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朕躬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朕躬安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皇帝都常年在宫中,对外界不了解,让他们批奏折是不是很可笑?
古代皇帝在做事的时候就是像甩手掌柜的,他们并不需要自己去做从头到尾的策划与执行,这些都是大臣们去做的事,大臣们把策划的提案方案写成折子,然后上交给皇帝,皇帝只要审批一下就行了。一般来说,折子会被抄录下来,原稿则在被批示以后会盖上玉玺然后退回给大臣,然后大臣按照折子以及批示去干就行了。说到底就是一个知行权的问题!
皇帝在各个大臣府上都有安排密探,这些耳目不足以窥探天下,但是却可以核实这些大臣们的所奏是否真实!只要所奏的内容符实那么就错不到哪去。
其次,大臣都有政敌,这些政敌也是皇帝的耳目,他们会时刻探知这些内容是否属实,假如不属实那就上奏去弹劾于他。这就是皇帝想要的结果,能够督促大臣不敢乱来。
皇帝在宫中,天下消息都会送到,除非是傻子,了解情况可比常人多多了。其实掌握信息的能力稍有能力的皇帝都可以做到,最重要的是缺少分析问题的能力。你现在坐家中,天下信息皆可知,但一样没用
不了解只是相对的,只要想了解,无论派人去调查还是下面的人上奏都是了解的途径。信息是不会缺少的。
至于怎么处理完全可以让大臣朝议,自己采纳。况且奏折还有大臣审阅,不是只靠皇帝,比如明朝内阁,或者以前的丞相
这个问题要分不同的历史时期来回答。
在明以前,朝廷是有宰相一职的,当然宰相在不同朝代的称呼不一样,但实质却是一样的——是政府的行政首长。一切事务,都是先由宰相拟好政令,然后上呈皇帝,皇帝批准后再发布下去。所以在明以前,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明朝时太祖朱元璋废宰相,成立内阁。此时一切政务均由皇帝进行决策,内阁学士只是皇帝的秘书、顾问,皇帝有什么不清楚的会向内阁学士咨询,皇帝下旨时是口述旨意再由内阁学士拟出正式的文件。
那么这时候皇帝该如何了解外界情况,并据此制定决策呢?很简单,他们有特务组织——锦衣卫。明朝的太祖、成祖都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精力旺盛,所以能够独立处理政务。他们的后代子孙越来越懒惰,所以内阁渐渐有了宰相的职权——即各项事务内阁先拟定意见,送给皇帝,称之为“票拟”,然后皇帝亲自用朱笔批下,称之为“批红”。后来有些皇帝连批红都不想做,让太监们代劳了。所以这个时候也不用担心皇帝不了解外界情况,只要内阁了解就可以了。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又设立了军机处,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都类似于明代太祖、成祖时期的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此时一切权力都归于皇帝,所有重大决策都需要由皇帝来制定。
那么清代皇帝又如何获取外界信息呢?靠密折制度。皇帝会授予很多官员密折奏事的权力,密折是直接从官员到皇帝,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而且皇帝鼓励官员们将所见所闻全部上奏,不仅限于军政事务。皇帝还会让同一省的官员们互相监督,这样每一个官员都不敢欺瞒皇帝。
当然这种密折制度也不能保证皇帝不受蒙蔽,因为不是每一个皇帝都像雍正那么勤政。密折多了皇帝也懒得看呀。所以后面的皇帝可能确实不了解外界情况,如《清类稗抄》记载,道光皇帝竟然不知道一个鸡蛋多少钱,以为鸡蛋非常昂贵。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反映了当时的皇帝确实不清楚民间的情况。
让这样的人来当家,中国必然一步步走向衰落。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士常斋”,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皇帝在宫中确实对外界不了解,皇帝想了解情况只能通过下面把事情汇报上来,因此很多皇帝都害怕属下欺上瞒下,自己没了耳目,所以经常设立一些情报部门,例如通过锦衣卫,东厂,密折制度等等方式来确保自己对外界信息的掌控,但这些手段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怕大臣欺瞒,就不怕锦衣卫也欺瞒吗,说到底一个朝代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内各大门阀家族就会膨胀起来,随后就会通过种种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个时候即便是皇帝也难以掌控他们,同时随着他们势力的膨胀,皇帝的势力反而不断衰弱,因此到后期皇帝只能通过挑起这些士族之间的斗争来保证自己的掌控力,自己当裁判,居中平衡,当然这样的体系是十分脆弱的,出现这种情况的朝代一般也就到了后期了。
至于批奏折,这就是管理学方面的问题,皇帝是充当管理层的,要做的事情是管理,而不是什么事都要他去做,他只要懂得管理就可以了,所要做的是资源的调配,方向的制定,并不需要懂怎么治水,怎么建大坝,皇帝批复的奏折里也不可能教你怎么建大坝,怎么治水。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朕躬安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朕躬安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