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陈寿三国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陈寿三国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陈寿的《三国志》是否算公报私仇?这部史记的可信度高吗?
陈寿的《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样都是个人修史,都被称为信史,统称为“前四史”。既然有这么高的评价,说明陈寿的治史精神是过硬的,他也基本秉持了公正的立场,用良心写史。当然,不管什么史书,都有作者个人的意见在里面,就会存在被人说有偏见的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陈寿也有他的局限性和个人主张,有的时候也未免失之偏颇。比如评诸葛亮的时候,既肯定诸葛亮内治的才能,笔锋一转,却说诸葛亮不擅长军事。尽管如此,陈寿并不是公报私仇,他只是说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观点有争议而已。所以《三国志》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陈寿三国志可信度自然高,不过由于陈寿三国志修书时在吴平之后,司马氏平定天下,所以只能承认魏国的正统地位才能彰显司马氏的朝代是正统,不过三国志上承东汉末年下至吴平,眼光远大,将东汉末年及吴平之前的情况以简略字记载,但成就斐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而前四史被公认为是二十四史中成就最高的四部,只是三国志考察资料多为各国史记资料,在记录上原史官可能有褒功抑败得行为,所以各国对同一事件可能记录情况不一,但是还是可信度高。
谢谢邀请,《三国志》是一部正史,有魏志(志又作书)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蜀汉时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入晋后任治书侍御史。晋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后,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但他的思想感情,仍倾向于蜀汉。总的说来,在正史中,《三国志》修的算是相当不错的,可信度也很高。不可否认,这本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基本不存在公报私仇的说法(至少研究生教历史文献学的老师没这么说过)。下面具体说一说《三国志》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1、优点:(1)言简意赅。
全书除《魏志》有帝纪四卷外,都是列传,无表与志。从纪、表、志、传的体裁来看,缺少一半,但叙事简洁,组织严密,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从内容上看,“辞多劝诫”,“有益风化”是本书的特点。
(2)成书年代早。
陈寿的时代距三国很近,不少事是他所闻甚至及见的。魏、吴两国都有官修史书,成为陈寿撰述的依据。蜀汉末立史官,但陈寿心怀故国,尽力搜求能得到的材料,如《诸葛亮传》中收录了诸葛氏集目录和传主自己编集的上表;《杨戏传》中收录了杨戏的《季汉辅臣赞》,都是《史记》《汉书》所未有的变例。《三国志》成书早于《后汉书》,书中包括了东汉时董卓、袁绍等人的传,可与《后汉书》比较对照研究。所撰日本古代史重要资料的《倭人传》,迄今为中外学者所重视。
2、缺点:(1)叙事过简,以致疏略。
言简意赅本是好事,但是 《三国志》走的远了些, 造成了叙事有疏漏,是这本书的最大缺点,如曹操在许下屯田,是魏军强盛的一个重要条件,《魏志·武帝纪》中只写了一句:“是岁,用枣衹、韩浩等议,始兴屯田。”《任峻传》也只说“颖川枣衹建置屯田,募百姓屯田于许下,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太祖以峻为典农中郎将,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关系一代的大事,书中只有这样几十个字。甚至如枣衹这样重要的人物,书中也不为立传。又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九品中正制,是有关豪族地主把持政权的一项重要制度,始行于曹王为魏王之时,《魏志·陈群传》中只写了一句:“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具体内容不着一字。这类缺点在《三国志》中是很突出的。这个缺陷在南朝宋人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弥补,裴注中保存的史料,质和量都不在原书之下,所以看《三国志》一定要看带有裴注的版本。
(2)以魏为正统,有所回护。
因为陈寿是在入晋后写作的《三国志》,所以不可避免的要替司马家说好话,否则《三国志》能否成书甚至陈寿自身性命都将是一个问题。司马家自诩皇位是得自曹魏禅让,所以《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而且对曹魏和司马家有所回护。这种写法在《三国志》中多见于《魏志》部分。如汉献帝被迫禅位,《魏志·文帝纪》书云:“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似乎汉帝禅位完全出于主动,看不到被胁迫的形迹。又如魏少帝高贵乡公曹髦欲诛司马昭,反为昭党成济所杀,只言:“五月己丑,高贵乡公卒,年二十。”其下录皇太后令,历数少帝有欲谋害太后之罪行。不仅如此,更由司马昭上奏皇太后,以成济杀死少帝为“干国乱纪,罪不容诛”,作了司马昭的替罪羊,而将司马昭的责任推得干干净净。这样的例子在《三国志》中还有不少。
