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医学源流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医学源流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求好的书籍推荐?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太素》 《神农本草经》 《本草纲目》 《伤寒论》 《伤寒杂病论》 《温热论》 《难经》 《濒湖脉学》 《脉经》 《雷公炮炙论》 《雷公炮制药性解》 《千金翼方》 《肘后备急方》 《金匮要略方论》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景岳全书》 《医法圆通》 《育婴家秘》 《临证实验录》 《褚氏遗书》 《仿寓意草》 《孙真人海上方》 《柳洲医话》 《伤寒发微论》 《刘河间伤寒医鉴》 《察舌辨症新法》 《跌打损伤方》 《穴道秘书》 《医学源流论》 《中医之钥》 《止园医话》 《医学传心录》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思考中医》 《时病论歌括新编》 《景景医话》 辨证论治:《素问灵枢汇篡约注》《灵素集注节要》《内难选择》《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湿热经纬》《各家学说讲义》《叶选医衡》《本草备要》内科精粹:《柳选四家医案》《寓意草》《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清代名医验案精华》《中医医案医话》《老中医医案医话选》《医学心悟》《理虚元鉴》》《内外伤辨惑论》《证治汇补》《丹溪心法》《西溪书屋夜话录》《杂病源流犀烛》《医宗必读》等等
中医里的脏腑互为表里,这个“互为表里”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中医里的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关系,五脏属里,主人体器官功能产生作用,开七窍。六腑属表,主管经络气血运化条达,主四肢百骸上达颠顶,接收大自然的光合作用。五脏~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合皮毛。肝与胆相表里,肝主筋和经络微循环系统。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肉肌肤凑理运化条达。肾与膀胱条达水湿,三焦(躯壳)相表里。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功能。
中医所说互为表里。表里是只是不为而言,知表和里相对而存在,犹如阴和阳相对而存在,如果以表里分阴阳的话,表属阳里属阴,体道表为表,体内为里,这个好理解,就不多说,内比较多见的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认为脏腑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五脏容属里,六腑属表,五脏和五腑,互为表里。
还没有欣赏大家的留言,不知是否重复。"五脏六腑互为表里”,我早就觉得"互为”不妥。本来就是"五脏六腑都有表里”,即:腑为表,脏为里,如:胃为表、脾为里;大肠为表丶肺为里;小肠为表丶心为里;膀胱为表、肾为里;肝为里、胆为表(又是奇恒之腑)。怎么可互为表里?比如父子,可以互为父子吗?
表里者内外也。本来按五行分属是五脏五腑,但行水之三焦被发现其重要作用,其功能和存在方式类似于腑,形成六腑。脏均为阴,腑均为阳。心为君主,负担太重,需要助力,祖先发现心包有此作用,可与三焦相表里。但它又不是脏,故五脏六腑相表里。凡是脏不对外,而腑都对外。只有胆特殊,故称奇恒之腑。五脏行使领导功能,六腑行使执行功能。中医的阴阳五行随处可见。
表里,就是内脏三焦,身体深处的畸形之腑的病变(正常健康)可以反映表现在外表。比如心火表现在舌尖红,更严重可以脸红(当然高血压也脸红,但高压直接就是增加心负荷引起心病)。...以此类推。个人意见。
国内有哪些关于医学方面的作品?
古代有
岐伯《素问内经》
轩辕《黄帝内经》
李时珍《本草纲目》
张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匮方要》
太乙雷公《炮灸论》
扁鹊《八十一难》
华佗《神农本经》
王叔和《脉经》《脉诀》《脉赋》
皇甫士安《甲乙经》,葛洪《肘后救卒方》
孙思邈《千金方》等
现代的有
李先晓《李德修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精解》
刘力红《思考中医》又名《伤寒论导论》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等等
祖国的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医学论著不胜枚举,比如: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温梦学》《灵枢》《素问》《房术玄机中萃纂要》,《素女经》《玄女经》,《彭祖经》。
近代有《中国医学源流论》《中国医话》《中国药话》《养生四要》等等,太多太多,不一一例举了。
中医之所以高于西医,中医理论讲究的是开源截流,讲究治本。而西医恰恰相反,它侧重于治标,也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正本清源,有很多癌症晚期病患,不手术还能多活几天,手术后人反而挺不了几天,值得西医外科大夫深思。
中医的最高境界,讲究望闻问切,你再看现在的医院,医生就会挂个听诊器开方子,看病全靠机器,如果把机器全部拆掉,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看病????
果亲王亲笔题写的“上池琼液”匾额送给了谁?
果亲王亲笔题写的“上池琼液”匾额送给了徐大椿。
果亲王-允礼
1697-1738:康熙帝玄烨第十七子,纯裕勤妃陈氏所生。康熙四十四年(1705),从幸塞外,自是辄从。
雍正元年(1723),封果郡王,管理理藩院事。三年,以实心为国、操守清廉,特命食亲王俸,班在顺承郡王上。
即其题写。
徐大椿
徐大椿(1693~1771)清代名医,原名大业,字灵胎,号洄溪,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卒于乾隆三十六年,年七十九岁。大椿著书颇多,有《兰台轨范》《医学源流论》《论伤寒类方》等,都为医学之籍。他的歌曲有《洄溪道情》三十余首,《中国诗史》颇有愤世之辞。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医学源流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医学源流论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