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上看山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江上看山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叫“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举例说明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类是以动衬动,如苏轼《江上看山》:"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按理,人立舟中,舟是动的,山是静的,而作者却反转过来,赋予山以运动,让群山在眼前飞驰,看众岭在身后惊奔,全诗呈现出一种轻快而壮美的律动。动静艺术效果诗词如书画,既讲究虚实相生,也追求动静相谐。
动即运动,静即静止,静止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运动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二者结合则能相得益彰,形成"应物象形"、"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江上看山古诗解释?
译文:
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原文:
江上看山
宋 · 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苏轼的诗歌按体裁内容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由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至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最后一个字是鸟的七字诗句?
最后一个字是鸟七字诗句,例如:
我公天与英雄表,龙章凤姿照鱼鸟。—— 宋 · 苏轼《张安道乐全堂》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宋 · 苏轼《江上看山》
恶衣恶食诗愈好,恰是霜松啭春鸟。—— 宋 · 苏轼《次韵徐仲车》
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鏁独栖鸟。—— 唐 · 白居易《潜别离》
云比天高云雾缭绕的诗句?
1.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出自唐代卢纶的《长安春望》
2.才携手教、款语丁宁,眼底征云缭绕。
出自明代陆宏定的《望湘人·记归程过半》
3.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渺。
出自宋代苏轼的《江上看山》
4.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出自唐代李白的《黄葛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上看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上看山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发表评论