(以上部分内容详见白寿彝《中国通史》、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尤其后一本算是历史文献学的必读书,对常见史书都有所评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陈寿的《三国志》,不但被列入“二十四史”中,而且还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成就极高;二十四史都是历代的正史,可信度自然不用怀疑,至少比那些野史或者说历史演义更可信;而且《三国志》在二十四史中,排名前四位,那么!这样一来,他的可信度就更高了,基本能达到《史记》的水平;
其实,不管是哪个史学家,或者说哪部史学巨著,都不敢说百分之百的记录史实;或碍于时局,或带入个人感情,多少都会有些出入;前世的东西,我们很难去分辨;比如陈寿写《三国志》时,由于自己是晋臣,而晋是承曹魏而得天下的,所以他必须以曹魏为正统;然而!陈寿做得最好的是,虽以曹魏为正统,却只是名义上的正统,实际上却以魏、蜀、吴三国各自成书,如实的记录三足鼎力的局势,表明他们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并没有吹捧曹魏而贬低其他两家;就个人感情来说,就像我们读三国一样,有人喜欢关羽,有人喜欢吕布,也有人喜欢曹操,喜欢就多写一点,不喜欢就少写一点,人之常情,不可违背;
说陈寿公报私仇的传言,确实也有,在房玄龄等人的“晋书.陈寿传”中提到,说这丁仪、丁讷二人,在曹魏时久负盛名,但由于其后代拒绝送陈寿千斛米,所以陈寿没有为这二人立传;我倒觉得没有什么不妥,丁仪这人只是曹植的一个鹰犬,并没有什么建树,为他立传只是浪费纸笔;如果什么啊猫啊狗都要立传,那么?陈寿一生都写不完这一本“三国志”;还有就是,陈寿父亲是马谡参军,马谡被斩,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而自己又被诸葛瞻轻看,所以他在“三国志”有刻意贬低诸葛亮;其实!就贬低诸葛亮而言,就更不可信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与陈寿“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相比,无非就是多了一切花里胡哨的东西,罗贯中再怎么吹捧,这诸葛亮也不比“三国志”里面强多少,强的不过是些呼风唤雨啊!什么石头阵啊!骂死人啊!气死人啊!这些不可信的东西;其功绩和建树,是无法超越的,因为“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已经做到了极致,你再怎么吹捧,也就是那样了;
当然!这些都只是传闻,相信这些传闻的人很少,只有少数几个史学家拿来说事,大多都持反对态度!多数史学家都去认证了这个传闻!
《三国志》一书为陈寿所作。陈乃南充人,字承祚。在蜀国曾任黄门侍郎,蜀国灭亡后,降魏入晋,任治书侍御史。其所作原以巜魏书》,巜蜀书》,巜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成一书。OO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史学界认为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相媲美,被并称为前四史。属正史的经典之作。OO关于该书是否有公报私仇,主要有两方面原因:①巜三国演义》共12O回,因其以蜀汉为正统,故书中大约有60~65回写蜀汉之事(得失荊州,取西川,平南蛮,出祁山,伐中原等)。约有35回~40回写曹魏之事,约有20回写东吴。而巜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其中魏书30篇,吴书20篇,蜀书15篇。两书一对比,三国志中写蜀汉的篇幅与三国演义中写蜀汉的篇幅相比,确实差了很多!②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孔明斩马谡,而陈寿对孔明不满,因而在著书时有偏情。OO我的看法是:①陈寿原属蜀汉之臣,随后主降魏后入晋。这一特殊身份使他写书时必然以曹魏为正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既然以曹魏为正统为主线,则所用笔墨必然多,因孔明在世屡次出兵伐魏,若过多写蜀汉,晋主能通过吗?但只要史实无错,何必计较篇幅多少?因此,公报私仇的说法欠妥!②尽管书中写蜀汉只有15篇,但与史实都相符。范頵称其词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我国史学研究认为该书所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合乎史实,故认为该书为纪传体史书也算名副其实。③前四史中,司马迁任太史令作巜史记》,班固作巜汉书》,后得皇帝授权。范晔作巜后汉书》。陈寿任治书侍御史作巜三国志》。以上四书,除班固中途得皇帝授权外,其余均属私人作品。今天我们能较完整地浏览三国历史,确实应感谢先贤所作的贡献!若没有三国志问世,则三国一段历史,或许像太阳黑点那样,给我们带来遗憾!
三国演义的编撰者?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该版本也成为诸多版本中水平最高、流传最广的版本。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着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陈寿写的《三国志》是否可信?为什么?
