清对西北一直用兵,当时就招募了大量的勇字兵,他们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又不算是正规军,胸前绣的是勇字。
在满清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满清的正规军已经完全不顶用了,所以让曾国藩为首的汉人官僚招募了很多临时的军队来镇压太平起义。这些军队就是前面所说的临时工,他们基本上胸前绣的都是勇字。而随着湘军和淮军的做大,这个时候胸前绣勇字不一定就比绣兵字的地位差。因为在满清末年,满清中央政府事实上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不得不依靠这些临时的军队来稳定自己的国防和治安。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没有这些勇字兵,说不定当时满清王朝就已经灭亡了。之后一直到满清灭亡,湘军和淮军都在满清朝廷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个卒字,这个并非正规的军队,也不是临时的军队,而是平时负责地方治安的一些人,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捕快衙役之类的。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汉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汉兵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