谢邀。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何尝不是这样。虽然《三国志》在二十四史里是前四史评价最高的,但也绝不是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喜恶在其中。恰恰是唐房玄龄在写《陈寿传》时,例举了陈在写此书时向立传的家属索贿和以个人喜好与否褒贬人物的事。这在其他史家身上是不多见的。书面的历史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即便是对历史极客观的描述,也只是作者的一个角度。《三国志》有许多优秀之处,例如取材精审文词简约裁减得当,这些在这里都不说了,只说此书可不可信的话,基本上还是可信的,因为陈寿是当时时代的人,许多事情都是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加上他取材审慎,宁缺毋滥,所以内容还是相当可信的。书中有些矛盾,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的问题。例如写赤壁孙权出兵打仗,写鲁肃传时说是鲁肃的功劳,写诸葛亮传时则说是诸葛亮的功劳,但是孙权出兵这事是一个事实。至于谁的功劳更大,这就像唐的袭蔡州,到底谁起的作用大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历史这东西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就算是传下来的史书也是一样,真假参半,首先时间离得太久,没有人能够证明写的到底是事实还是假的,因为没有人看到,再者,记载的人,记载的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待在身边看着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大部分都是问别人或者结合其他人记录的,还有就是记载人或者写作人自己的偏见,所有人都一样,对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看法,这也会影响到历史的真实性。当然,虽然不能证明历史是不是完全真实,但是怎么说也都能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下历史,毕竟是我们国家的文化,我们是有必要相信自己的文化的,也是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的一种自信。
陈寿也是一个人也难免会有偏颇,如果史书要客观那只能用数学的形容词和其他没有任何色彩的词句。但是这样的书做不到,也不可能传世,我们要褒贬要教育后世。陈寿作为历史学家,作品还是可靠的,还原度还是很高的。但是历史上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即使他再可靠,没有其他证据,也不能认,只能存疑。
陈寿
就像本人签名一样,“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丫头,但是不打扮怎么出门……”,历史没有绝对的真相和客观,千人千面,后人不可能穿越到历史里去探索真相,更何况即便你能穿越,看到的又何尝就是客观的、可信的?
既然如此,相比无据可查的历史,至少有文字流传的还可以考据。这就是《三国志》的作用。一般而言,史料是相互考证的,不过因为他所参考的很多资料现在都没了,所以三国志对于考证三国时期的历史问题就变得更为重要了。当然,裴松之注了之后就更丰富完善了。
他的可信度有多高呢,我认为需要考虑几个问题:
1、他为什么写?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
不管他身居何处,陈寿一辈子做的都是史官,据说写《三国志》的时候已经四十八岁了,在当时就该算是老年了,这个年纪上以本职工作为兴趣,写了这本没人赞助的史书,那就跟现代人闲来无事,在简书、博客上写文章慰藉自己的文学心是一样一样的。
2、他为谁而写?
既是写《三国志》就是纯粹个人行为,就势必带着明显的主观情绪。不过,既然陈寿原来从史官的职业操守看判断,他写这玩意儿至少要做到有据可查,所以,有官方资料可考的魏国和东吴的传记相对就较为详细。魏国已有王沈的《 魏书》,吴国也有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这给陈寿搜集史料提供了极大方便。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所以蜀书相对简单,有些都没有。
不过陈寿人在曹魏,而且是从蜀国去曹魏做官退休的,这作品中或多或少还是要更维护曹魏一些,也可以理解。
3、他是如何写的?
写这三国书,陈寿花了整整十年时间,他身为三国时期人,当时看来写的就是当代史,有一些事情是亲身经历的,但是就当时的信息来源和信息流通情况判断,他所能掌握的东西一度也是有限的。所以,陈寿写史书,跟我们一样,主要参考已经成文的传记、史册、其他可考的文字。
这个过程去粗取精,辩伪存真,抽丝剥茧去掉一些明显不切实际的、带强烈个人感情的东西,是做学问的必须,也是史官工作的要求。
但是从《三国志》的各个传记可以发现,其实陈寿也像很多作家一样,在整理资料撰写的过程中慢慢爱上了自己笔下的各个人物,加上各个传记往往单独成篇,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似乎很多人都成了故事的主角和关键人物,比如说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等。
我们现代的作品也常常是这样啊,日本战国时期的名人们,每个人单独站出来无论写成书还是拍成电影,那都是所有事件的中心和主角。中国的历史故事也免不了这样。这才显出中心人物的作用和个性嘛。
尚书郎范頵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由此可见,《三国志》书成之后,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好评和称赞。陈寿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 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史学界把《 史记》《 汉书》《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也承认陈寿“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陈寿三国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陈寿三国志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